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新疆是中國西部糧倉,闡述了新疆耕地利用結構、耕地危害占補、耕地資源開發和耕地資源保護四方面現狀,分析耕地侵占、人地供需、耕地質量和耕地環境四方面存在主要問題,運用主城分析法研究耕地利用過程中的經濟因素,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新疆;耕地資源;耕地利用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1-0098-04
一、緒論
土地是民生之本、發展的基石。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無論其發達程度如何,工業如何發展,也改變不了“民以食為天”、“土為糧之母”的古訓,耕地對實現糧食安全、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作用和地位是無法撼動和取代的。只有保障了耕地可持續發展,提供充足的糧食供給,才能實現新疆宏觀經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從而實現新疆的和諧穩定。
(一)新疆耕地現狀
新疆土地總面積166.49 萬km2,是中國土地面積最大的省區。新疆水、土、光、熱、礦產資源豐富,有巨大的開發潛力,是中國21世紀重要的資源接替區。但是,新疆的土地利用受到嚴重的水資源限制及風沙作用、土壤瘠薄、土壤鹽堿化等因素制約,全區中低產田比例較高,棄耕現象嚴重,生態環境趨于惡化。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自治區不僅加大了產業結構調整,同時也加大鎮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的社會用地增長,使得原本就不富裕的耕地資源保有量面臨著嚴峻的挑戰[1]。
(二)新疆耕地可持續利用的幾個矛盾
新疆耕地的可持續利用受到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人口以及新疆經濟發展等多個方面的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三個方面是生態環境、人口增長以及經濟增長。
1.耕地可持續利用與新疆生態間的矛盾
新疆作為中國地域幅員最遼闊的省份,是典型的綠洲經濟,其耕地主要以綠洲為基礎。然而綠洲面積僅占其全疆干旱區的4%~5%,卻集中了90%以上的人口95 %以上的社會財富。新疆是中國干旱區分布的主體,綠洲面積僅有16.44 萬km2,占干旱區綠洲總面積的72%,占新疆國土面積的8.6%。已開辟的人工綠洲7.07萬km2,占土地總面積的3.75 % [2]。
從地理位置來看,新疆綠洲地處內陸盆地,鹽堿化、沙漠化、貧瘠化等土地退化問題突出,全疆有1/ 3 綠洲耕地遭受不同程度鹽漬化危害。綠洲和荒漠過渡帶是“生態裂谷”,由于風力作用,加之過度樵采、放牧,使植被衰敗,極易造成沙漠化,反過來侵害綠洲,造成“沙進人退”。此外,平原土壤的有機質積累過程弱,有的土層薄,土壤普遍貧瘠,加上營養失調,耕地貧瘠化也十分普遍,南疆土壤有機質大多在1%以下[3]。生態的脆弱,使得生態系統一旦遭到破壞,對綠洲經濟的打擊是致命的;生態一旦破壞,恢復的希望較小,而且代價巨大。從水資源的角度看,新疆綠洲共有大小河流570 多條,湖泊面積5 504.5km2,冰川儲量2 518 萬億m3。應該說新疆總體水資源還是比較豐富。全疆地表水年徑流量884 億m3,地下水天然補給量為65 億m3,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超過3 350 萬kw。其水資源特點:一是山區降水較為豐富,是眾多河流的徑流形成區。平原地區和沙漠區降水稀少,蒸發強烈,很少產生地表徑流。二是河川徑流量年際變化平穩,年內分配極不均勻。三是大部分河流流程短,水量小,年徑流不足1 億m3的就有487 條[4]。四是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水土不匹配。因此,即使面對較為豐富的水資源,由于其分布特點,新疆綠洲由570 條河流形成,相互分隔成近800 多個綠洲,綠洲間距離平均在100km 以上[5]。造成新疆城鎮不僅規模小,而且相距遙遠。綠洲在空間上是分割的,經濟活動集中在彼此相隔很遠的節點上。
2.人地供需矛盾日趨緊張
1996年新疆總人口為1 689.29萬,到2010年增加到2 200萬人,增加了30.23%。1996—2010年期間,2001年新疆耕地面積最大的年份,416.4萬hm2,1996—2001年期間耕地面積凈增17.83萬hm2,2001-2003年耕地面積開始下降,爾后稍有增加,但總面積比2001年減少了10.06萬hm2。總體上看,1996—2010年同期新疆耕地面積增加了43.88hm2,增減相抵后面積凈增加7.77萬hm2,同期耕地面積從398.77萬hm2增加到了2010年的406.34萬hm2,增長幅度為1.95%。人均耕地面積從1996年的0.2359hm2減少到2010年的0.2021hm2,減少了0.0338hm2。人口增長幅度遠大于耕地面積增長幅度,由此導致人均耕地面積的減少。
