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全球變暖的趨勢愈演愈烈,在全球要求降低碳排放的背景下,著重研究低碳背景下結構性拉動消費的原則和內容,旨在闡述結構性拉動消費的政策建議,以及為結構性拉動消費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消費;低碳消費;消費特征
中圖分類號:F12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1-0011-02
一、原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然而,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環境污染、資源耗竭和生態破壞等問題也日益嚴重。從消費領域看,物質主義、奢侈消費、浪費和非理性消費在消費系統中凸顯了出來。在消費不斷拉動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又進一步提升消費水平的過程中,如果忽視消費系統對環境的影響,則勢必出現環境污染、碳排放的增加和生態破壞的加劇。特別是在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全球潮流的今天,著眼于居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消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所謂結構性拉動消費,就是政府采取政策鼓勵低收入者的正常消費、穩定中產階級的消費、抑制高收入群體的奢侈性消費和炫耀性消費。進一步,低碳背景下的結構性拉動消費是指鼓勵低碳消費、抑制非低碳消費。
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大多數人的生活并不富裕,幸福感與收入多少還處于正相關階段。通過拉動消費實現充分就業促進經濟增長無疑是中國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目標。但是拉動消費必須著眼于經濟的充分就業和減輕環境壓力、降低碳排放三個目標,如果只是籠統的拉動消費需求,一味地拉動消費,而不考慮誰的消費應該被拉動,什么樣的消費應該被拉動,那么奢侈、浪費就會得到鼓勵,勢必出現生態環境壓力進一步加劇和高碳排放,同時,富裕群體購買更多非生活必需品,低收入群體連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障的現象。因此,政府拉動消費的政策不應該是鼓勵有一輛車的人再去買第二輛,有一套房的人再去買第二套房等諸如此類的拉動消費的做法,而應該是有選擇的拉動消費,即拉動低收入群體的消費需求,抑制富裕群體的消費需求,穩定中產階層的正常消費的結構性拉動消費,引導富裕群體的消費轉向公益性消費。這樣一來低收入群體由于物質消費的增加而使自身的福利水平提高,富裕群體由于幫助弱勢群體、投入社會公益、進行生態環境保護等消費同樣提高了自身的福利。以及鼓勵低碳消費、抑制非低碳消費、穩定基本生活消費的結構性拉動消費,從而避免一味地拉動消費所帶來的無謂的碳排放的增加。
二、內容
消費在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定義。在經濟學領域,消費是對物質產品和服務的消耗和使用,用以滿足人們的需要和欲望,追求的直接目的的效用的最大化。消費的本質是獲得自身的幸福快樂。但消費不僅僅是一種經濟行為,正如馬克思所說:“消費這個不僅被看成終點而且被看成最后目的的經濟行為,除了它又會反過來作用于起點并重新引起整個過程之外,本來不屬于經濟學的范圍。”在生態學家眼里,生產者是綠色植物而人類和其他動物統統都是消費者,當然,人類不僅消費植物而且消費礦物,人類消費的極限取決于地球上植物的凈生產能力。生態學家認為人類的消費是對自然環境中植物和礦物的消費,而植物和礦物是有限的,消費活動必定會在短期或長期減少的可用資源量。因此我們在消費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效用水平,還因考慮消費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到我們未來的消費和幸福快樂。所以,我們必須建立健康的消費模式和消費觀念。
(一)低碳消費
所謂消費方式,就是在一定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一定生產關系條件下,消費者與消費資料相結合以實現需要滿足的方法和形式,是消費的自然形式與消費的社會形式的有機統一。低碳消費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低碳消費是指以低碳為導向,以綠色消費、生態消費為手段,以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為特征,以對社會和后代負責任的態度,以滿足居民消費的經濟、社會和文化需求為目的的一種健康、科學、文明的消費生活方式。作為一種新興的經濟理念和消費方式,“低碳消費”一詞源于21世紀初低碳經濟的興起。
