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就業問題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中國大學擴招后,伴隨而來的是大學生就業難,試圖從過度教育的角度對大學生就業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過度教育;知識失業;知識貶值
中圖分類號:F24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1-0070-03
近年來,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日漸突出,中國大學擴招后,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現象,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是中國就業問題中帶有戰略性的核心問題。
一、過度教育理論綜述
美國經濟學家弗里曼1976年在《過度教育的美國人》一書中提出了過度教育,把美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教育收益率下降,歸因為過度教育,即教育的供給超過了社會對教育的需求。美國學者曾滿超,亨利·列文等對過度教育理論進行了系統集成,他們認為,教育發展中出現的下列情況之一,都應稱之為過度教育:一是勞動者相對于其受教育程度經濟地位下降;二是受教育者不能實現其對于事業成就的期望;三是勞動者擁有比其工作要求較高的教育技能。過度教育最主要的表現就是知識失業和知識貶值。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過程中,過度教育理論提醒人們必須關注教育與經濟發展規模、速度、結構等關系。
20世紀80年代初,專門對過度教育的實證研究開始出現,在Duncan和Hoffman的研究中,區分了個體實際接受的教育水平和工作所需要的教育水平之間的差別,確定了過度教育經濟學研究的三個核心概念:過度教育、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和教育不足。當個體接受的教育水平高于工作所需要的教育水平時,稱為過度教育;當前者小于后者時,稱為教育不足。也可以說,過度教育是教育與工作不匹配的一個方面。由此他們推出了對過度教育和教育不足的測量方法,并對不匹配教育的收益率和匹配教育的收益率作了估算。后來的學者擴展了三種測量過度教育的方法,西方學者根據其測量方法對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過度教育及教育不足的發生率作了估算,結果表明,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以來在西方發達國家勞動力市場上普遍存在著過度教育。西方經濟學家認為,當受過教育的勞動力供給增加超過經濟發展速度時,過度教育就發生了,依據理論基礎的不同,對過度教育作出了不同的解釋。首先,在完全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上,在工資率的作用下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會自動達到均衡,過度教育是勞動力市場上的一個短期現象。其次,過度教育是由于現實中的勞動力市場并不滿足完全競爭的假定造成的,一些學者進行了實證研究,認為過度教育是個體一生中一個暫時的階段,對教育的投資仍是一種有價值的投資。第三,過度教育的存在可能與教育和其他人力資本投資方式之間的權衡有關,教育與工作經驗、工作培訓可以相互替代,或者相互補償,認為過度教育現象可能是一個短期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勞動力的教育水平會逐漸與其工作相匹配。
篩選理論認為,教育是一個篩選裝置,它標識了雇員的一些難以測量的個人特征,如解決問題的能力、交往技能、動機等,這些信息幫助雇主把符合他們要求的雇員識別出來,這些信息由個體提供,個人會作更多的教育投資以此來獲取更多的信息,因此,如果工作的要求不變,勞動人口的教育水平相對于工作所要求的有上升趨勢。
工作競爭模型從求職者的角度分析了過度教育的原因,雇主雇傭勞動力有不確定性,大學生在求職時會對工資、工作環境、工作穩定性及發展前途有一個心理價位,用人單位若不符合他們的標準,他們寧愿暫時失業,也不愿意干不理想的工作,工作崗位不同對所需人員要求也不同,作為個人,為求得較好的職位,也會投資于教育,希望額外的教育會令其有獲得更好職位的機會,求職者與工作崗位的矛盾成為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原因。
二、中國高等教育過度的表現
自從1999年中國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逐漸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業率總體呈下降趨勢,而正在就業的大學畢業生中,先就業后擇業現象逐年增加。根據過度教育理論,過度教育導致了“知識失業”和“知識貶值”,反過來“知識失業”和“知識貶值”又促使勞動者設法獲取較高的教育學歷以適應就業競爭的需要,“知識失業”和“知識貶值”
助長了教育的進一步擴張,二者作用的結果,形成了過度教育和“知識失業”、“知識貶值”惡性循環的局面。致使教育投資效率低下,資源配置失當。趙世奎、張彥通在中國第五屆經濟學年會論文中得出,中國普通高等教育發展的速度已經高于GDP增長的速度。高等教育規模快速發展,而就業市場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卻呈下降趨勢。相對于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來說,第三產業對于勞動力有較強的吸納能力,但中國第三產業相對落后,發展程度低,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有限,由此中國的高等教育從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總量的過度。