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在國際因素的影響下,全國農產品價格波動呈現出波動頻率增加,波動范圍漸廣的特征。黑龍江省作為農業大省,政府更是重視對農產品價格異常波動的調控對策。然而,目前中國農產品價格的調控政策主要集中在對農產品供給的管理政策。單一的管理政策已經無法適應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多重影響因素。因此,優化對農產品供給的管理政策,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政策,才能更好地管理黑龍江省農產品價格的異常波動,保證人民的生活質量,推動黑龍江省經濟的穩步發展。
關鍵詞:黑龍江省;農產品價格;調控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1-0022-02
在20世紀20年代初,美國喬治·約翰遜等人提出了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這一政策提出的最初目的在于爭取工農產品之間有合理的比價關系,從而保護農民利益。在中國,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是農產品供給管理政策的最主要內容。目前在主要糧食品種基本實現自給自足的情況下,中國政府通過農產品最低收購價政策及糧食直補政策、臨時收儲和國家儲備政策等能夠較好地調節國內市場農產品價格,緩解其受到國際農產品價格波動的沖擊。但是,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以及農業經濟改革中出現了新的情況和特點,農業價格支持政策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第一,農產品支持價格的確定缺乏科學的依據。黑龍江省糧食類產品的支持價格是由政府參照生產市場價進行確定的,但由于糧食市場的價格本身就不是在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中競爭形成的價格。因此,主要農產品的收購價格的確定并不科學。目前看來,糧食類產品最低收購價格偏低。其次,農產品補貼政策中還存在對農民的直接補貼數額偏低,而對市場流通環節的補貼偏高的現象。這一問題的后果就是農民真正得到的補貼較少,不利于增加農民收入,且補貼效率偏低。第三,價格補貼執行主體的雙重身份導致農民利益流失。面對黑龍江省農產品價格波動中出現的新特點,需要政府運用多種政策手段才能更好地調控農產品價格,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
一、優化農產品供給的調控政策
1.完善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首先,黑龍江省現行糧食最低收購價仍然偏低,應該繼續提高糧食類產品最低收購價格,使其既能夠在生產成本的基礎上有所盈余,同時還要參照城鎮居民的工資收入保持一定的增長。其次,要加大直接補貼力度。黑龍江省應根據實際省情,以及借鑒國外經驗,應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直接補貼力度,適當增加直接補貼類型。今后應該進一步確定糧食直補的標準,核定播種面積,才能成為公平合理的制度存在。再次,政府要建立農產品動態儲備體系。農產品動態儲備體系是指從需求角度出發,根據不同農產品的生產、存儲、流轉的特點,動態地管理農產品的省級儲備,從而有效地調節前期供給量、當期供給量和下期供給量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節約資源、提高效率、優化效果的目的。
2.豐富農產品支持政策的調控方式。黑龍江省農業問題僅僅通過價格調控是不夠的。農產品支持政策包括兩種:一種是價格支持,一種是收入支持。隨著黑龍江省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政策應適時地從單一的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轉向農產品價格支持和收入支持相結合的政策組合,即在保護價格的基礎上結合實施目標價格。當保護價格可以滿足農民增收目的時,就只執行保護價格,此時目標價格暫不起用。相反地,當農民收入增長不足,在保護價格的基礎上就需要實施目標價格,給予農民補貼,此政策的目的是保證農民的收入增長速度和城鎮居民工資的增長速度的差距越來越小。
3.充分利用WTO農業協議的綠箱政策。加入WTO后,黑龍江省農業也受到了較大影響,充分利用WTO農業協定,找到有利于支持農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對我省農業能夠健康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WTO農業協議中的綠箱政策是一種間接式的農業保護,黑龍江省應當加大綠箱政策領域的政府支持以獲得更大的農業支持空間。加大綠箱政策支出,不僅符合WTO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綠箱政策同市場支持相比,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
二、適度運用農產品市場的需求引導政策
