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異質性的企業孵化網絡生成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將企業孵化網絡生成分為:觸發期、成長期和成熟期三個階段并提出“單主體—主導式”和“多主體—群居式”兩種觸發期企業孵化網絡生成誘發模式。
關鍵詞:企業孵化網絡;生成;誘發;模式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1-0020-02
孵化過程中不同參與主體之間形成的網絡統稱為“企業孵化網絡”。作為第三代企業孵化器發展的主要模式,企業孵化網絡已成為集聚創新資源,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進而支持創業活動的有效實踐模式,并逐步受到學術界和實業界的重視。
一、誘發主體界定
企業孵化網絡生成是一個“由點及面”的演化過程,而這個點就是孵化器。對“誘發主體”的界定是研究企業孵化網絡生成機理的重要基礎,本文將誘發主體界定為主導并承擔孵化器建設和管理,同時尋求外部創新主體參與孵化過程,并形成聯結關系的核心組織。
追溯企業孵化器的起源不難發現,企業孵化器的出現本身就是一種政府行為。時至今日,作為創新重要載體的企業孵化網絡更成為政府拉動區域創新、促進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體系,所以政府是企業孵化網絡生成重要誘發主體。同時,科研院所與高校等科研機構作為知識創新的重要主體,擁有實力雄厚的科研隊伍和得天獨厚的技術資源,是高新科技成果的重要來源,所以科研機構是企業孵化網絡生成另一誘發主體。除了以上兩類誘發主體外,企業,尤其是高科技企業,其不僅僅是促進高科技項目產業化的平臺,更是集聚創新資源,聯結其他創新主體的重要行動者。所以,企業和政府與科研機構構成了企業孵化網絡生成潛在的誘發主體群,不同誘發主體利用現有資源通過“行動”觸發企業孵化網絡生成的模式也存在路徑上的差異。
二、單主體—主導式誘發模式
通過對誘發主體界定,單主體—主導式誘發模式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
(一)政府主導型企業孵化網絡
凱恩斯已經從經濟學角度解釋了政府行為是一種“目標行為”,政府的制度安排決定著區域創新的效率,魏守華等指出,政府在區域創新系統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企業孵化網絡觸發階段,政府依據區域發展戰略和創新目標通過政策引導與項目扶持的方式積極需求科研機構展開合作,針對孵化項目利用科研機構技術創新優勢與政府號召力拓展外部創新主體加入,逐步形成以政府主導,科研機構與高校支持下多元創新主體協同創新的網絡化組織。在積極引導企業孵化網絡生成過程中政府在營造環境、建設支撐服務體系、協調服務、引導網絡成員合作和配置資源的同時也將區域發展戰略根植于企業孵化網絡中,一方面起到了宏觀調控區域創新、促進經濟發展、落實區域發展目標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為企業孵化網絡的發展提供了戰略支持 。
(二)科研主導型企業孵化網絡
科研院所、高校等科研機構作為知識創新的重要載體,擁有實力雄厚的科研隊伍和得天獨厚的技術資源,是高新科技成果的重要來源。但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往往注重基礎和理論研究,基礎理論應用與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完善,面臨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組織運作更多依靠政府、自主性較差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科研機構迫切需要外部資源的支持完成科技成果的轉化,通過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科研機構一方面可以緩解組織運作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企業孵化網絡外部效應謀求自身的發展?;诖?,通過充分利用科研單位在技術、人才上的優勢,以科研機構為母體衍生孵化網絡對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高新技術成果擴散具有重要意義。
網絡衍生企業利用科研院所的品牌優勢和豐富的社會關系網絡,取得政府部門的政策扶持,并連接投融資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服務機構,為高新技術孵化提供各類專業服務,形成完善的科研院所衍生網絡。網絡促進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與市場機會相結合,推動高新技術孵化。
(三)企業主導型企業孵化網絡
