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間借貸作為一種社會信用的重要補充形式和融資形式,其存在和發展有著客觀必然性。但是,由于與民間借貸相關的法律體系尚未建立健全,致使其面臨著不可忽視的法律風險,在審判實務中,利息、違約金、訴訟時效等問題也出現同案不同判的現象。
關鍵詞:民間借貸;利息 ;違約金;訴訟時效
中圖分類號:DF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6-0275-02
引言
民間借貸以其手續簡便、時效性強、能較好滿足市場對資金的需求等特點,成為市場不可忽視的一種融資渠道。但從法院每年統計顯示,民間借貸糾紛勢頭卻有著越演越烈之態勢。根據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2011年底統計顯示,2008—2011年,浙江法院受理的民間借貸案件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從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期間的2008年起,民間借貸案件的數量便急驟上升,收案72 332件,較2007年增幅高達60.56%;2009年收案88 925 件,增幅有所趨緩;2010 年收案87 741 件,同比甚至略有下降;2011年為 93 067件,比 2011年增長了6.07%。在司法實踐中,由于法律適用不一致對于利息、違約金等問題出現不同地區同案不同判現象。本文就針對上述情況采取實證分析,得出結論,以拋磚引玉之形式規范民間借貸市場持續、健康、有序地發展。
一、民間借貸合法性認定問題
1.合法性。因為民間借貸合同屬于實踐性合同,嚴防“手拉手”式調解,杜絕虛假訴訟案件的發生。借款合同是事實存在的和給付事實已發生是民間借貸關系成立并生效必具備的條件。因此在案件的審理中,法官應嚴格審查交付時間、地點、借款目的及用途、交付憑證、履行能力等證據材料,如債務人對借據內容的筆跡和簽章的真實性提出異議的,可參考司法鑒定結論等形式來認定。不能僅限出借人與借款人對借貸關系承認與否,應從各證據與案件事實的關聯度、證據間的相互印證對借款事實進行綜合認定。嚴防僅憑出借人出具的一份借條不做深層次地挖掘就草率地適用證據規則,從某種意義上充當了非法借貸的“幫兇”。特別是對于公告送達的案件,由于被告缺席,法官更應注重厘清細節,從而有效甄別借貸事實,對于難以查明借貸關系的,應裁定駁回起訴,嚴厲打擊虛假訴訟。
2.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告首先應當出具借條、匯款憑證或收條來證明借貸關系成立,使法官產生臨時的心證。由于借條、匯款憑證等書證具有較強的證明力,此時證明責任轉移到了被告身上,如果被告無法推翻或者動搖法官的這一心證,將承擔敗訴的不利后果。被告如能進一步提供證據成功地動搖法院關于借貸關系存在的心證,至少使法院認為借貸關系存在的事實是真偽不明的,故而證明責任再次轉移至原告處。原告沒有能夠進一步的提供證據,如證明資金的來源、借貸關系成立時的情形等,無法完成說服法官的任務,應承擔不利后果。
二、主體認定
民間借貸行為人雙方通過簽訂書面借貸協議或者達成口頭協議,形成特定的債權債務關系,而產生相應的權利義務。借據中明確的出借人為債權人,沒有明確出借人的,持有借據等債權憑證的當事人推定為債權人,具有原告主體資格。借據上署名的借款人推定為債務人,具有被告主體資格。在審理過程中,發現有行為人虛構借款人或者已注銷的法人作為被告的,應告知當事人主體不適格變更被告,原告拒不變更或無法變更的,可以裁定駁回起訴。對于以下兩類借貸關系主體應仔細甄別:
1.“私借公用”借貸糾紛案件主體的確定。對此問題司法實務中有兩種意見:其一,對認定私人企業法定代表人以個人名義借款屬于公司借款還是個人借款,應根據借據的內容、借款用途和實際支付借款來確定。借款用于單位的,由單位償還;借款用于個人的,由個人償還。其二,單位負責人以個人名義借款,無論是否用于生產經營,都應當判決單位負責人償還。筆者較傾向于第二種觀點,如果法定代表人以個人名義借款,該法定代表人即為借款人,借貸關系存在于出借人與法定代表人之間,出借人與法定代表人所在單位之間并不存在借貸關系;如果單位法定代表人借款用于該單位生產經營,則該法定代表人與所在單位則形成另一種法律關系。因此,無論法定代表人借款是否用于該單位生產經營,都將承擔此筆借款的還款責任。
2.夫妻債務的認定。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向他人借款,債權人未將配偶列為共同被告的,法院不宜主動通知借款人的配偶參加訴訟,但配偶申請參加訴訟或者案件涉嫌虛假訴訟的除外。如婚姻存續期間的借款,當債權人起訴時,債務人已離婚,原告也可以追加其配偶為共同被告。對于離婚案件中涉及的借款關系,法院應當慎重處理,嚴格審查,排除夫妻一方通過訴訟形式隱匿財產、逃避債務,故意與親屬串通的假借貸。法院應著重以下幾個方面審查是否屬于夫妻共同債務:(1)審查夫妻雙方是否有共同借款的合意;(2)審查該債務是否用于家庭日常生活或生產經營;(3)借款關系是否明確。如果經審查能夠確認是夫妻共同合意形成并且確定用于共同生產、生活的債務,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反之,則為個人債務。
