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3年以來,由于干旱影響逐步弱化,播種面積增加,世界糧食供求形勢逐步寬松,并將在較長時間內對國際糧價構成下行影響。然而長期來看,糧食需求的剛性增加與資源壓力的疊加導致世界糧食供求趨緊的態勢不會改變,尤其氣候災害等導致的區域性短缺甚至會進一步加劇,未來糧食價格或將有所降低,但仍將處于較高水平。近年來,中國糧食生產不斷增長,但同時,由于國內外價差等因素的影響,糧食進口不斷增加。面臨資源約束、國際市場壓力等,中國需不斷促進生產、調整進口、加強資源與需求管理以提高自身糧食安全保障水平。
關鍵詞:世界;糧食安全;中國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1-0039-02
一、世界糧食供求形勢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然而,近年來受國際金融危機、氣候變化和能源政策等因素的影響,世界糧食供求在總體平衡情況下不斷趨緊,尤其是區域性緊缺不斷加劇。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2012年全球饑餓人口為8.7億,主要分布在發展中國家,以南亞、東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為主。亞洲地區目前有5.6億人吃不飽肚子。中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表示,全球糧食庫存降至五年來最低,國際糧價高位劇烈波動,世界糧食安全面臨嚴峻挑戰。
2013年以來,由于干旱影響逐步弱化,播種面積增加,世界糧食供求形勢逐步寬松。8月30日,國際谷物理事會發布最新報告,再一次將國際小麥產量預估從6.869億噸調高為6.906億噸,比去年的6.536億噸高5.7%,玉米產量預估則從9.424億噸調高為9.454億噸,比去年的8.603億噸高9.9%,大米產量進一步增長到4.74億噸,再一次升至歷史最高點。而根據美國農業部最新預測,2013/2014年度世界谷物產量預計為24.29億噸,比上年度增加7.8%,其中小麥、玉米、大米產量預計分別提高7.6%、11.8%、1.9%。糧食增產將有助于增加庫存,緩解緊張局勢,促進產需關系寬松。然而長期來看,糧食需求的剛性增加與資源壓力的疊加導致世界糧食供求趨緊的態勢不會改變,尤其氣候災害等導致的區域性短缺甚至會進一步加劇。
二、世界糧價波動情況
從2008年開始,世界糧價結束了多年的平穩運行態勢,出現動蕩。2008年FAO食品價格指數迅速上漲到199.8,比2007年的158.7增長25.9%。除奶類外,所有種類全部上漲,而其中谷物價格指數上漲最多,從166.9提高到237.8,增長42.5%。2008年糧價飆漲的原因除了當年大米、小麥庫存大幅降低,災害性氣候導致糧食減產預期外,更重要的莫過于當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美元貶值、石油價格大幅上漲以及市場投機等。2008年糧價恐慌性上漲并高位持續,直到2008年10月才回落到200點以下,之后逐漸波動下降。
2011年,糧價再一次出現巨幅波動上揚。2011年FAO食品價格指數達到227.6,比2010年的185.3增長22.8%。此輪價格上漲中,所有種類全部上漲,其中仍然是谷物價格指數上漲最多,從182.6提高到246.8,增長35.2%。2012年,盡管上半年糧價有所回落,但仍維持高位運行。7月份開始,美國、黑海地區出現持續干旱天氣,糧食產量預期不斷下調,推動糧價再次飛漲,谷物價格指數在9月份達到262.6的高點,比上年同期高近20點。總體來看,整個2012年和2011年的價格是基本持平的。
2013年以來,盡管美國經濟逐步改善,然而全球宏觀經濟仍未復蘇,歐元區仍在繼續衰退,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減緩,而且近期印度、印尼爆發嚴重經濟危機,并逐步向周邊國家,這全球農產品需求及市場信心產生抑制性影響。再加上去年以來推動糧價大幅上漲的干旱因素正逐步弱化,產需寬松等因素都導致糧價不斷下降。9月5日發布的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平均為201.8點,比7月指數下降4點(1.9%),比2012年8月下降11點(5.1%)。食品價格指數已連續四個月下降,原因在于今年世界谷物產量預期將出現強勁增長,尤其是玉米供應量將會大幅反彈導致的國際谷物與油料價格持續下跌。目前谷物價格指數平均為210.9點,比7月指數下降16.4點(7.2%),比2012年8月下降49.4點(19%)。這導致小麥和稻米價格下跌2%~3%,玉米價格則下跌了14%。
然而,盡管糧食市場的產需寬松變化將在較長時間內對國際糧價構成下行影響,但從長期來看,一方面,人口增長、收入提高、城市化進程加快、發展中國家飲食結構變化、生物燃料開發等因素導致人類的糧食需求將保持旺盛增長;而另一方面,土地和水資源有限、農業投入成本上升、環境壓力加劇、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事件增多等因素卻會限制糧食供應上升的空間,因此未來糧價當高位運行。聯合國糧農組織和經合組織2012年聯合發布《農業展望報告》,預測未來十年,盡管糧食價格將比去年有所降低,但仍將處于較高水平,比上一個十年的平均水平高出10%~30%。世行則警告稱:“我們能夠預計至少在2015年之前糧價會持續波動,漲幅超過平均水平。在最貧困國家,居民日收入的2/3用于購買食品,糧價上漲對全球增長和社會穩定構成威脅。”國際扶貧發展機構樂施會也認為,由于資源壓力的加大和氣候變化的影響,未來二十年主要谷物實際價格將飆升120%到180%。