就一般意義而言,低碳消費主張在生產消費過程中,盡量將碳排放量減少到一定的限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而有利于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協調共處。在目前中國社會條件下,廣義的低碳消費方式涵義包括五個層次:一是“恒溫消費”,即消費過程中溫室氣體排放量最低;二是“經濟消費”,即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經濟;三是“安全消費”,即消費結果對消費主體和人類生存環境的健康危害最小;四是“可持續消費”,即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危害最小;五是“新領域消費”,轉向消費新能源,鼓勵開發新低碳技術、研發低碳產品,拓展新的消費領域,更重要的是推動經濟轉型,形成生產力發展新趨勢,將擴大生產者的就業渠道、提高生產工具的能源效益、增加生產對象的新價值標準。
目前主要用碳足跡來衡量是否低碳的指標,碳足跡標示著某個公司、家庭或個人的“碳耗用量”,是一種用來測量某個公司、家庭或個人因每日消耗能源而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對環境影響的指標。碳耗用量越高,導致全球變暖的元兇“二氧化碳”就越多,“碳足跡”就大,反之“碳足跡”就小。根據碳足跡,低碳消費主要表現在:以營養健康為導向的低碳飲食、以生態節能為導向的低碳建筑、以綠色環保為導向的低碳交通、以經濟適度為導向的低碳日用。
(二)不同收入群體的消費特征
改革開放以來 ,中國居民的收入水平在不斷提高,居民消費情況也有明顯變化。在居民總體收入增加的同時,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有所擴大,形成了高、中、低不同階層的收入和消費群體。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資料顯示,不同消費群體之間的消費傾向有很大差異,社會消費結構也有了較大變化。因此了解目前各收入與消費階層的構成、消費心理和行為對于把握把握國內不同群體消費需求的變化、指導生產、引導消費、開拓市場,有很大的意義。
高收入群體其基本生活需求已基本滿足,在這方面已無過多的消費欲望,但是對于一些高檔產品、服務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強烈,教育、文化、通信、保健、住宅等成為消費熱點,追求時尚化和個性化的消費趨勢日趨明顯。在飲食方面,講究營養、風味和品位;穿著上崇尚名牌,講究款式、品質和個性;在用品方面主要青睞一些科技含量高、時代感強的高檔家電產品。但是,高收入群體目前越來越傾向于奢侈性消費和炫耀性消費,甚至是鋪張浪費。
凡伯倫認為炫耀性消費主要是為了滿足心理的、精神的要求,而不是為了滿足生理的要求。滿足生理要求的消費是有限的,因為生理的滿足有極限,而炫耀性消費卻沒有極限或者說沒有絕對量的極限,人們可能在任何絕對量的水平上去爭取既定的名次。因此,炫耀性消費既是經濟增長的無窮動力,也是任何程度的經濟增長的無窮吸收器。凡伯倫認為,對炫耀性消費的追求會導致社會浪費。他認為,從個人消費者的角度看,炫耀性消費與其他消費沒什么兩樣,二者都為個人消費者帶來效用。但從社會整體的角度看,這種消費就是浪費,因為它不增加人類整體的幸福和滿足,因為一個人從炫耀性消費商的效用所得就是另一個的效用所失,它們是相互抵消的。因此凡伯倫主張對炫耀性消費行為實行管制。而在結構性拉動消費也主張抑制高收入群體的奢侈性消費和炫耀性消費。
中等收入消費群體占據比重較大,是中國消費的主體部分,他們的消費行為對中國整體消費狀況的影響是最大的,對這一層次居民消費的穩定直接關系到中國經濟的穩定和發展。這部分居民屬溫飽型消費群體。其基本的消費需求已經滿足,正積聚資金向更高一層的消費提升。但由于住房、醫療、教育等各項改革的集中推進,使得這些居民的預期支出大增,消費者的即期消費變得縮手縮腳。造成居民消費行為謹慎的原因,一是居民對未來預期收入增加缺乏信心。二是居民對未來因相關改革引起的預期支出增加比較擔心。另外,傳統消費觀念對其影響也較大,因此其消費心理比較保守,崇尚節儉,不鋪張浪費。在結構性拉動消費過程中,政府必須采取措施穩定其消費,并努力擴大中產階級。
低收入消費群體消費狀況和低收入群體的生活狀況,已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其消費以基本生活消費為主,由于收入水平較低,其消費傾向就很高,但沒有足夠的購買能力,仍以維持基本生活消費為主,因此拉動消費必須刺激低收入群體的消費。影響這一層次居民消費的主要原因是收入水平低且增加緩慢,所以政府可以考慮以稅收和補貼方式調整收入分配,增加低收入水平居民的收入,如加強社會保障建設,增加對失業(下崗)工人的補貼,完善最低生活保障體系等等。
針對不同消費群體的消費特征,有必須實行結構性拉動消費,政府采取政策鼓勵低收入者的正常消費、穩定中產階級的消費、抑制高收入群體的奢侈性消費和炫耀性消費。進一步,低碳背景下的結構性拉動消費是指鼓勵低碳消費、抑制非低碳消費,從而抑制碳排放的增加。
參考文獻:
[1] [美]戴利.超載增長:可持續發展經濟學[M].諸大建,胡圣,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9.
[2] 程會強.低碳生活:生態時代的環保責任[J].中國環境報,2010,(6).
[3] 王智.透視居民消費差距[J].調研世界,2010,(8).
[4] 周梅華.從消費的本質看可持續消費[J].經濟問題,2001,(3).
[5] 司林勝.對中國消費者綠色消費觀念和行為的實證研究[J].消費經濟,2002,(5).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