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由于基本建設、農貸和工資的增加,中國出現了財政赤字、市場緊張的局面。在此情況下,陳云同志提出了“以財政平衡為關鍵”的“三大平衡”理論,對建國初財經工作的混亂起到了穩定作用。盡管當前中國經濟的運行機制與建國初大不相同,但因其基于對商品經濟規律的認識,陳云“三平”思想的科學性和指導性迄今仍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陳云;“三大平衡”;評價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1-0013-02
一、“三平”理論形成的思想淵源及歷史背景
(一)“三平”理論的思想淵源
在經濟思想史上,馬克思最早提出了經濟增長理論,在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科學剖析的基礎上,詳細闡述了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實現條件和過程。馬克思周密考察了資本主義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前提和實現條件,并揭示了無政府狀態條件下社會再生產過程存在失常的情況是常態,進而認為,只有共產主義社會才能有意識地自覺地按照客觀比例對生產進行社會調節。
馬克思關于經濟增長的理論是陳云“三大平衡”理論的思想淵源。對此,陳云也曾經說過,“計劃工作的規則:有比例按比例。這一思想來之于馬克思”,并且認為“這個理論是完全正確的”。陳云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經濟建設實踐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大平衡”理論。
(二) “三平”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
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新中國面臨財政經濟的嚴重困難,基于此,陳云同志把財政、信貸、物資的平衡看作是克服各種困難的關鍵,并于1950年在《關于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中,提出全國財政經濟工作必須統一以及相關系列措施。1953年,由于缺乏經驗,當年就幾乎把上年財政結余的20多億元資金全部用于基本建設支出,一度出現了財政收支緊張。1956年,由于財政和信貸不平衡、投資消費增長過快、社會購買力與物資供不應求、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供不應求,結果導致財政赤字,市場緊張。在這種情況下,陳云發表了《建設規模要和國力相適應》的重要講話,提出了實現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需要著重解決兩個問題,即建設規模要和國力相適應、國民經濟的比例關系。經濟理論工作者常說的“三大平衡”理論(財政平衡、物資平衡、信貸平衡)就出現在這一著名講話之中。以后,隨著對外經濟交往的不斷擴大,又在“三平”理論的基礎上加上外匯收支平衡而形成“四平”理論。
二、“三平”理論述要
在陳云的綜合平衡理論體系中,“三大平衡”是實現國內經濟平衡的基本條件,即實現了“三大平衡”,就有可能實現或基本實現國民經濟的一系列平衡關系。他認為,財政收支和銀行信貸都必須平衡,而且略有節余。只要財政收支和信貸是平衡的,社會購買力和物資供應之間,就全部來說也是平衡的。
(一)財政收支平衡
在財政平衡、物資平衡和信貸平衡中,財政平衡是經濟平衡發展的關鍵。他明確地指出:“從全局看,在幾大平衡中,最基本的是財政平衡。要扭轉當前混亂的經濟局面,首先要靠財政平衡,特別是中央財政平衡。”而保持財政平衡進而解決財經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增產節約。為此,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力:
第一,搞活經濟,重視稅收。發展經濟是增加財政收入的前提和本源。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轉是保證財政收入最深厚的源泉。1950年底,在第二次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他提出必須溝通城鄉經濟,發展生產,“要先活后收”。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他強調了稅收在國家收入的重要性,認為“稅收在我們國家收入中是第一個籌碼”。
第二,量力而行,留有余地。他指出,由于基本建設的大部分資金是通過國家財政安排的,因此在安排支出項目時,必須充分考慮財政平衡,量力而行,保證建設規模同國力相適應。除此之外,在財政收支計劃上必須實行“當年收支平衡,略有節余”。而且所謂的“節余”,并不只是節余鈔票,主要是節余相應的物資。顯然,這是由當時的經濟社會環境所決定的。
(二) 物資供求平衡
關于物資供求平衡,主要是當時全國重要物資的統一收購、調撥和儲存。陳云發現,中國經濟建設過程中在相當一段時間將是一種相當緊張的平衡,尤其是在物資的分配上。因此,他認為,物資平衡是“三大平衡”中的基礎。由于物資和原材料供應所限,陳云確定了分配和使用的順序,即先保證必需的生產和消費,然后再進行必須的建設。這一順序是符合社會擴大再生產的客觀規律的要求的。