(三)耕地質量等級逐年下降
復種指數是耕地全年內農作物的總播種面積與耕地面積之比。張丹、羅格平等(2012)對新疆耕地土壤有機質、全氮、堿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鉀的研究中,發現耕地土壤有機質均值由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13.06g/kg提高到15.03g/kg,土壤全氮均值由0.83g/kg下降到0.81g/kg,土壤堿解氮含量由4.45mg/kg上升到52.57mg/kg,土壤速效磷從80年代初5.54mg/kg顯著增加到17.96mg/kg,速效鉀含量從80年代初的196.85mg/kg下降為170.56mg/kg。新疆耕地開發已近極限,按照現有趨勢繼續發展,將會產生更嚴重的生態災難。
(四)耕地農業環境逐漸惡化
1996年新疆全區草原退化面積占80%,其中嚴重退化面積2 880萬hm2,占可利用草場60%。與1980年相比,單位面積產草量減少了30%~50%,嚴重達60%~80%;載畜量由3200萬標準畜(羊單位)下降到2 400萬標準畜(羊單位),載畜量減少了800萬標準畜。2011年新疆全區春、夏、秋、冬不同草場產草量減少了30%~70%,退化最嚴重春秋草場減少產草量均在60%以上,且毒草越來越泛濫,優質牧草大量減少。據第三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檢測,從原來37萬平方公里增加到目前42.2萬平方公里。1998年耕地不同程度鹽堿化面積71.61萬hm2,占耕地而積33.26%;2011年新疆鹽堿化面積400萬hm2,占耕地67.7%,其中,強鹽化耕地占18%,中等鹽化耕地占33%,輕度鹽化耕地占49% 。
(五)耕地環境污染日益嚴重
新疆廢水排放量增長率7%,其中工業廢水排放增長率4%,城鎮生活廢水排放增長率8.4%。城鎮生活廢水中COD排放量占COD排放總量40%,城鎮生活氨氮排放占氨氮排放總量81.5%。新疆工業廢氣年均增長率15.8%,SO2排放總量年均增長率15.7%,煙塵排放總量年均增長率9.7%。新疆固體廢物產生量年均增長率8.5%,排放量年均增長率15.7%。新疆地處中亞,耕地還會遭受周邊國家化學污染、生物污染、核污染等。哈薩克斯坦鋁、鉛、鋅、銅,吉爾吉斯斯坦銻、汞,烏茲別克斯坦黃金、多金屬,塔吉克斯坦鋁等生產產生的大量有害物質,嚴重污染土壤和水源2010年在烏魯木齊7個大型超市的蔬菜抽樣檢測中發現,菠菜、萵苣、芹菜、南瓜、黃瓜、辣椒、西紅柿都有不同程度的重金屬含量超標。報告還認為,新疆多數河段水質劣V類,地下水的硝態氮、重金屬超標,土壤污染嚴重,未來十年仍然不會改變,污染問題已經與東部發達地區同等重要。
二、實現新疆耕地可持續利用的幾個對策
目前新疆地區耕地可持續利用的問題存在幾個主要方面,解決這些矛盾要以統籌的眼光分析問題。要從整體上把握,同時針對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做到統分結合。從整體來看,作為綠洲生態系統的新疆(見下頁圖2),人類可以控制的幾個主要環節是“決策者”、“維護系統”和“防護系統”。
其中決策環節是重中之重。目前影響新疆綠洲生態系統的最重要的就是人類活動,而人類活動多是通過各級決策付諸實施的,因此從決策上把好關對于保護脆弱的生態系統是十分關鍵的因子。通過有效的決策,不僅可以減少在建設投入上的不必要浪費,同時高效集約的決策有利于解決目前新疆“小綠洲”經濟模式下,資源浪費的問題。通過整體安排布局,打破小綠洲間的間時,針對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做到統分結合。從整體來看,作為綠洲生態系統的新疆(見下頁圖2),人類可以控制的幾個主要環節是“決策者”、“維護系統”和“防護系統”。其中決策環節是重中之重。目前影響新疆綠洲生態系統的最重要的就是人類活動,而人類活動多是通過各級決策付諸實施的,因此從決策上把好關對于保護脆弱的生態系統是十分關鍵的因子。通過有效的決策,不僅可以減少在建設投入上的不必要浪費,同時高效集約的決策有利于解決目前新疆“小綠洲”經濟模式下,資源浪費的問題。通過整體安排布局,打破小綠洲間的間隔,實現大綠洲的發展模式。而且通過整體決策可以調節全區內各地不平衡的發展。水資源的利用也可以通過整體決策實現較優化配置。新疆今后綠洲經濟的發展將主要由水資源的承載力而決定,其耕地發展更是離不開水。在另外的主要環節是在有效決策的基礎上建立防護和維護系統。面對自然界,人們不可避免要面對一些自然界的災害。尤其是新疆,其地址條件較差,受到自然災害影響也較重。因此建立合適防護和維護系統,是有效保護綠洲生態系統的手段。
