摘 要:我國工會在維護廣大職工利益、協調勞資關系、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但伴隨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勞動關系不協調的問題也日益凸顯,舊的工會體制已然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工會改革和轉型迫在眉睫。美國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其工會發展歷史源遠流長,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吸取和借鑒美國工會的發展經驗,對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會組織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中國工會;美國工會;比較
中圖分類號:C9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6-0271-02
一、中、美工會的組織體制
(一)中國工會的組織體制
中國工會的組織體制,是在中華全國總工會的統一領導下,分別建立地方工會和產業工會兩大組織系統。中華全國總工會是中國工會的最高領導機關,在國際活動中代表中國工會組織。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會由中國工會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是中國工會全國代表大會執行機構。
中國各級地方工會組織分為3級:省、直轄市、自治區總工會;省轄市、自治州總工會或省、自治區地區工會辦事處;縣(市)、旗總工會。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已經出現了鄉鎮工會、城市街道工會。而產業工會是按照產業系統建立起來的工會組織。產業工會的設置主要分為全國產業工會和地方各級產業工會。全國產業工會的設置是由中華全國總工會根據需要確定,目前共有19個全國產業工會。
近年來,我國基層工會數量呈逐年增加的趨勢,隨著我國每年就業人數的變化,職工入會率也保持上升態勢。根據2013年3月15日中華全國總工會研究室發布的關于2012年工會組織和工會工作發展狀況統計公報,截至2012年9月底,全國3.5億職工中工會會員超過2.8億人,覆蓋面達80.1%,我國工會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會組織。
(二)美國工會的組織體制
美國工會是完全獨立的組織,不從屬于任何企業和政府。美國各產業領域的工人可以自愿依法組建自己的工會。美國的工會組建制度比較民主,一個工會只要有30%以上符合條件的成員同意簽訂授權卡,全國各地的勞動關系委員會就可以籌備工會選舉,只要有50%的成員投票公決同意,則工會即可成立,而且一個企業可以同時成立多個工會,工會的這些組建程序受到法律的嚴格保障。美國最有代表性的工會組織是美國勞工聯合會和產業組織大會,簡稱勞聯-產聯。勞聯-產聯共有3層結構。第一層是地方工會;第二層是全國工會和國際工會;第三層是全國工會聯盟,它包括多個全國產業工會和國際工會。通過這個總工會,美國的全國性工會可以互相合作來制定勞動政策,為工會共同利益進行政治游說,協調各成員工會組織活動,解決勞工組織內部爭端。
20世紀中葉,在羅斯福新政的推動下,美國工會組織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工會入會率在1955年一度達到歷史最高的34%,美國工會進入了“黃金發展期”。但是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由于受到外部政治環境等因素影響,美國工會組織不斷萎縮,工會組織影響力日益衰退,工會入會率逐年下降,1980年降至22%,2005年降至12.5%,2010年已低于12%。美國工會入會率的降低主要源于當今美國勞工階層關注的問題日益廣泛,工會為勞工階層所尋求的利益已經不再是勞工階層關注的唯一目標;加之美國勞工保護機制越來越健全,并且大量工會組織不能形成一股力量,導致工會認可率持續下降。所以,美國工會組織建設也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怎樣提升工會的影響力,擴大會員數量,也是美國工會組織需要重新考量的重大問題。
二、中、美工會的職能
(一)中國工會的職能
根據《中國工會章程》規定,中國工會主要有四項社會職能,概言之可稱為維護、建設、參與和教育職能。然而現實情況是,地方基層工會只是一種行政化的組織,工會領導層大多為企業管理者或直接由上級工會委派,而非通過企業內全體職工選舉產生,因而造成工會的民主參與性缺失。工會在企業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加趨向于企業內部的福利機構,工會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2012年12月5日,中國企業員工福利保障指數在北京發布。這是我國關于企業員工福利保障狀況第一個系統參考指標。這次調研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企業員工福利保障指數為65.37,反映出中國企業員工福利保障體系處于基礎水平。其中,企業員工福利保障廣度指數為61.33,說明福利保障的總體覆蓋面仍較窄。基于這一事實,我國工會應逐漸轉變日常工作的執行職能,完善工作程序,以建設行使完整職能、具有真正意義的工會組織。
(二)美國工會的職能
2011年,美國籃球職業聯賽(NBA)經歷了為期149天的漫長停擺。在這一事件中,球員工會在維護球員的利益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雖然最后是一個折中的結果,但仍說明,相較于中國工會而言,美國工會在維權和爭取利益方面有著較大的話語權,一旦工會認為工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就要出面與資方進行談判甚至向政府施加壓力。
另外,美國工會會員的周收入普遍比非工會雇員高。美國勞工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在2012年,美國全職工會會員的周薪平均為943美元,而非會員職工周薪平均為742美元。而且在其他福利方面,工會會員比非工會會員享有更好的待遇。可見,美國工會在維護和改善會員工資和待遇的職能表現的更為切實與完整。
