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從1992年開始,GDP作為衡量國民經濟發展規模、結構、速度和效益的指標,使用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延伸,越來越多地受到各級黨政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重視與關注。但由于中國目前在GDP核算和數據使用上存在著明顯的缺陷,造成GDP虛報浮夸之風盛行,嚴重損害宏觀經濟決策的科學性及政府公信力。鑒于此,簡要介紹中國GDP核算的方法及作用,并通過近年來國內、國際相關數據,實證GDP數據失真的嚴重性及危害性,并就改進GDP核算及制止政績評價體系方法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GDP;核算;應用;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1-0003-02
引言
GDP是目前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最熟悉、最關注的一個統計指標,時常見諸報端和頻頻出現在大小官員的政績報告中,在中國對社會GDP崇拜、官場以GDP衡量政績的背景下,導致了 GDP數據造假之風越刮越烈,GDP數據也倍受質疑。十八大以后,習總書記提出“沒有水分的GDP”的概念,引起了全社會對GDP的新的思考。
GDP究竟是什么?只有正確理解GDP,才能科學地使用GDP。事實上,不僅普通民眾,就連很多專業人士,對GDP內涵的理解也是淺嘗輒止,本文通過對GDP應用問題的初步探討,試圖簡略闡釋GDP指標,加深對GDP指標的理解和認識。
一、GDP與GDP核算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s的縮寫,即國內(地區)生產總值。經濟學對GDP的定義是:一個國家(地區)的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總和。國際上,常用GDP來衡量某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綜合水平。GDP是宏觀經濟中最受關注的經濟統計數據,因為它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最重要的一個指標。
中國的GDP核算是由官方統計機構負責。實行分級核算,國家和地區各自核算本轄區范圍內的數據。即,全國的GDP由國家統計局負責核算,地區GDP則由各省、市統計局負責核算。中央與地方的統計口徑是一樣的。地方主要是根據各地從縣市級到省級逐級往上報的數據進行統計。而中央一般是駐省調查總隊單獨進行。
中國GDP核算的資料來源于三方面。一是來自統計局內部的資料,包括統計局各專業統計及部門統計的常規統計報表,全國普查資料,各種抽樣調查資料等。二是來自財政、稅務、金融、保險等各相關部門的統計及財務資料。三是對于未能納入常規統計報表和不易取得的資料,還要到相關的系統、行業處搜集替代指標進行補算和估算。
二、GDP指標的應用及其主要問題
1.GDP指標的應用主體。從GDP的應用角度看,政府、研究機構團體和公眾等是其主要應用主體。
對于專家用戶和研究團體來講,GDP將為他們提供實證分析和模型預測的基礎數據,使他們可以根據理論對經濟運轉的合理性作出邏輯上的判斷,對未來的經濟活動進行預見或對現存的經濟理論進行修正,從而向決策者提出合理化建議,幫助決策者共同實現宏觀經濟的健康運行與合理增長。具體地講他們可以利用GDP或人均GDP數據進行研究諸如貧困問題、收入分配問題、經濟增長問題、生產率問題等。
對于一般公眾用戶來講,了解了GDP以及政府是如何使用GDP的目的,是掌握自己賴以生存的大環境。比如,當一個企業知道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是根據GDP等有關信息做出的,那么他就能在宏觀政策出臺前,對可能出現的宏觀政策做一個預測,如果貨幣緊縮的可能性很大的話,那么他就能知道:下期生產獲得資金不容易,生產成本會增高,就要及早地想辦法、調整計劃。當一個人了解了GDP的相關知識后,他就能根據GDP的走向判斷出自己就業難度,工資增長可能性的大小等。經濟增長率高(即按不變價計算的GDP增長速度),就業的難度就小,工資增長的可能性就大,但同時可能要面對的是物價增高的情況,這樣他就可以調整個人生活規劃,降低生活成本,提高生活效用。可見GDP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關的[1]。
2.GDP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的應用。首先,GDP增長率是描述經濟增長情況的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世界上幾乎沒有哪一個國家不關心經濟增長,因為沒有經濟的適當增長,就沒有國家的經濟繁榮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各國政府的統計部門都把GDP增長率作為描述經濟增長情況最重要的綜合性宏觀經濟指標;其次,GDP是描述經濟規模的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是其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的重要標志之一;第三,人均GDP是描述人均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人均經濟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個國家的富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有的國家GDP總量較大,但人口眾多,人均GDP水平很低,仍然被認為是窮國;有的國家GDP總量不大,但人均GDP水平很高,仍被認為是富裕國家[2]。