三、中國形勢分析
自2004年以來,中國糧食總產量連續九年增加,從2003年的43 070萬噸上漲到2012年的58 957萬噸,年均增長率達到了3.6%,同時,人均糧食占有量則從333.3公斤增加到435.4公斤,年均增長率也達到了3%以上。中國的糧食生產能力可謂是不斷增強。然而,與此同時,中國糧食進口量卻大幅上升。2011年,中國成為小麥、大米和玉米的凈進口國。2012年,中國糧食(包括谷物、大豆等)進口量總計8 025萬噸,占糧食總產量的比重達到14%。谷物凈進口1 296.7萬噸,增3.1倍。其中,小麥進口370.1萬噸,較2011年增加244萬噸,增長近2倍。玉米進口520.74萬噸,同比增長197.08%。大米進口量則從2011年的約60萬噸上升到240萬噸,增長了3倍。2013年1—4月稻谷和大米進口100萬噸,同比增83.6%。這表明國內糧食增產趕不上社會需求增加。這無疑對中國的糧食安全提出了嚴峻挑戰。
而目前,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人口增長,消費結構變化,城鎮化發展等都將導致對糧食需求的剛性增長。同時,中國的資源約束日趨嚴重。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38畝,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 240立方米,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時空分布不均。另外,中國的糧食損耗與浪費現象也十分嚴重。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曾指出,中國僅儲藏、運輸、加工等環節損失浪費量超700億斤。而中國農業大學2007—2008年的一項調查估算,中國每年僅餐飲浪費的食物折合成糧食計算約達1 000億斤。也就是說,中國每年損耗和浪費的糧食高達1 700億斤。這些都對中國的糧食安全產生了重大影響。
因此,在目前情況下,穩定提高糧食有效供給,合理引導糧食消費應是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重要選擇。供給方面,一是在資源約束條件下,應進一步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增加農業投資,大幅提高糧食單產。同時要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在目前國內糧價高于國際情況下,應在穩定糧食收購價格前提下加大農民種糧補貼力度,彌補農民生產成本上升的損失。另外,還要合理調整糧食進口結構。近年來,由于國內外價差的影響,中國糧食進口不斷增加,糧食自給率不斷降低。日本的大米價格大大高于國際市場,但日本國內大米的自給率超過100%。中國需借鑒日本經驗,運用關稅、配額等手段加強糧食進出口管理。在目前糧食金融屬性和政治屬性日益增強的背景下,要通過國家間的合作戰略,培育自主大型糧食企業等來確保穩定的糧食進口來源,避免受到國際熱錢的沖擊,甚至成為他國試圖控制中國的致命武器。
另一方面,要提高中國的糧食安全保障水平,還需加強資源管理和需求管理,合理引導消費。中國水、土資源短缺情況十分突出,而且資源退化,浪費現象也十分嚴重。必須加強水土資源管理,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農業可持續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同時,進一步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充分利用周邊國家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市場,作為中國糧食產業的有益補充。另外,要根據國情變化適時調整相應政策,嚴格控制糧食深加工產業的發展。還要加強糧食產后的技術進步,引導人們的合理消費觀念,減少產后損失和浪費,這樣則可在不增加種植面積的情況下有效地提高糧食供給。
中國正處于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時期,今后,中國需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農業科技進步,促進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同步發展。中國擁有13億多人口,糧食安全必須立足國內。而確保中國自己的糧食安全就是對世界糧食安全的巨大貢獻。
收稿日期:2013-07-19
基金項目: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糧食與糧食安全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糧食作物產業可持續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資助(2013-ZD-7-1)
作者簡介:王永春(1976-),女,河北景縣人,副研究員,博士,從事國際農業經濟研究;通訊作者:王秀東(1974-),男,河北承德人,副研究員,博士,從事農業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