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相關理論的發展,我們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也更加全面和深刻,以此為基礎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性進行重新概括,以期研究的深入。
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性;商品經濟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1-0005-03
改革開放后,中國發展了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市場經濟的一種形式,它既有市場經濟所具有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即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不同的地方。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性源于當前中國的社會主義社會不同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社會主義,源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因此,筆者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性可以重新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的商品經濟
眾所周知,商品經濟是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式,它與市場經濟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從聯系上看,第一,市場經濟就是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存在、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是商品經濟,沒有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就沒有市場經濟。第二,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都是把社會需要的產品當作商品來生產,通過市場交換實現經濟聯系,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價值規律既是市場機制運行的內在依據,也是市場經濟發揮作用的基礎[1]。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主要區別在于:一方面,商品經濟是相對自然經濟而言,生產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交換,而市場經濟則是相對計劃經濟而言,強調配置社會資源(特別是社會的稀缺資源)主要是通過市場——價格機制的作用;另一方面,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的發達階段。所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然是商品經濟,是通過市場來配置社會資源的商品經濟。
馬克思在探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過程中,通過研究商品經濟在人類社會經濟形態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生、發展和必然為更高的社會形態即共產主義社會形態所替代的客觀規律,認為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必須實行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以到達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指出,受一定社會生產力及其制約的社會文化等發展水平的差異,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有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2],因此生產力仍不夠發達,必須通過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來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就是說,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繼承性,社會主義社會開始時期還不能一下子消滅商品經濟,商品經濟在這個時期的存在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
中國的社會主義正是從發展程度遠低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脫胎而來,在各個方面尚帶有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對于中國的國情和處在什么歷史方位,很長時間內我們并沒有搞清楚,直到中共十三大才第一次系統地展開論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問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初步形成。從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就成為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前提和制定方針政策的依據。既然中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就是說中國的社會主義社會是不完善、不成熟的社會主義,與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還有很大差距,而要使中國的社會主義逐漸完善和成熟,就必須大力發展發展商品經濟,提高生產力。因此,十二屆三中全會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充分發展商品經濟是實現中國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此外,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的“貨幣章”中,馬克思從考察個人與社會關系的歷史發展視野出發,對人類社會的演進提出了著名的“三形態”學說,即以“人的依賴關系”為標志的自然經濟形態,“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為標志的商品經濟形態,以“自由個性”為標志的產品經濟形態,作為社會歷史進程的前后相繼的基本序列[3]。因此,資本主義社會和中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都處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商品經濟階段。而且,馬克思撰寫《資本論》的最終目的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4]。就是說,馬克思雖寫的是資本主義為模本的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但是現代社會的經濟即商品經濟的運動規律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從以上可以得知,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還處在商品經濟階段,還必須運用現代經濟規律(商品經濟規律)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因此,中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發展商品經濟。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的經濟形式
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社會經濟運行方式,是中性的,“它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社會主義的;為資本主義服務,就是資本主義的”[5]。在現實的國家中,它總是與各國的社會基本制度和民族歷史文化條件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呈現各自的特性。首先也是最主要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即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1992年,江澤民在講話中歸納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特征,即在所有制結構上,堅持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其他經濟成分為補充,多種成分共同發展[6]。在中國發展市場經濟,必須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這是確保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性質的根本措施,也是堅持中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根本保證。同時,市場經濟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內在要求,是當代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不發展市場經濟就沒有出路。因此,中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的市場經濟必須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基礎。
其次,中國的市場經濟也要同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結合在一起。中國的市場經濟要與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相結合。中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專政制度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它們分別是中國的國體和政體,二者的宗旨和要求都是切實實現社會主義民主,即人民當家作主。而市場經濟體制的運行中體現著民主,它是民主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得以實現的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體制與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的融合點正是人民民主。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真正的民主;同樣,沒有民主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沒有市場經濟體制就沒有經濟領域的民主。經濟體制的選擇是統治階級有意識的行為,選擇經濟體制要考慮它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生產力進步的推動作用,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它對鞏固統治階級的地位,保持統治階級對整個社會強有力的控制,使社會穩定有序進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選擇也是這樣,要為人民當家作主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以實現中國的基本政治目標[7]。與此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是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體現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內涵和要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基礎上產生出來的符合社會歷史發展方向的精神文明。它客觀要求人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動中,不僅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樹立社會主義義利觀,正確認識、處理競爭和協作、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關系,而且要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具有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所有這些都要具體地體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運行過程中,并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動力和方向保證。而真正成熟的市場經濟蘊含著平等、自由、開放、競爭、協作、法制、效率、通過利他來實現利己等文化觀念,這無疑有利于中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資本市場經濟