三、中、美工會的獨立性
(一)中國工會的獨立性
我國《工會法》第四條明確規定“工會可依照工會章程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但在實際工作中,其獨立自主性并沒有得到體現。中國工會的獨立性相對較弱,必須兼顧企業利益和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從而對職工利益的維護力度就減弱了。這里存在一個悖論的問題,工會要保障會員提高工資、減少工時、改善工作環境,那么必然會增加企業成本,這是雇主所不愿接受的訴求,短期會妨礙雇主利潤的實現,很難兼顧雙方的利益,而因,此產生勞資矛盾會破壞雇傭關系的和諧,進而影響到社會和國家的利益。因此,兼顧三方利益本身就會影響到利益的代表性和工會的獨立性。此外,基層工會專職工作人員的工資部分從工會會員交納的會費中開支,部分源于企事業單位的行政開支,這直接造成了工會工作人員“捧企業飯碗,難以履職”的普遍困境。
(二)美國工會的獨立性
美國工會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其工會領導層均是由工會會員選舉產生,并且薪資都是來源于工會會員繳納的會費,這種薪資體制具有激勵性。在這種工資管理體制下,工會領導會盡最大能力運用各種手段來保護工人的利益。不僅如此,美國工會在人事等其他許多方面都完全獨立于地方政府和企業。工會運動的主要目標原則就是提高工人的經濟地位,爭取更高的工資、更短的工作時間、更長的假期、更好的工作條件以及更優厚的福利。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工會運動不受其他任何組織和團體的管制和約束,在一定意義上講,它就是一個特殊的利益集團,通過談判為工人爭取利益,甚至時常利用罷工這種激進的手段給企業施壓。但是,對待罷工,美國工會也是慎之又慎,不到迫不得已決不會實行。美國超過95%以上的集體談判可達成協議,但是一旦勞資雙方未達成一致,工人就會采取罷工形式抗議。然而,罷工這一激烈的維權方式是一把“雙刃劍”,在給資方施加壓力而使其就范的同時,也會對工人的利益造成巨大影響,很有可能出現兩敗俱傷的局面。
工人因為有了工會力量的扶持和保護,工資、福利和勞動環境才得以迅速而又穩定地提升。工會還經常進行政治游說,給政府施加壓力,為工人爭取經濟利益,美國工會的這種力量正是來源它的獨立性。
四、中美工會的勞資關系處理手段
(一)中國工會的勞資關系處理手段
中國工會作為國家法定的工人維權組織,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勞資關系中應當充分發揮出應有的參與、溝通、協調、紐帶、促進等重要作用。《工會法》第六條指出:“工會通過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協調勞動關系,維護企業職工的勞動權益”。幫助、指導勞動者與用人單位訂立和履行勞動合同,是工會一項具體的職責。根據中國工會組織和工會工作發展狀況統計公報的歷年統計數據可知,從2005到2012年全國職工簽訂集體勞動的比率平均在60%左右,還處于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勞動合同的簽訂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口頭形式的勞動合同,有的根本就沒有勞動合同,發生勞動爭議,處理起來沒有依據,造成一些案件久拖不決,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無從保護。
為了解決一些已經出現的勞資爭議,工會還成立了專門的勞動爭議處理組織,包括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和區域性、行業性勞動爭議調解組織。區域性、行業性勞動爭議調解工作是在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工作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有效彌補了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工作的一些不足,對維護勞動關系和諧穩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盡如人意的是我國勞動爭議調解成功率總體上是比較低的。
總而言之,由于法律的約束,以及自身凝聚力和影響力不大等原因,中國工會對于勞資關系的處理,采用的手段非常有限,主要借助于官方背景,通過行政手段來加以協調和干預。
(二)美國工會的勞資關系處理手段
美國工會作為美國勞動者的代表,在勞資關系處理上起著巨大的作用。為保證這一作用的實現,美國有專門的法律文件對保護工會及會員予以規定,其中《國家勞動關系法》就規定了諸如職工有權自己選舉代表進行集體談判,有權組織、參加工會等有利于工會的條款。
美國工會在處理勞資關系時可運用多種手段,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與企業主進行集體談判、平等協商,這是美國工會采用的溫和手段,如勞資雙方能夠達成一致,則雙方相安無事。如果談判不能滿足工會的訴求,工會就會進行游行示威、聯合抵制,還可以組織罷工,這是最為激進的手段。另外,工會為了最大可能給會員爭取利益,還會開展一些國會院外游說活動、法律訴訟等活動,通過各種政治活動,來影響政府的政策,使其更加傾向勞動者利益。與中國工會相比,美國工會具有更多、更加強有力的手段來處理勞資關系。
綜上所述,通過對中國與美國工會的比較分析,可以從中吸取對我國工會改革過程有利的精華部分,同時,進行深刻的自我反省,摒棄阻礙建設我國和諧工會的不利因素,探求更為適合中國國情的工會改革模式。
參考文獻:
[1] 勾劍.中美工會現狀比較分析與建議[J].管理觀察,2011,(21).
[2] 徐小洪.中國工會的雙重角色定位[J].人文雜志,2010,(6).
[3] 汪培.中美貿易往來中不可忽視的利益集團——工會[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0,24(1).
[4] 徐曉軍,吳清軍.對中國工會性質特征與核心職能的學術辨析——基于國家體制框架內工會社會行為的視角[J].人文雜志,2011,(5).
[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