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隨著國際環境和金融環境的變化,上市公司存在大量的盈余管理行為,并且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雖然會計準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盈余管理的空間,但上市公司還會采用會計方法和非會計方法進行盈余操控。就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進行分析,并通過案例加以闡述,從而有助于改善盈余管理的現狀。
關鍵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1-0130-03
上市公司在日常經營過程中,為實現各種各樣的經營目的,會采用不同的手段對公司的經營情況進行操控。這樣的操控會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財務報告信息的可靠性和準確性,使其無法客觀、公允地反映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在會計理論上,這種操控行為被定義為“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就是公司管理當局在遵循會計準則的基礎上,通過對公司對外報告的會計收益信息進行控制或調整,以達到主體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
一、盈余管理的定義
盈余管理是目前國外經濟學和會計學廣泛研究的課題。對盈余管理的概念會計學界存在著諸多不同意見。從以下兩個權威性的定義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義。一是美國會計學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認為,盈余管理是指“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公司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另一是美國會計學家凱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Per)認為,盈余管理實際上是公司管理人員通過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二、盈余管理的動機
管理當局為了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最終目的,在實施盈余管理過程中又會有一些具體目的。與其終極目的不同的是,盈余管理的具體目的一般是以促進公司發展為中介,以達到公司規模擴張之后管理者報酬的增加、在職消費層次的提高以及政治前途的發展等終極目的的實現。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動機一般體現在四個方面:(1)為滿足上市籌資的資格;(2)為實現公司減少繳納所得稅;(3)為避免發生政治成本(例如逃避反壟斷機構的指控);(4)為規避債務契約約束。
三、盈余管理的手段
從目前上市公司各種盈余管理的方式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兩類:會計方法和非會計方法。會計方法主要有:利用金融工具分類進行盈余管理、利用投資性房地產計量模式進行盈余管理和利用減值準備進行盈余管理;非會計方法主要有:利用債務重組進行盈余管理、利用資產重組進行盈余管理和利用關聯方交易進行盈余管理。
(一)采用會計方法進行盈余管理
1.利用金融工具分類進行盈余管理
公司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對金融資產進行了定義并將金融資產分為:(1)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2)持有至到期投資;(3)貸款和應收款項;(4)可供出售金融資產;(5)其他負債。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通常是指公司沒有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持有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的金融資產。比如,公司購入的在活躍市場上有報價的股票、債券和基金等,沒有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或持有至到期投資等金融資產的,可歸為此類。從該定義可以看出,準則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界定采用排除法來定義的,比較模糊。根據管理者的想法可以將交易性金融資產劃分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或者反向轉換,然而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在會計處理上存在較大差異—處置時的損益是計入資本公積還是計入投資收益,這為上市公司提供了盈余管理的機會。
從雅戈爾(600177)2008年的財務報表可以看出:2008年底的交易性金融資產82萬元,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卻為47億元,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是交易性金融資產的5 700倍;而在2009年底時交易性金融資產9億元,可供出售金融資產112億元,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倍數由5 700倍縮減成12倍。很明顯這其中存在主觀劃分的成分。這樣使得雅戈爾的總資產較上年同期增長30%,所有者權益較上年同期增長53%,其背后的原因就是公司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上升,致使2009年底資本公積猛增24億元。另外,2008年和2009年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處置損益分別為21億元和19萬元,根據會計準則規定這部分損益計入損益表,分別占當年利潤總額的89%和45%,盈余管理效果很明顯。
2.利用投資性房地產計量模式進行盈余管理
公司會計準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規定:投資性房地產可按成本模式和公允價值模式進行后續計量。在成本模式下,應當按照《公司會計準則第4 號——固定資產》和《公司會計準則第6 號——無形資產》對已出租的建筑物或土地使用權進行計量,并計提折舊或攤銷;在公允價值模式下,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應當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1)投資性房地產所在地有活躍的房地產交易市場,意味著投資性房地產可以在房地產交易市場中直接交易。(2)公司能夠從房地產交易市場上取得同類或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及其他相關信息,從而對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做出科學合理的估計。