3.GDP數據造假問題。由于GDP作用在許多方面存在局限性,如GDP不能準確反映出經濟增長的質量、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場經濟活動、GDP不能反映資源環境的變化等,使得在實際應用時存在一些問題。而中國的主要問題是GDP數據造假的問題。
多年來,GDP數據造假的問題早已是公開的秘密,有的地方在統計GDP時搞雙軌制:“擺政績時是一個數字,要補貼時又是一個數字”,甚至身兼“百強縣”、“貧困縣”兩個頭銜。中央與地方統計數據屢屢“掐架”,自1985年以來,各地方的GDP總和一直高于全國的GDP總量,不僅呈現出“1+1>2”的局面,而且有遞增的趨勢。例如,2009—2011年這三年,每年各省(區)GDP總和超出全國的數量分別為2.44萬億元、3.55萬億元、4.83萬億元,而2012年地方GDP之和竟然超出全國5.76萬億元之多(比廣東省2012年GDP的總量5.71萬億元還多)[3]。
多年來中國GDP的增長率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2003—2011年,中國GDP年均增長10.7%,比同期世界經濟3.9%的年均增速高出6.8個百分點,其中有六年GDP增長率在10%以上[5],增長率位居世界各國之首。1990年中國GDP總量列世界第十位,排在美、日、德、英、法、意、加、西班牙、巴西等國之后;2000年,中國的GDP總量列在世界第六位,排在美、日、德、英、法之后;到2006年超過了法國;2007年超過了英國;2008年超過了德國;2010年超過了日本,列世界第二位。十年間GDP總量從世界第六位躍升到第二位[6]。本人認為,增長率高居榜首及總量排位的快速提升與數字包含水份不無關系。GDP數據造假,會對國家政策造成誤導,更重要的是,GDP注水蠶食政府公信力,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國際形象。
三、改進對策與建議
1.改進統計核算方法。一是要完善統計報表制度。目前的統計報表制度中,對基層單位定期報表的上報時間總被定在報告期結束之前,例如,規定基層報告單位在每月20日之前必須上交當月的月報,季報也是這樣,季末前當月的5日前就要報當季的報表,這明擺著是逼基層單位報假數。二是各地的GDP數據改由國家統一核算。三是在統計數據的搜集上,應該多采用抽樣調查方法,發達國家的統計一般都是建立在抽樣調查的基礎之上。
2.改變GDP至上的政績評價體系。長期以來,地方發展的政績評估指標主要是圍繞著GDP增速、投資規模和財政稅收等偏重反映經濟數量和增長速度的指標,這種單一的考核體系,造成地方發展唯GDP的發展模式。相比之下,節能環保、就業、收入增長等更能反映民生問題的指標被忽視[7]。因此要擠出GDP的水分,除了掀統計檢查風暴,完善GDP核算方法之外,修正政績評價體系尤為必要。只有痛下決心改革政績評價體系,降低GDP指標在政績考核體系中的地位,客觀看待GDP總量和增長率的排序,更多關注一般百姓的切身需求,包括教育水平、居住水平、健康、環保、安全、交通以及平等、民主等。讓地方政府不單純對GDP負責,也對生態環境、公共服務、民生福祉、可持續發展負責,才有望修正官員的GDP政績觀,逐步擺脫中央與地方GDP打架的尷尬,從而消除GDP在認識和使用上存在的誤區。2013年6月28日,習總書記在出席全國組織工作會議時強調:“要改進考核方法手段,既看發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
3.統計執法要動真格。針對統計作假的懲治力度不夠大、違法成本不夠高,是“統計弄虛作假”長期盛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據悉,統計法實施25年來,處罰官員的最高級別是縣級,縣級以上的官員沒有人受到過處罰,并且,這些囿于低級官員的處罰,一般又都是行政違紀層面的處罰,遠遠沒有上升到法律刑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 趙紅.GDP與GDP核算[EB/OL].中國統計信息網,2003-05-23.
[2] 許憲春.GDP:作用與局限[J].求是,2010,(9).
[3]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2)[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9.
[4] 國家統計局.國家統計局關于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初步核實的公告[Z].2013-09-02.
[5] 國家統計局.新世紀實現新跨越,新征程譜寫新篇章[EB/OL].國家統計局網站,2012-08-15.
[6] 常紅.中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二,正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EB/OL].人民網,2012-08-24.
[7] 胡萍.直面地方政府唯GDP論政績考核機制謀變[N].金融時報,2011-03-29.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