資本市場經濟,也就是在經濟活動的微觀領域以資本為主導的市場經濟,它的最根本特征體現在社會生產目的上。如果說自然經濟的社會生產目的是使用價值,未來的產品經濟的生產目的是滿足人的全面發展,那么資本市場經濟的社會生產目的則是實現價值增值。商品經濟從低級向高級的發展,必然經歷資本這一特定的階段。馬克思對資本的理解是給以充分肯定的,代表性的論述就是對資本論述的“三個有利于”和“兩個決不會”。關于“三個有利于”,馬克思說:“資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勞動的方式和條件,同以前的奴隸制、農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社會關系的發展,有利于更高級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的創造。”[8]關于“兩個決不會”,馬克思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9]馬克思認為,在人類歷史從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進程中,資本是不可逾越的,資本的發展勢不可擋,只有資本自身才能最終完成自身發展的全部歷史。資本本身,也有一個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在肯定自己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否定自己,也是按照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存在和發展的。而更高級的社會形態,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孕育和發展起來。
有人指出,市場經濟雖是一種通過市場機制有效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形式,但市場配置資源就是利用資本力量,通過資本市場來配置資源,發揮資本在市場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10]。所以,無論何種社會形態下的市場經濟,其內核都是自行增值的價值運動即資本運動。這就意味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應該有資本,而且資本運動貫穿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全過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內核。
事實上,資本的確在中國的經濟生活中存在并發揮著作用,資本一詞多次出現在我們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及中央領導人的重要講話中,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正式使用了“資本市場”[11],這表明我黨已認可資本的存在,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公有資本”[12],“公有資本”的提出,沖破了我們對資本私有認識的傳統觀念,黨的十七大報告又提出了“國有資本”概念[13]。這些說法表明我們對資本的認識越來越客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充分發揮資本積極作用。于是,在中國市場經濟舞臺上,就存在著私有資本——個體資本、外國資本,公有資本——國有資本和集體資本,還有公私混合形式的資本。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們國家經濟發展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非公有經濟已占國內經濟的半壁江山,表明了私有資本力量已經成為中國經濟體系的重要力量。
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種計劃與市場兩種手段有機結合的市場經濟
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出現之前,世界上的市場經濟只有一種,即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自市場經濟在中國出現以后,世界上就開始有了兩種市場經濟的分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自由市場經濟階段,政府只限于在較小的范圍內進行某些干預,但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作用已不限于維持法律和秩序,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介入國民經濟的生產、分配和流通的全過程和各個環節,即采取宏觀調控的措施,成為推動與調節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作為現代市場經濟,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采取了計劃與市場兩種手段有機結合的形式,計劃是國家自上而下進行宏觀調控,市場是自下而上發揮作用,走的是一條政府的理性指導與市場的自然演化相結合的道路。計劃與市場兩手并舉,在中國達成共識的經歷并不平凡。建國初期,中國實行了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通過政府有計劃、按比例直接配置社會資源來進行生產。計劃經濟曾經起過積極的作用。它在舊中國遺留下來的“一窮二白”廢墟上,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完成私人資本不可能完成的巨大的建設任務,如迅速地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國民經濟體系和強大的國防工業體系。此外,計劃經濟使得中國的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農產品產量大幅度提高,工業生產有很大增加,改善了產業結構,國家經濟實力極大增強,教育和科技事業有很大發展[14],消滅了剝削和兩極分化。但是,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計劃經濟的弊端也越發暴露出來:微觀經濟缺乏活力;宏觀決策難于做到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官僚主義滋生蔓延,宏觀決策一旦出現失誤,企業無權抵制,經濟發展如果出現問題,往往是全國性的;產業結構不合理,過分突出重工業;技術進步緩慢,經濟管理落后,經濟效益不高,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不大[14]。
一切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如計劃經濟一樣,市場經濟也有積極面和消極面。積極的一面,市場經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其一,市場經濟是實現現代化的根本途徑。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發展,一方面拓展了生產力的范圍和廣度,促進了社會分工和協作程度的提高,使社會資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另一方面,以經濟利益為基礎的社會競爭機制又刺激了生產主體的需要和潛能的開發。其二,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一方面,市場經濟重視以個人為本位進行物質生產和按能分配,沖擊了以宗教、等級、身份、血緣為基礎的傳統社會秩序,消除按等級、身份等非生產性分配因素的存在;另一方面,市場經濟還孕育和產生了獨立、自由、民主、平等、法制等精神文明的產生。同時,市場經濟也有缺陷、弊病的一面,主要表現在:一是市場經濟的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二是市場的自由競爭會導致行業壟斷。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會受到抑制,破產失業、貧富差距和兩極分化加劇。三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必然存在經濟周期。四是市場調節的有效性會受到“經濟外部性”的傷害[15]。五是市場機制對宏觀方面的一些重大問題,如不能滿足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給,不能實現社會的公平分配和對弱勢群體的救助;不能決定和組織全局性的或大規模的結構調整等,而這些對經濟運行乃至國家的穩定性至關重要。
由以上可以看出,計劃與市場的職能都是有邊界的,需要互補。如市場的作用不能達到或具有破壞作用的地方,計劃就必須發揮作用。對市場經濟而言,在經濟活動的微觀領域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在宏觀領域必須進行國家的宏觀調控,只有兩種手段有機結合,計劃這只“看得見的手”和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兩手并用,才能優勢互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能健康發展,從而彰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實際上,中國既有發展計劃經濟的經驗和教訓,又有發展市場經濟的后來優勢,完全有條件做得更好。
綜上可知,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性可重新概括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商品經濟,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經濟形式,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資本市場經濟,是計劃與市場兩種手段有機結合的市場經濟。
參考文獻:
[1] 李興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實踐[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12.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4.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108.
[4] 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0.
[5]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3.
[6] 江澤民.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6.
[7] 蔡冬梅.論市場經濟體制與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的結合[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1997,(4).
[8] 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27-928.
[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10] 魯品越.社會主義對資本力量:駕馭與導控[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4-5.
[1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28.
[1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2.
[1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20.
[14] 馬凱,曹玉書.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4-90.
[15] 陳錦華,江春澤,等.論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兼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46-547.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