三、訴訟時效
時效的起算點有兩種:一是從借款合同規定的償還本金及利息的期限起算;另一種是沒有約定清償債務期限的,實踐中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未約定履行期限合同,當事人可以隨時主張權利,從主張權利之日開始起算訴訟時效,不再考慮債權人催告后的合理期限屆滿次日起算以及即時拒絕履行債務的情形;另一種觀點認為,在未約定還款期限的情況下,一般應自債權人催告后的合理期限屆滿次日起算,至借款人清償完畢之日止。筆者較同意第二種觀點,民間借貸在未約定還款期限的情況下,當事人可以隨時主張權利,不受兩年訴訟時效限制。從主張權利之日,起算訴訟時效。對于不能確定履行期限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六條規定:不能確定履行期限的,訴訟時效期間從債權人要求債務人履行義務的寬限期屆滿之日起計算,但債務人在債權人第一次向其主張權利之時明確表示不履行義務的,訴訟時效期間從債務人明確表示不履行義務之日起計算。對于寬限期的長短,可根據借款金額明確合理期限,一般掌握不超過3 個月為宜,對于債務人即時表示不履行債務的,應當從其拒絕履行債務之日起算訴訟時效。實踐中還存在權利人主張權利時,義務人既不明確表明其不履行義務也不明確表明其履行義務要求給予寬限期,據此在該情形下,如果義務人未明確拒絕履行義務,可推定其同意履行義務,所以債權人再次要求其履行義務的,應視為寬限期屆滿,訴訟時效期間應從債權人再次要求債務人履行義務之日起算。下列情況下應認定訴訟時效期間未超過:(1)借款人在借款已過時效后,通過書面等形式重新認可借款的情況,如債務人在催款通知書上簽字或者蓋章,可以視為借款人自愿放棄訴訟時效利益,對償還原債務的一種認可;(2)在當事人約定分期履行債務的情況下,訴訟時效應當從最后一筆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次日起開始計算。
四、利息的認定問題
民問借款中可以計息也可以不計息,可以口頭約定,也可以書面協議,利息表現形式主要為借期利息和逾期利息兩個方面。借款期間內對于沒有利息約定或約定不明的視為無息借款,借款人逾期未歸還借款,出借人對于逾期利息參照銀行同類貸款利率計息的,法院應予以支持。對于未約定還款期限的,出借人可隨時主張債權,寬限期屆滿次日參照銀行同類貸款利率計息的,法院可支持。借款合同約定應當支付利息,未約定利率或約定不明的,有無法證明利率的,按照銀行同期同類貸款基準利率計算利息。對于有利息約定的,借款本金所有的借期收益和逾期收益均應當以銀行同期同類貸款基準利率4倍為限,不予保護。但借款人自愿給付出借人四倍利率以上利息,且不損害國家、社會共同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法院可不予干預。如果僅約定借期利率未約定逾期利率的,債權人參照約定利率或根據人民銀行關于罰息利率的規定,以約定利率上浮30%—50%的利率,主張逾期還款利息的,可以支持,但均以不超出4倍利率為限。
有證據證明債權人出示的借據系雙方對前期借款本金及利息進行滾動結算后重新出具的,計算復利的,折算后的實際利率沒有超出4倍利率的,予以支持,超出部分折抵本金。
民間借貸中的違約金作為當事人救濟的一種手段,法院不宜主動干預。借款合同中既約定逾期利率又約定違約金條款,債權人可選擇主張逾期利率或者違約金條款,但均不得超過四倍利率為限。債權人在4倍利率的范圍內可以同時主張,均可以支持。
結語
民間借貸作為社會生活中廣泛存在的一種民事法律行為,其作用不顯自彰。當下,由于專門調整民間借貸法律關系的法律,筆者只能根據司法實務中爭議較多的問題進行一些初略探討,以求民間借貸能更好發揮其作用,規避風險的產生,使實體權利人權利得到真實有效保障。
參考文獻:
[1] 劉艷.民間借貸中違約金條款的效力[J].中國農資,2010,(1).
[2] 奚曉明.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總第48輯)[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
[3] 劉德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觀點集成(第一集)[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
[4] 俞宏雷.金融危機下民商事案件裁判要點與裁判依據[M].北京: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杜 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