高等教育應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由于高等教育的產出在一定程度上超過了勞動力市場的吸納能力,則表現出總量的過度,出現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在中國學術界認為結構性過度是中國過度教育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現在:第一,教育投資結構不均衡,政府往往忽視基礎教育的投資,更多地投資高等教育,形成教育投資結構不均衡;第二,專業結構不均衡,大學專業設置往往滯后于勞動力市場的需求,造成專業設置不均衡;第三,高等教育學歷層次結構不均衡,近年來高職畢業生大量增加,但高職教育相對滯后,導致這些畢業生的市場競爭力不高,形成了學歷層次上的結構性不均衡;第四,高等教育地域結構不均衡,中國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經濟發達,成為知識勞動者的集聚地,而中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后,缺乏對知識勞動者的吸引力,致使高等教育地域結構不均衡。中國高等教育的結構性過度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加上中國市場機制的不完善,經濟結構的調整,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高等教育的結構性過度仍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面臨的一個問題。
三、大學生就業現狀及主要原因分析
根據《中國教育統計年鑒》資料顯示,隨著中國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學畢業生的數量2004年為200.8萬人,2005年為325.4萬人,2006年為407.6萬人,2007年為487.5萬人,2008年為559.4萬人,平均每年增長率為21.6%,2005年增長率最大達到了27.2%。從學歷層次上看,在專科、本科、碩士和博士四個學歷層次中,專科畢業生的規模增加最快,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畢業生規模也有較大增加。
根據第三方教育數據咨詢研究機構MYCOS公司發布的《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07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后就業率是87.5%,2008屆為85.6%,2009屆為86.6.%。2008屆大學畢業生由于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就業率比2007屆降低了近兩個百分點,2009屆比2007屆低了近0.9個百分點。
根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09年高校本專科畢業生達到531.1萬人,2010年達到630萬人,2011年達到758萬人。資料顯示,全國示范性高職院校2009屆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8%,畢業生就業能力不斷提高。報告資料顯示,按經濟區域劃分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就業率最高,本科生達到95%,高職高專達60%;就業率最低的是東部沿海中等發達地區和中西部不發達地區,就業率均不超過7%。可見,經濟發達地區更容易吸引畢業生就業。根據《2009年中國教育藍皮書》調查指出,就業率最高的專業大類是工學、管理學、經濟學,最低的專業大類是法學及教育學。報告顯示,2009屆畢業生失業人數超過了總失業人數的30%以上,專業造成的結構性失業問題嚴重。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0年《經濟藍皮書》指出:到2010年底,將有100萬名大學生不能就業,2010年還將有592萬名大學生畢業面臨找工作,大學生就業問題非常嚴峻。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多種多樣,既有客觀因素,如經濟形勢,產業政策等,也有大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基于本文所依據理論的需要,主要歸納為以下兩點:
第一,大學生缺乏勝任力。現在高校培養的大學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論,實踐非常缺乏,即便是對實踐要求極高的技工類,很多學校因為種種原因取消和減少了實踐的課程。大量理論的課程讓學生在專業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實踐能力的大學生成了紙上談兵的高手。企業是非常現實的經濟實體,需要的人就是能夠給企業直接帶來績效的人,而紙上談兵的大學生并不能馬上給企業帶來績效,還要搭上老員工為其輔導,從而影響了企業的整體績效。中國的教育思想仍然秉持著應試教育的思想,這種思想同樣延伸到從事高等教育的大學中,大部分的學生仍然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與技能,缺乏對事物的探索與分析能力,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所以,高智商低能力的大學生隨處可見。
第二,供過于求。從上述資料看,大學生的供給明顯大于實際需求。特別是結構性的供過于求,主要是培養的大學生的專業方向、所學內容和社會的實際需求是脫節的。企業用人的時候,首選是相關專業,其次是高潛質的人,因為企業在發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員補給,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過程中逐漸培養的,這也為一部分專業不對口的大學生解決了就業的問題。中國的GDP當中,第一,第二產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第三產業占的比重較少。同時,中國又以出口商業為主,以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工小商品為主,而這些產業并不需要這種高素質人才。所以,大學生就業問題尤為突出。電子產業、管理業都好似第三產業的范圍,而這些產業正是對高素質人才需求大的產業。
