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借鑒福利經濟學相關理論,選取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均等化為研究對象,基于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公平視角來探究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均等化的基本內涵和存在的理論依據,進而分析中國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均等化的現狀、制度根源,并在此基礎上探求中國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均等化進程的實現路徑與目標。
關鍵詞:社會養老保險;均等化進程;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1-0086-02
根據《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調查顯示,2010—2020年是快速老齡化階段,年均增長速度是總人口年均增長速度的5倍,預計老年人口在2020年將達到2.48億,占總人口的 17.2%,預示著中國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更為嚴重的是,中國農村的老齡化水平高于城鎮1.24個百分點,且城鄉倒置狀況情況將一直持續到2040年,這顯著不同于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特征。加之中國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長期以來是沿著相互獨立分割的路徑建立起來的,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城鎮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呈現制度設計不斷完善、管理服務不斷細化、社會統籌層次不斷提升的過程。與之相比,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試點以來,鑒于制度設計缺乏互濟性,其運行也缺乏持續性和穩定性,使得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已成為中國社會保障體系中最為薄弱的環節之一。
基于這一非均等視角,中國政府和學術界重點關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健全問題。自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以來,一系列政府政策的推出預示著社會養老保險已經步入城鄉均等的進程。國內學者通過深入研究統籌城鄉發展中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在健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這一問題上達成共識,同時也對社會養老保險城鄉統籌的經濟可行性和均等化進程中政府承擔的角色進行了探討。鑒于目前研究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均等化的文獻相對有限,因此研究城鄉均等的社會養老保險實現路徑,增進社會福利最大化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均等化進程的理論分析
中國老齡化社會最直接和首要的需求即是基本的養老保障。養老權作為基本的人權,是生而均等的權利。考慮到家庭養老和參加商業養老保險均難以有效應對養老風險,因而由政府提供的社會養老保險須以社會公平為基本目標,確保收入合理分配。
(一)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視角
社會養老保險的產生源自于城鄉居民面臨的養老風險。各國實踐表明,傳統的儲蓄養老、家庭養老和商業養老保險無法有效應對養老風險影響下的收入分配差距問題,因而政府通過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安排,在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均等化這一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最終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平和效率的統一。借鑒福利經濟學理論,政府可通過公共支出予以彌補城鄉經濟發展差距和制度設計差異而引起的公共服務差距。
(二)公平視角下的社會養老保險均等化研究
社會養老保險的存在是基于城鄉居民的養老權均等的理念,其公平目標也體現為收入的合理分配。政府可基于機會、過程和結果均等假定,通過制度設計來實現社會收入合理分配。
二、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均等化進程的實現條件和機理
目前中國城鄉社會養老保險非均等的現狀主要體現在城鄉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差異和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參保比率差異兩方面。其差異的制度根源首先在于制度設計方面,尤其體現在資金運行模式及監管制度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異。其次在制度運行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均等化進程。然而,積極的因素則是中國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均等化的實現條件已經成熟。
(一)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均等化的條件支撐
1.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均等化的經濟支撐。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政府財力和居民收入的穩步增長有利地推進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均等化進程。發達國家實踐表明,實施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均等化的時間處于經濟快速增長階段。
2.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均等化的社會支撐。考慮到中國城鄉居民儲蓄養老和家庭養老保障功能的不斷弱化,政府需要增加公共支出,充分發揮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保障功能,進而實現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均等化已經成為中國當前階段的必然選擇。
(二)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均等化的實現機理
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均等化進程中,政府作為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均等化的供給方,通過一定的制度設計和安排,推動著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均等化進程。與之對應,居民作為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均等化的需求方,深受政府的資金運行模式設計、監管制度設計以及制度的宣傳與推廣的影響。供需雙方的表達機制和制度評價和調整設計,在不斷循環往復中實現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均等化進程。其中財政給付、立法規范、監督管理和需求表達因素成為實現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均等化進程不可或缺的要件。
三、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均等化進程的實現路徑和目標
鑒于目前中國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在保障對象、資金運行模式以及管理制度設計中處于相互分割的事實,為了確保城鄉間經濟不斷融合和享有均等替代率水平,需要不斷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因而中國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均等化的實現路徑可首先考慮改革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設計,構建“社會統籌+個人賬戶”的目標模式。其次,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運行機制,明確中央立法責任,保障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系統性和規范性。再次,建立城鄉社會養老保險銜接機制,隨著城鄉間勞動力的頻繁流動以及經濟的不斷融合,提升城鄉間制度包容性,構建城鄉社會養老保險替代率均等的制度基礎。最后,健全其他配套制度,政府通過城鄉間的制度安排,實現社會養老保險從城鄉差異到城鄉均等的過程。同時考慮到中國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均等化是一個漸變的、漫長的動態過程,可因地制宜地制定中國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均等化當前目標和愿景目標,實現國民享有體面、尊嚴的老年生活。
參考文獻:
[1] 福建省農村社保模式及其方案研究課題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創新[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2] 劉昌平.中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3] 香伶.養老社會保險與收入再分配[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4] 樊麗明.區域內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及實現機制分析[J].財政研究,2009,(4).
[5] 劉蕾.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均等化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6.
[6] 陳雷,江海霞,張秀賢.城鄉統籌下新農保與相關養老保障制度整合銜接戰略研究[J].管理現代化,2011,(6).
[7] 王曉軍,康博威.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應分析[J].統計研究,2011,(11).
[責任編輯 陳麗敏]
收稿日期:2013-09-02
基金項目:2013年度貴州財經大學引進人才科研基金項目經費資助
作者簡介:李強(1969-),男,河南焦作人,副教授,博士,從事金融市場風險測度與金融工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