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公司治理問題是一個全球企業普遍關注的問題,它關系著上市企業經營的成敗。由于中國公司制企業發展時間較短,公司治理的體制機制還不完善,暴露出大股東行為缺乏有效制衡、內部人控制等亟待解決的問題。著眼于治理體制完善和創新,結合國美控制權之爭的經典案例,對中國的上市公司內部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為解決這些缺陷和問題提出相關的政策和建議。
關鍵詞:上市公司;治理困境;國美“黃陳之爭”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1-0128-02
引言
隨著股份制公司的興起,公司治理問題也應運而生。公司治理的起因就在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一般來講,公司治理是一套包括內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的一系列約束和激勵機制的集合。其中,內部治理是指公司所有者對經營者的一種監督與制衡機制。公司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職工代表大會、工會、獨立董事共同構成了內部治理結構;外部治理則是指社會公眾對公司及其股東、經營者的一種監督和約束機制,社會公眾主要包括政府、消費者、社區、媒體等利益相關者。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和外部治理機制相互配合,共同決定了公司治理效率的高低。
明確公司股東、董事、經理人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權益和責任,實現權、責、利之間的有效制衡是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關鍵所在。能否設立一種有效的制度機制或者契約來實現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最大化關乎企業的經營成敗。
由于中國的公司制企業發展至今只有二十年左右的歷史,經驗儲備不足且受儒家“家族式文化”的影響甚深,上市公司暴露出眾多諸如股東與經營者、大股東與小股東等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嚴重損害公司發展的問題。因此建立合理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成為擺在上市公司面前的核心問題。
作為中國上市公司發展史上最典型的公司治理案例之一,國美電器黃光裕和陳曉控制權之爭集中暴露了中國上市公司股權高度集中導致的大股東行為缺乏有效制衡、內部人控制和外部約束機制弱化等現實治理困境。
一、公司治理困境的現實反映
(一)股權過分集中,小股東利益得不到保障
過度集中的股權,會導致大股東“獨裁”和“專權”,不利于對經理人的監督和制衡。在那些股權相對集中的上市公司里,全體股東與大股東直接便形成了一種委托代理關系,出現了“一股獨大”的現象。大股東可能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故意操縱公司的重要決策,濫用職權,甚至無視公司章程,嚴重損害了小股東的利益。大股東一手操縱下的公司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就如同擺設,發揮不了其應有的監督作用,這會嚴重影響公司內部控制制度的效率效果。
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國美公司上市前后,黃陳之爭爆發之前。國美電器2004年在香港借殼上市以后,當時作為國美董事會主席的黃光裕,不斷地利用股票市場套現資金。據統計,從2004—2008年事發前,黃光裕從香港股市共套現約135億元人民幣。因此,為了在所占份額減少的情況下,通過控制董事會依舊可以維持自己的控制地位,黃光裕利用自己絕對控股的地位,不顧其他中小股東的利益,不斷地賦予董事會更大的權利。2006年,作為國美公司第一大股東黃光裕對公司章程做了一次大的修改,他決定授予董事會隨時任命董事的權利,并可以采用任何方式增發和回購股份等權利。這也是為什么后來作為國美董事會主席的黃光裕即使在只擁有國美35%的股權時,也依然控制著國美電器。
(二)內部人控制現象嚴重
在當今的上市公司中,公司股權出現了越來越分散的趨勢。由于股份的分散,一方面股東的話語權得到了很大的消弱,另一方面股東參與決策的成本較高,因此導致股東不愿意參與公司決策,股東的影響力日益減小,而管理層的勢力日漸強大。由于公司的外部成員如股東、債務人難以有效監管,公司的內部成員,如各級經理或一般員工直接參與公司決策,從而逐漸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權。內部控制帶來的主要問題是:經理層的薪酬過高,待遇過于豐厚,短期行為,信息披露不及時,工作流于形式等等。
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2006年黃光裕對董事會規章進行修改以后。經過那次修改,董事會擁有了繞開股東大會行事的權利。2008年黃光裕被捕入獄以后,陳曉成為新的董事會主席,因此黃光裕對規則的修改便威脅到了自身的利益。2010年在國美股東年度大會上,擁有國美電器33.98%股份的黃光裕否決了對貝恩資本三位股東的任命,但就在當晚,陳曉臨時召開董事會,恢復了對這三名董事的任命,股東大會的決議竟然被董事會所否決,這就導致了雙方矛盾的公開化。黃陳矛盾激化后,作為國美電器最大股東的黃光裕提出的五項提案有四項遭到了否決,主要是因為自從2004年起黃光裕多次減持公司股票,到矛盾激化時所占股份只有32.9%,其余股東的份額更加的少。最大股東的權益得不到維護,自然是以陳曉為首的內部人士控制公司,而其余股東參與公司決策的動力不足和能力所限的結果。