建立生態防護林,實施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工程,通過建設生態防護林,實施環境生態保護與恢復工程,是使綠洲生態能得以恢復的重要措施。生態防護林建設的重點應放在綠洲邊緣的過渡帶;大力發展節水工程,保障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實施污水資源化。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供水量將逐步增加,城市和工業污水處理與回用是解決新疆水資源緊缺、防止水污染、改善生態的一個重要內容。其次是人口的增長勢必給有限土地資源帶來不斷加大的壓力。有效控制人口的過快增長及人口增長帶來的其他方面的影響。新疆綠洲這樣一個相對脆弱的生態系統,應該嚴格重視控制人口數量,這樣才能減輕環境壓力,把人類活動對其他生物的影響減少至最低限度,使人與自然界保持和諧統一。一方面降低人口增長可以減少增長人口對糧食的需求,另一方面減少增長人口對于居住生活用地的需求。兩方面都可以減少耕地的利用。此外需要進一步提高新疆地區的人口素質,提高全疆居民對于耕地問題嚴重性的認識。根據國內外相關研究,在人口總量一定的條件下,把農村人口轉為城鎮人口,亦即人口城鎮化,不僅不會多占耕地,還能節約用地,因此提高城市化進程,集約人口,從而提高單位面積土地人口承載力。然而新疆是民族地區,受民俗影響,在城鎮化進程中舊城改造和農村居民點整理復墾的難度較大,城鎮化進程中耕地減少的現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中,相應的政策必須要實施到位。
面對比重不斷增加的二、三產業,一方面要鼓勵發展有利于節約耕地高價值低污染的新型工業,減少二、三產業對耕地帶來的負面影響,建立可持續發展經濟模式;另一方面在二、三產業用地方面要嚴格執行用地審批政策,確保耕地不流失。此外,要因地制宜結合新疆當地的農業特點,改變傳統新疆低產農業的特點,提高效益、增加收益、增強競爭力,農業結構調整在市場需求導向的作用下不斷深入,以單一種植業為主的傳統農業逐步向農業產業多樣化轉變。將耕地利用和經濟發展聯系起來,做到有關規劃利用耕地促進經濟發展。
三、結論
耕地不僅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而且是維護人類生存的根基。在一定時期和區域內保持一定數量的耕地,關系著國家與地區的發展,也是土地安全乃至生態安全的核心之一。作為農業為基礎的新疆,耕地是其整個經濟發展和百姓生存的基石,只有實現耕地的可持續利用,才可以實現全疆和諧穩定。然而實現耕地可持續利用需要處理好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耕地和脆弱的新疆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矛盾;其次是人口增長與有限的耕地之間的矛盾;再者,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與耕地利用之間的矛盾。能否處理好這些主要矛盾關系到全疆的耕地能否得到可持續利用,進而關系到全疆乃至西部地區的糧食安全及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在處理這些問題的時候,要考慮到新疆當地的特點和發展狀況,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政策,采取相應的措施,在穩定的基礎上求發展。只有這樣才可以實現新疆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中國西部地區的穩定。
參考文獻:
[1] 劉新平,呂曉,羅橋順.1996—2005 年新疆耕地數量變化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8,(1):128-134.
[2] 張軍民.新疆綠洲的生態環境特點及區域開發規律研究[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4,(1):1-4.
[3] 李萬明.干旱區綠洲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4] 蔡運龍.中國農村轉型與耕地保護機制[J].地理科學,2001,(1).
[5] 張軍民.新疆綠洲的生態環境特點及區域開發規律研究[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4,(1):1-4.
[責任編輯 吳明宇]
收稿日期:2013-08-17
作者簡介:古麗齊克熱(1974-),女(維吾爾族),新疆伊寧人,博士,從事土地管理研究;張開華(1961-),男,湖北武穴人,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農地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