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實施,對上海科技服務業企業的創新發展、企業稅負、經營管理行為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研究發現,營改增試點有利于促進上海科技服務業企業的創新發展,但由于企業經營特點和業務類型不同,使得當前企業稅負有增有減;此外,技術合同免稅政策與增值稅抵扣的矛盾,使試點后企業的客戶關系更為復雜。
關鍵詞: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科技服務業;影響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1-0107-02
增值稅自1954年在法國開征以來,因其有效地解決了傳統銷售稅的重復征稅問題,迅速被世界其他國家采用。中國的增值稅直接借鑒歐洲模式,自1979 年引入增值稅以來,經過多次擴圍,至2009年時,已基本覆蓋了除建筑業外的第二產業,而其余的流通環節則依然全部征收營業稅。當前,中國正處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對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2011年,國家稅務總局再起營業稅改增值稅,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市實施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首次將第三產業加入到增值稅征收范圍。試點規定,在現行增值稅17%標準稅率和13%低稅率基礎上,新增11%和6%兩檔低稅率。其中相關科技服務業的研發和技術服務、信息技術服務、文化創意服務和鑒證咨詢適用6%的稅率,即從原來5%的營業稅稅率改為6%的增值稅稅率。
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運用理論分析,結合問卷調查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從企業稅負、客戶關系及企業的創新發展等視角,探討營業稅改征增值稅(以下簡稱營改增)試點對上海科技服務業企業的影響。
一、營改增試點對上海科技服務業企業稅負的影響分析
對增值稅的一般納稅人而言,企業的實際稅負不僅與納稅人的收入水平有關,而且還與納稅人成本中所含的可以抵扣的增值稅有關,因此,企業的毛利率和成本中可抵扣的比例是影響企業稅負的主要因素。
實際調研發現,多數科技服務型企業目前可抵扣的進項占不到企業成本的10%,多在5%左右,因此若假定科技服務型企業稅負中可獲得進項抵扣的適用稅率17%的固定資產占總成本的5%,而不考慮其他稅率進項抵扣的情況下,可利用下列公式估算企業稅負的平衡點:
含稅銷售額÷(1+6%)×6%-總成本×5%×17%=含稅銷售額×5%
毛利率=(含稅銷售額-總成本)÷含稅銷售額
這樣,通過上述兩個公式可求得毛利率平衡點=22.3%,也就是說當企業的進項抵扣很少時,企業毛利率只要高于這個22.3%,其稅負就會有所增加。
如主要從事流程工業能量系統優化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業務的上海某系統公司,其毛利率達80%以上,但可獲得的進項抵扣卻很少,因此顯示其稅負顯著增加。反之,主要從事手機設計業務的某上海通訊技術公司的業務中多數是技術轉讓合同,試點實施后同樣享受免稅,而原繳納營業稅的業務主要是SP(Service Provider)收入,試點后,企業購進的服務設備類的固定資產、研發所消耗物料和模具以及一些可獲得增值稅發票的無形資產,如ERP等均可獲得抵扣,盡管可抵扣的部分占企業總成本的比例很小,但企業毛利率在20%以下,因此其稅負有明顯的下降。
問卷調查的結果也證實了上述結論,調研樣本中企業的毛利率在10%~20%之間的最多(占總樣本量的33.3%),因此稅負變化不明顯的企業也顯示最多(占總樣本量的43.1%),還有一大部分企業(占總樣本量的21.2%)的毛利率在20%~30%之間,其稅負則會有小幅增加(占總樣本量的36.2%)。
另一方面,企業的業務類型不同,試點對其稅負影響情況顯現不同特點,一般來說,對于固定資產投入大,增值稅抵扣鏈條完整的部分研發類和信息服務類企業,尤其是既提供產品又提供服務的集成服務企業,可獲得的進項稅額較多,因此這些企業在營改增試點中明顯獲益。如據上海某支付清算公司的測算,試點后其總體稅負將從2.6%~2.9%降低到2.4%。然而,對于具有輕資產、重人力特點的純設計業、軟件業和文化創意類企業來說,其固定資產投入較少,人力成本占成本的比重較大,導致企業的進項稅額很少,不足以抵消 稅率增加1%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試點后稅負反而增加。
二、營改增試點對上海科技服務業企業客戶關系的影響分析
科技服務業企業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在為客戶提供技術服務時往往需要簽訂技術合同,原營業稅政策規定經過認證的技術合同可享受免稅,改征增值稅后,雖然試點規定技術合同仍然可享受免收增值稅的優惠,然而,增值稅的免稅因其在免除銷項稅的同時使得對應進項稅也不能抵扣,故通常情況下只有在最終消費環節的免征增值稅才能真正降低納稅人稅負。技術合同并不處于最終消費環節,因此技術合同的免征增值稅造成了增值稅抵扣鏈條的中斷,導致了技術合同中乙方享受免稅政策與甲方行使增值稅抵扣的利益沖突。這對試點內的部分軟件、醫藥研發等有較多技術合同業務的企業造成不利影響,使其因甲方的強勢而放棄免稅,技術合同認定數目減少,甚至會流失部分客戶。