(三)外部治理治理機制存在缺陷
上市公司治理體系的完善與否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外部監督力量的強弱上。有力的外部監管會對公司高管人員形成經營業績的壓力,促使其努力改善公司治理。一般意義上的公司的外部監督主要指法律監督、道德監督、市場監督和媒體監督等,而目前中國的這些約束體系都還很不健全。這就導致了公司的外部監督約束機制弱化缺失。
在此次國美內部爭奪中,國美董事會站在了陳曉這邊。國美董事會對黃光裕2008年2月回購公司股份中被指責違反公司董事的信托責任及信任的行為提起法律訴訟,從側面反映了作為國美電器的創始人以及最大股東,做了很多涉嫌侵害公司以及眾多中小股東利益的事情,但這些事情當初既沒有受到有效的內部約束,更沒有受到有效的外部約束,充分體現出監督約束機制的缺乏。
二、上市公司治理困境的應對策略
(一)優化股權結構,鼓勵機構投資者的參與
為了避免股權過于集中,出現大股東“一股獨大”,損害小股東利益,企業應該努力完善股權機構,一方面要使股權適度集中,允許若干大股東的存在,使大股東與小股東之間保持適當的持股差距,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激勵大股東,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小股東“搭便車”的現象;另一方面也要兼顧小股東的利益,增強小股東的控制權,使小股東適度參與,從而對大股東行為形成有效制衡,避免大股東獨斷專行。另外,公司要股利機構投資者參與到公司的治理當中來,機構投資者是一種特殊的利益集團,它有極強的動力來參與公司治理,而且機構投資者成員當中不乏投資理財和法律方面的專家,有強大的實力參與公司治理。允許機構投資者的代表參與公司治理,可以對公司董事會和經理人員的行為提出專業的對策建議,防止經理人員的“道德風險”,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司治理機制的科學性和權威性。
(二)完善董事會結構,實現董事會和管理層職權分離
完善董事會結構一方面應該要盡量減少管理層中董事的數量,使董事會與管理層職權相分離,避免交叉任職,如大股東及其高級管理人員不能兼任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或總經理,董事長和總經理不能雙職合一,公司經理層也不得兼任董事等;另一方面,應該引入獨立董事制度。獨立董事的存在有利于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在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在利益上達成均衡。由于目前公司獨立董事主要是由大股東或者董事會提名,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表決選定,所以通過這種方式產生的獨立董事將受制于大股東或者是董事會,不利于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
(三)建立長效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
一方面,要健全內部激勵機制。股權激勵是內部激勵機制的關鍵。股權激勵可以使職業經理人把個人的財富與企業的經營業績緊密聯系在一起,促使職業經理人更加關心企業的長遠發展和長期利益,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職業經理人的短視行為。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企業內部約束機制。通過經營業績評價以及獎懲機制對企業內部相關人員形成強力的制約。
(四)對職業經理人進行規范與監督
對股東控制權影響最大的以及最有可能實行內部控制的是職業經理人。職業經理人可以利用信息優勢操縱、控制公司內部事務,聯合內部人員將股東們排斥在外,導致整個公司處于職業經理人的控制之下。因此,為了規范職業經理人的行為,在法律方面,應該進一步完善公司法,在公司法中引入職業經理人的概念,明確規定職業經理人的權利和責任;在公司治理方面,應該盡量避免董事長與總經理雙職合一,禁止高管身兼數職。
結語
本文結合國美黃陳之爭的案例,分析了目前中國上市公司的治理困境,剖析了上市公司的治理存在的問題:股權高度集中導致的大股東行為缺乏有效制衡、內部人控制和外部約束機制弱化,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希望可以對完善中國上市公司的治理問題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余菁.美國公司治理:公司控制權轉移的歷史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9,(7).
[2] 呂秀芝.公司治理框架下的內部控制研究[J].當代經濟研究,2010,(7).
[3] 李斌.上市家族企業的雙重委托代理關系與企業績效[J].財經問題研究,2010,(11).
[4] 程新生,田昆儒.企業財務系統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5] 饒智.黃光裕案回爐[J].財經,2010,(1).
[6] 李新春,等.公司治理與企業家精神[J].經濟研究,2006,(2).
[7] 王明琳,周春生.控制性家族類型、雙重三層委托代理問題與企業價值[J].管理世界,2006,(8).
[責任編輯 吳明宇]
收稿日期:2013-08-17
作者簡介:顧燕(1988-),女,江蘇南通人,碩士研究生,從事企業內部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