合理適度運用需求引導政策,培育物價穩定的良好環境,是控制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的重要前提條件。對于穩定農產品價格,政府主要采取需求引導政策進行調節,具體包括貨幣政策、匯率政策等。農產品價格明顯地受到貨幣量的影響。大量實證分析發現,農產品價格受到貨幣的影響顯著。因此,政府對貨幣的管理是調節農產品價格波動的手段之一。審慎地運用貨幣政策,保持貨幣供給量隨著經濟發展持續穩定的增長是穩定物價的重要措施。
此外,貿易政策也可以調節農產品的供求。農業的“走出去”戰略,可以鼓勵優勢農產品出口,使中國更為有效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及時調劑國內余缺。因此,政府要把握好主要農產品進出口時機和節奏,支持優勢農產品出口,防止部分品種過度進口沖擊國內市場。對糧食進出口,要科學制定配額數量和稅收政策,進一步增強進出口調控的預見性和靈活性。對油料產品,要合理利用國際貿易規則,及時啟動貿易救濟措施,為國內油料產業預留發展空間。
三、加快建設農產品市場的現代流通體系
農產品價格異常波動說明了當前的農產品生產、倉儲、配送等環節存在很多問題。因此,進一步強化農產品物流設施建設,對完善農產品供給,保障農產品需求,減少農產品價格異常波動現象,平抑農產品市場價格都具有積極的作用。首先,豐富農產品市場的流通主體。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協會、合作社等流通主體,規范農產品經紀人、購銷商等主體的經營行為,增強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增收、保障農民利益和農產品供給的社會責任意識。其次,加強農產品物聯網建設。加快發展產銷兩地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大力研發農產品物聯網,嘗試農業供應鏈中產、供、銷三個環節的金融支持。再次,疏通農產品物流環節。加快發展農超對接、農民市場、農產品直銷等新型流通業態,促進產銷對接,提高流通效率。
四、進一步完善農產品市場的信息體系
農產品價格異常波動與作為農產品主要生產者的農民信息獲取和甄別能力較差有關系。信息不對稱造成農產品價格傳導的不順暢,是農產品價格傳導中的突出問題。增加供求信息披露,消除信息不對稱是實現農戶與市場對接,保證價格傳導通暢的有效辦法。因此,要建立由政府、企業、中介機構等共同參與建設的農產品信息體系。農產品信息體系的建設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歷史信息的采集、分析能力;一方面是對未來信息的預測能力。
對于歷史信息的獲取與分析,需要政府加強農產品信息網絡平臺建設,為農民便利地獲取信息疏通渠道。對于未來信息的預測需要政府加快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建設。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和風險規避功能,有助于穩定現貨市場價格走勢,是農產品生產經營和物價調控政策制定的重要參考依據。
五、不斷提高農產品市場的差別化管理水平
政府對農產品進行差別化管理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農產品中不同品種進行差別化管理,另一方面對不同市場中形成不同的農產品價格進行差別化管理。農產品可以大致分為種植業產品、林業產品、畜牧業產品和漁業產品等四大類。每一類農產品都具有自身特點,不能用同一政策解決所有農產品價格異常波動的問題,這就要求政府在分析農產品異常波動時要抓住主要矛盾,有針對性地解決不同種類農產品的價格異常波動。必須根據新的市場變化,采取更加有針對性的辦法,解決具有特殊性的問題。在制定農產品價格調控政策時,一定要明確干預的范圍和品種。針對大宗農產品,由于品種多、數量大,政府應該明確干預的對象而不是一刀切。其中,糧食安全是國家利益,具有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屬性,政府應該給予干預和支持;對于玉米、大豆等具有糧食屬性也可以作為飼料、燃料等其他用途的作物要掌握特點,充分利用政策和市場多種手段。對于豬肉、雞蛋、果蔬等畜產品的干預要充分借助于市場力量。
參考文獻:
[1] 趙地.中國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探究[J].價格與市場.2010,(1):16-20.
[2] 鄧水蘭,周瑞輝.農產品價格政策演進的博弈及其政策目標[J].南昌大學學報2009,(6):51-57.
[3] 蔡笑騰,白海軍.農業支持價格政策的理論及應用研究[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9,(5):88-92.
[4] 王藝明.外部金融沖擊下的穩定政策與農產品價格[J].廈門大學學報,2009,(2):88-94.
[5] 彭海蘭.農產品期貨市場穩定現貨價格的效果及分析[J].中國市場,2012,(42):48-52.
[6] 錢克明.中國主要農產品供求形勢與市場調控的對策建議[J].農業救濟問題,2012,(12):11-15.
[責任編輯 吳高君]
收稿日期:2013-06-18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基金項目“黑龍江省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影響因素及調控研究”(12522076)
作者簡介:莊巖(1978-),女,黑龍江佳木斯人,副教授,從事產業經濟學研究;杜尚彬(1978-),男,黑龍江大慶人,區域經理,碩士,從事市場營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