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簡稱“新農合”,是指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采取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的方式籌集資金直報:將新農合補償手續簡化,個人到醫療機構就診,只要出示醫療證或醫療卡就可直接得到補償,補償比例、金額由系統自動計算,補償準確、合法。個人不必到相應部門進行二次清算,大大減少了個人和部門機構之間的手續審批,做到“即治即補”的原則。
關鍵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直報;利;弊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1-0090-01
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解決農民看病難問題的一項重大舉措,對于提高農民健康水平、緩解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具有重要作用。自2003年開始,本著多方籌資,農民自愿參加的原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試點地區正在不斷地增加,參合人員也在不斷增加,為了減少中間環節,減輕農民負擔,農合直報又成了一個新的話題,那么農合直報又存在什么利弊呢?
直報優化了報銷程序,降低了辦事費用。農村合作醫療的登記、報銷程序也很煩瑣。直報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就診患者,是完全自費后拿著醫院開具的發票去所在轄區政府機關申請報銷的。病人在住院時要持診斷證明回縣衛生局開轉診,等出院后還要準備好所需東西回鄉鎮衛生院報銷,交到衛生院后要再等財政局審批后將補償款打至銀行,從出院報銷到最后領到補償款最少要半年時間,有的村莊離報賬中心和銀行很遠,來回的車費都比較貴。煩瑣的登記、理賠程序增加了農民許多不必要的麻煩,降低了農民的滿意度。自直報以來,患者只要開來轉診單,拿來兩證(農合證、身份證)即可出院后直接由醫院墊付補償,極大地縮短了報銷時限,減少了中間環節。方便了廣大農民群眾,大大提高了農民的參合積極性。
減少了人為干預,減少了中間環節,減少了冗余部門的設置,降低了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統一性強,出現問題的環節少,監督管理到位。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資金的抗風險能力,也大大方便參合患者選擇不同級別的醫院就診。避免了逐級轉診審批帶來的不便。而市衛生行政部門和新農合管理機構統一負責監管,也有利于各級醫療機構規范服務行為。 資金流動明確資金流動一共兩個環節,個人與醫療機構;醫療機構與資金補償機構,資金流向透明,操作環節少,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監督到位可時時查閱醫療單位補償情況,基金發放情況。補償手續簡化:個人到醫療機構就診,只要出示醫療證就可直接得到補償,補償比例、金額由系統自動計算,補償準確性、合法。個人不必到相應部門進行二次清算,大大減少了個人和部門機構之間的手續審批,做到“即治即補”的原則。
但是新農合直報給患者帶來一系列方便的同時,也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在我們摸索前行的過程中也一一暴露了出來。
首先,醫療費用的控制問題:由于縣級合管經辦機構在醫院管理職能上受限,對醫院次均費用居高和可報銷率偏低的現象束手無策,因為病人出院直報,造成合管部門對醫院的監控力度減小,不能有效地控制醫療費用的快速增長,造成了病人的報銷比例提高了,但是病人的負擔并沒有減輕,而這部分多報的費用都用來支付了醫院增長的費用,不能切實地返還到病人的身上。
其次,在接收參合農民住院治療方面:出現病人入院門檻低,大夫降低收入院門檻,將不符合住院條件的病人收住院,濫做檢查,濫用藥品,尤其是因為衛生局離醫院較遠,造成病人信息審核不嚴,出現冒名頂替患者入院。
那么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發揚長處,避免短處呢?首先應該設立專門的新農合管理辦公室,配備專人對入院病人進行審核,杜絕冒名頂替的現象,通過對病人在院病歷的審核,杜絕了濫做檢查,濫用藥品情況的發生。每年定時對全院人員進行新農合政策宣傳,以達到對新農合的政策全員知曉的目的。通過以上的管理政策,切實規范了醫院的醫療行為,維護了醫患雙方的關系。
[責任編輯 陳麗敏]
收稿日期:2013-06-19
作者簡介:李文平(1979-),女,河北衡水人,經濟師,從事勞動與社會保障(醫療保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