四、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建議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促進就業增長,穩定就業形勢對促進中國經濟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剛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大學畢業生可能處于高失業或就業質量低下的群體中,中國高等教育過度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的產出與市場需求不匹配。針對上述提出的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提出下列建議。
第一,大學生應轉變就業觀念,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大學生應認清就業形勢,轉變就業觀念,合理地進行自我分析與職業分析,積極尋找合適的工作崗位。當前全社會就業形勢比較嚴峻,除了表現在就業需求與勞動力供給的矛盾外,新生勞動力就業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相互交織,這為大學生就業增加了困難。因此大學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業不就”的思想,要樹立科學的就業觀。調整自己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想法,到基層去謀求發展,到艱苦的地方去創業。大學生還應靈活就業,樹立 “干一行、愛一行、干好一行”的敬業觀念。還應認清自身的素質和條件,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尋找與自身條件相適應的、適合于自己的用人單位。畢業生應當給自己做出一個正確的評價,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間也可以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如學校安排的社會實踐,社團的下鄉活動、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招聘會,也可以在不影響自己學業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職,提前適應社會生活,了解現在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積累一些社會經驗,豐富自己的閱歷,這些都是將來找工作的資本。
第二,學校要切實做好學生的就業工作,盡快完善就業指導體系。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的工作同等重要,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屬于就業匹配的促進措施。其核心在解決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通過向大學生提供就業信息并根據這些信息接受職業指導,幫助他們進行有效的職業決策。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應以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理論為基礎,將就業指導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全過程,引導學生對未來個人職業生涯做出合理的判斷及規劃。如建立大學生就業信息系統,并與全國勞動力市場信息系統聯網,形成一個完整的信息系統;建立職業指導機構,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評估、職業開發以及制定工作尋找戰略,為學生提供充分的信息與指導服務;設立職業指導課程,列入學校教育課程內容和教學計劃,實施在校生的就業指導與實習政策等等,最大限度地減少無業可就與有業不就的情況。
第三,政府應深化改革,促進高等教育的均衡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只有高等教育均衡發展,教育質量才能不斷提高,高等教育資源才能優化配置,政府應考慮到全國范圍內高等教育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現狀和需求,合理均衡地進行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構建完善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立完善的質量指標體系和質量評估體系,對欠發達地區高等教育進行適度政策傾斜,鼓勵發達地區高校與欠發達地區高校的交流與合作;適時調整高校招生的專業結構設置,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對人才的需求;教育主管部門也可以對專業的失業率和失業量進行監測和預警,調控專業結構,使專業結構與社會需求量最大限度接近。
總之,大學生就業難是在高等教育快速發展中不可避免的,中國的高等教育不僅總量過度,更大程度上表現為結構性過度,在中國,市場已經成為配置資源的基礎手段,勞動力市場初步形成,一方面大學生能夠自主擇業,就業或者不就業,去哪個單位就業,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大學生的意愿和能力;另一方面用人單位更多地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來選用大學畢業生。就業是勞動力供求雙方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大學生應正確認識自己,轉變就業觀念,積極就業。
參考文獻:
[1] 閆萌.大學生就業狀況分析及對策建議[J].當代教育科學,2010,(23).
[2] 孫志軍.過度教育的經濟學述評[J].經濟學動態,2001,(5).
[3] 張軍利.過度教育理論視覺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Z].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責任編輯 陳麗敏]
收稿日期:2013-06-19
作者簡介:李彥萍(1963-),女,山西晉中人,講師,從事經濟統計理論及其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