(三)信貸平衡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財政與信貸是國家有計劃地籌集和供應資金的兩條渠道,共同承擔著國家經濟建設資金需要的任務,因而,在銀行信貸方面,陳云也進行了縝密的思考,形成了系統的理論。他一方面在注重銀根松緊,另一方面及時凍結存款和現金,削減貨幣投放。1956年,他又明確提出必須實現財政收支和信貸收支平衡。他認為,實現財政、信貸統一平衡的關鍵,就是要合理處理既影響財政收支、又影響信貸收支的接合部,因此,需要二者在以下問題共同考慮解決:(1)如何共同承擔供應企業再生產資金的需要;(2)如何正確處理財政結余;(3)如何正常處理稅前還貸;(4)如何有計劃地互相彌補收支差額;(5)如何避免財政“虛收實支”、銀行“虛存實貸”。
總之,在三大平衡中,財政收支平衡是國民經濟平衡的中心環節。只有實現財政平衡和信貸平衡,才能取得資金和物資的總體平衡;而物資平衡則是強調必須使國民經濟的各部類得到有效的補償。因此,陳云指出,要做到全國總體的平衡,必須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思想。
三、“三平”理論的評價
(一)“三平”理論的特點
“三平”理論是陳云把馬克思關于社會再生產理論應用于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實踐所產生的重要理論成果,同時也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其主張和論述,與中國特殊時期的經濟建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解決了建國初期經濟建設中的不平衡現象。陳云的“三平”理論有以下特點:
第一,現實性。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陳云運用辯證唯物主義開展財經工作的指導思想。建國初期,面對生產凋敝、物價飛漲、財政赤字的困難局面,他反復強調要量力而行,開源節流,實行財政平衡而略有結余的政策;同時,也反對財政收支的兩種傾向:冒進和保守。總之,財政收支要“以沒有赤字為原則”,有多少錢就辦多少事。
第二,注重改善民生。陳云在領導財經工作的過程中,始終強調“搞經濟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改善人民生活”,尤其針對農民生活狀況相對較差的情況,“農民應優先考慮經濟民主”。在實踐中,主要表現在:(1)加強城鄉交流,幫助農民銷出農副產品;(2)通過減輕農業稅或補貼的方法,減輕農民負擔。
第三,合理利用市場調節作用。雖然當時中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然而陳云經過反復的思考,主張需要合理運用市場調節手段,當然“市場調節只能在計劃許可的范圍以內”;并且提出了“三個主體、三個補充”這一著名設想。他說,“現在有些計劃搞得很死,搞得下面很緊張,要活起來。總之,國家市場需要有自由市場的配合。”
(二) “三平”理論的現實意義
“三平”理論雖然是計劃經濟的產物,但由于經濟的綜合平衡是客觀規律的要求,而所謂的綜合平衡,如陳云所指出的,就是按比例,因此,反應按比例這一客觀規律的“三平”理論不僅不會過時,而且也適用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第一,要實施卓有成效的宏觀調控,必須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通盤考慮。就中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大的基本國情而言,中國在制定相關財經方針政策,固然需要考慮這一基本國情。除此之外,就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而言,國家在進行宏觀調控時,需要重點考慮新興產業、物價水平、金融穩定等關系中國經濟發展質量和走向的重點領域和行業。
第二,要實行以結構調整為主的財政政策,就必須堅持“并重”、“并舉”的兼顧之策,又要注意把握重點。財政政策是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兩大手段之一。實行以結構調整為主的財政政策,就必須體現陳云同志關于按比例發展的要求。財政部門在統籌兼顧的同時,又要在把握全局中突出重點;而這要求政府在制定和實行財政政策時,需要緊緊以“十八大”報告為中心。
參考文獻:
[1] 陳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陳云同志文稿選編(1949—195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 鄧子基.財政學: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宋新中.當代中國財政史[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
[5] 吳易風.陳云的綜合平衡理論及其意義研究[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5,(3):45-58.
[6] 劉偉,曹雪峰.論陳云的財政平衡思想[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2007,(2):71-75.
[7] 郭代模.陳云財經思想述要及其重大現實意義[J].經濟研究參考,2005,(61):2-12.
[8] 劉偉.陳云財經平衡思想述與科學發展觀[J].懷化學院學報,2006,(10):7-11.
[9] 馬建梅.陳云綜合平衡思想研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1.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