營改增后,客戶方為享受進項抵扣的優惠,大多傾向于要求技術轉讓方開具6%的增值稅專用發票,而一旦開具了增值稅專用發票,則技術轉讓方不能再享受免稅優惠,這勢必會造成科技服務業企業同客戶之間的利益沖突,致使客戶關系趨于復雜化。在這種情況下,技術雙方通過磋商,博弈結果受相對地位的影響,一般會出現以下三種情況:
1.技術轉讓方處于市場優勢地位,客戶愿意接受普通發票,這樣不會影響到技術合同認定登記。目前主要體現在客戶方為不在試點范圍內的企業,不存在增值稅抵扣問題。但雙方都是試點企業時,據實際調研情況來看,客戶愿意接受普通增殖稅發票的情況比較少見。
2.客戶方處于市場優勢地位,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不愿接受普通發票,轉讓方不得不放棄免稅,為接受方開具6%的專用增值稅發票,使轉讓方稅負增加,影響企業利潤,同時使技術合同認定的數目減少。如上海某軟件公司的軟件開發業務,主要面向的是鋼鐵、有色、石化等大型企業,客戶處于市場優勢地位,受試點影響,其享受免稅的技術收入預計會從原來的70%減少到30%左右,免稅收入預計減少約1 640萬元。
3.技術合同雙方的市場地位相對比較平等,通過洽談,互相讓步,達到一個折中的結果:其一,轉讓方仍然認定合同享受免稅,而在價格上給予接受方一定的優惠。如某上海醫藥公司通過與客戶協商,將一合同的價格從1 800萬降為1 580萬,仍繼續享受免稅,而客戶在第一年以現金付款55%,使企業前期獲得大量資金免去銀行融資發展;其二,技術轉讓方放棄免稅,而將增加的稅負加在價格上。即通過兩家商談,在新稅負的基礎上形成新的報價。
三、營改增試點對上海科技服務業企業創新發展的影響分析
1.營改增有助于促進科技服務業的需求增加。對于客戶能夠抵扣增值稅的企業來說,如企業客戶若多是制造業企業,即原增值一般稅納稅人,或試點范圍內的現代服務業一般納稅人企業,由于客戶購買其服務可獲得增值稅專用發票進行抵扣,因此會進一步加強合作意愿,有助于促進其業務量的增加,進而促進科技服務業需求的增加,推動科技服務業的發展。
2.營改增有助于增強上海科技服務企業的行業競爭力。與同行業外地公司相比,上海進入試點的企業將獲得一定的競爭優勢,特別是與外地制造性企業合作的上海科技型服務公司,由于可以開具增值稅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客戶公司的服務購買成本,從而會推動上海科技服務業企業與外地制造型企業的合作。
3.營改增有利于推動服務外包的發展。由于服務業人力成本很高,但其不在增值稅的抵扣范圍內,通過服務外包則可將部分人力成本轉出,這不僅可降低企業成本,也有助于進一步優化產業分工,因此,在不引起企業核心技術外泄和產品服務質量可控的情況下,企業趨于發展服務外包。
4.營改增有助于激勵企業業務的重組。對于產品為純服務性的企業來說,本次試點后企業稅負會少許增加,而對于產品為技術服務和硬件產品并存的企業來說,則普遍獲益。由此可預見,隨著試點的推行,企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會對業務進行調整,盡量走產品加技術的服務模式。
四、結論及展望
營改增試點對上海科技服務業企業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在稅負方面,受企業業務類型影響,試點企業的稅負增減不一,但從理論分析來看,應該不會增加整個科技服務業的總體稅負;在企業經營方面,稅改后會促使企業為合理降低稅負而進行業務調整;在企業的創新發展方面,營改增有助于提升上海科技服務業企業的競爭力,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和服務創新。然而,這些影響作用同時也為企業帶來了不少問題,如由于試點范圍有限,造成部分企業的增值稅抵扣鏈條不完整,致使企業稅負增加;技術合同免稅政策與增值稅抵扣的沖突作用,使部分科技服務業企業的客戶關系更為復雜。因此,針對這些問題,相關研究者應進一步探討企業特點與企業稅負的關系,探索擴大營改增試點范圍的可行性,以打通和延伸增值稅抵扣鏈條;進一步研究技術合同的稅收優惠措施,以解決目前其與增殖稅抵扣之間的矛盾問題;而政府應在完善稅收環境、稅制設計等方面進一步改進,以優化中國的增值稅制度。
參考文獻:
[1] 賈康.增值稅改革勢在必行[N].中國企業報,2011-03-08.
[2] 高培勇.增值稅擴圍的意義與障礙[J].數字商業時代,2011,(1).
[3] 王金霞.擴大增值稅征收范圍的思考[J].稅務研究,2009,(8).
[4] 陳鋒.增值稅征稅范圍的國際比較與思考[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2,(1).
[5] 曾寧波.建筑安裝和交通運輸行業改征增值稅的現實性研究[J].福建稅務,1999,(9).
[6] 賈康,施文潑.關于擴大增值稅征收范圍的思考[J].中國財政,2010,(19).
[7] 黃敏莉.“營改增”新政下的企業財務管理[J].公司財務,2012,(3).
[8] 夏杰長,管永昊.現代服務業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意義及其配套措施[J].中國流通經濟,2012,(3).
[9] 魏陸.擴大增值稅征收范圍改革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1,(7).
[10] 郭家華.增值稅擴圍改革對第三產業的影響——以交通運輸企業為例[J].理論月刊,2011,(8).[責任編輯 吳明宇]
收稿日期:2013-08-17
作者簡介:傅翠曉(1976-),女,河北邢臺人,副研究員,博士,從事科技管理、服務創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