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領域企業,要獲取技術優勢,謀求長遠發展,僅僅依靠從企業外部引進技術成果是不夠的。為了培養自身的技術創新與研發能力,加強自主知識產權開發,一些集團化企業組織研發團隊,建立企業孵化器,利用其在科研、資金、市場等方面的優勢,促進企業高新技術孵化與產業化。在這一過程中,集團企業連接政府、中介服務機構、企業外部孵化器等其他孵化參與者,組成由集團企業衍生的孵化網絡。然而,企業自身資源難免存在局限,需利用其社會關系網絡,有效整合和利用外部資源,與政府、各科技園區、研發機構、科技企業、咨詢公司、投融資機構等建立廣泛的聯系,形成由企業主導型孵化網絡。通過孵化網絡,集團企業孵化器可以協助外部企業入駐科技園區,并繼續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等相關服務。
三、多主體—群居式誘發模式
HackettDilts對影響孵化效率的因素的理論和實證研究表明,孵化器掌握的有效資源的豐裕程度是影響孵化器績效的關鍵因素。雖然單主體誘發模式下企業孵化網絡生成“目標—路徑”相對更加明確,但由于單一誘發主體的網絡資源,特別是關鍵資源相對有限,存在與新創企業類似的體制與資源缺陷,從而降低了誘發主體的網絡誘發引力。在這種情況下,由多個誘發主體協同作用,共同誘發企業孵化網絡生成的多主體—群居式誘發模式就成為克服資源瓶頸,提高企業孵化網絡生成率的有效路徑。
但多主體誘發企業孵化網絡生成的機理有別于單主體誘發模式。單主體誘發模式是政府性或經濟性需求作用下的一種直接“由點到面”的生成模式,而多主體誘發模式則是一種衍生型的網絡生成模式。 這些誘發主體嵌入在同一個技術創新網絡、技術聯盟或產業聯盟中,在市場需求拉動或是政府政策引導下為了技術攻關或是響應區域產業創新目標協同誘發企業孵化網絡生成。原有網絡作為母體通過在網絡內部多個成員共同目標作用下的協同行動,實現資源與知識的擴散,進而為新網絡生成提供網絡資源要素基礎并不斷吸引其他外部創新主體加入。
綜上所述,無論是單主體—主導式誘發模式還是多主體—群居式誘發模式,誘發主體的需求目標是誘發企業孵化網絡生成的關鍵驅動因素,誘發主體尋求外部支持滿足自身需求并獲得網絡租金的過程就是企業孵化網絡觸發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林嵩.創業網絡的網絡能力:概念建構與結構關系檢驗[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2,(5):38-45.
[2] 謝洪明,陳盈,程聰.網絡強度和企業管理創新:社會資本的影響[J].科研管理,2012,(5):32-39.
[3] 任宗強.基于創新網絡協同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的機制與規律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2,(6).
[4] 張寶建,胡海青,張道宏.企業孵化器組織的網絡化機理研究述評[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10):152-157.
[5] 胡海青,張旻,張寶建,張道宏.網絡交互模式與創業支持類型——基于中國孵化產業的實證分析[J].科學學研究,2012,(2):
275-283.
[6] 胡海青,張寶建,張道宏.企業孵化網絡成因解析:脈絡梳理與研究展望[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3,(1):94-103.
[7] Michael,J.,Nowak,C.E.Grantham.The Virtual Incubator: Managing Human Capital in the Software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2000,
27(2):125-134.
[8] Coster,D.RC.Butler.Assessment of proposals for new technology ventures in the UK: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spin off companies[J].
Technovation,2005,25(5):535-543.
[9] Sine,W.D.,H.A.Haveman,P.S.Tolbert.Risk business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new independent power sector[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5,28(50):200-232.
[10] 景俊海.科技企業成長與企業孵化器[M].蘭州:西北大學出版社,2000:4-9.
[11] 孫鳳海,劉漣.論企業孵化器及其運行機制[J].沈陽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1,(5):12-15.
[12] 丁坤,凌國平.企業孵化器國際的經驗與中國的發展[J].國際商務研究,2003,(5):19-24.
[責任編輯 吳高君]
收稿日期:2013-09-02
作者簡介:李浩(1982-),男,河北秦皇島人,講師,碩士,從事營銷管理研究;費良杰(1982-),女,陜西華陰人,講師,碩士,從事財務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