在公允價值模式下,不需要對投資性房地產計提折舊或攤銷,資產負債表日進行公允價值評估,與賬面余額的差額確認為損益計入利潤表。在實務中,采用公允價值模式對投資性房地產進行計量的公司不多,但不能排除公司管理層利用會計計量模式的選擇權進行盈余管理。特別是在投資性房地產市場價格持續上漲的情況下,采用公允價值模式,將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勢必會對公司業績產生提升作用。
從昆百大A(000560)2007年財務報表中可以看出:公司股本為1.344億元,所有者權益2.07億元,而資產負債率高達89%,未分配利潤為虧損0.6億元,其財務狀態非常不好,并且經營風險較大,資本結構嚴重失衡。為改善經營情況,該公司從2008年6月開始對投資性房地產采用以公允價值模式計價,財務狀況果然大大改善。采用公允價值模式后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變動帶來的損益為3 700萬元,而當年的合并凈利潤才只有2 500萬元,所持投資性房地產項目金額由1.57億元增至7.03億元,公司負債率也降低至76%,每股凈資產由0.65元升至3.71元。
3.利用資產減值準備進行盈余管理
在會計準則中的八項資產減值準備一直備受上市公司的青睞,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減值計提的比例和金額直接關系到公司當年的盈利狀況,甚至有可能直接扭轉其趨勢。一般情況下,上市公司在當年經營業績較差的時候少提減值準備,在當年經營業績較好的時候多提減值準備,為以后經營做好“業績儲備”。由于減值準備有這樣的“優點”導致八項減值計提以其“靈活性”和“隨意性”成為許多上市公司隨心所欲的盈余管理手段。新準則規定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后會計期間不得轉回。“長期投資減值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在建工程減值準備”和“無形資產減值準備”等計提后不得在以后會計期間內轉回,只能在處置相關資產時,再進行會計處理。這一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公司利用減值準備的計提和沖回在各會計期間之間調節盈余的企圖。但還是存在可以轉回的資產包括應收賬款、存貨、消耗性生物資產、建造合同形成的資產、遞延所得稅資產、融資租賃中出租人未擔保余值等資產、采用公允價值后續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未探明礦區權益。還是可以通過調整減值準備實現盈余管理的目的。
大唐電信(600198)在2007年4月份發布了一則公告稱該公司2006年度其業績報告將虧損。由于2004年度和2005年度業績已經連續出現虧損,按照相關規定,大唐電信即將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即*ST)。對此,大唐電信4月5日的公告如此解釋“公司盡管2006年度主營業務規模和主營業務盈利能力大幅提高,但鑒于無線、光通信等傳統通信設備產業歷年經營留存大量資產帶來預期的收益能力有限,仍需對整合后的無線、光通信資產大幅計提減值準備,由此將造成2006年度業績虧損。”而大唐電信在2006年的三季度報告中顯示盈利2 700萬元,這明顯是盈余管理的結果,至于大唐電信的目的估計只有大唐公司自己清楚了。
(二)采用非會計方法進行盈余管理
1.利用債務重組進行盈余管理
公司會計準則第12號——《債務重組》規定債務人應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轉讓資產資本或重組后債務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利得,計入當期損益。對于債務人而言,發生債務重組時,應當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超過抵債資產的公允價值、所轉股份的公允價值、或者重組后債務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利得計入營業外收入。抵債資產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額,應當分別下列情況進行處理:(1)抵債資產為存貨的,應當視同銷售處理,根據《公司會計準則第14 號——收入》按其公允價值確認商品銷售收入,同時結轉商品銷售成本;(2)抵債資產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其公允價值和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營業外收入或營業外支出;(3)抵債資產為長期股權投資的,其公允價值和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投資收益。其中第二條可以實現通過債務重組事項達到調整公司損益的目的,尤其是對ST公司就更加需要了。
2007年ST浪莎(600137)利潤總額比2006年同比增長了27倍,其盈利的“功臣”就是債務重組。據年報顯示2007年1月至3月,浪莎與中國長城管理公司、宜賓市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宜賓中元造紙有限責任公司等進行了債務重組,獲得了2.85億元的債務豁免。該2.85億元的收益占浪莎2007年利潤總額的81%。通過盈余管理,浪莎迅速改善了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提升了公司業績,也避免了暫停上市的風險。
2.利用資產重組進行盈余管理
資產重組是指公司資產的擁有者、控制者與公司外部的經濟主體進行的,對公司資產的分布狀態進行重新組合、調整、配置的過程,或對設在公司資產上的權利進行重新配置的過程。如果關聯公司之間進行資產調配,就能夠實現資產的轉移,并且資產所承載的收益也就一同轉移了;如果其中一個主體是上市公司,那就能夠實現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如果上市公司經營不好,那就給它輸送一些質量好的資產,否則就輸送一些不良資產。主要的手段有:股份轉讓、資產置換、對外轉讓資產、對外收購兼并等。資產的轉讓和處置,包括轉讓和處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長期投資、短期投資、股權投資、在建工程等流動資產。
ST粵富華在1997年和1998年嚴重虧損,截至1998年末未彌補虧損1.8億元。1999年上半年與母公司進行資產置換,將全資子公司和一土地使用權,與母公司持有的四項股權進行置換,實現置換收益2 400萬元,使得該公司在1999年年中實現利潤1 860萬元,成功實現扭虧為盈。
ST寰島(000691)是通過與關聯方的資產置換和股權轉讓實現“摘星”,在2007年進行了一系列的收購兼并、資產剝離、資產出售和股權轉讓等各種資產重組方法優化資產、提高利潤,在2007年中報上果然出現了凈利潤3 700萬元的大跨度扭虧,這也是資產重組的又一力作。
3.利用關聯方交易進行盈余管理
企業會計準則第36號——《關聯方披露》規定:關聯方交易是指在關聯方之間發生的轉移資源或義務的事項,而不論是否收取價款,如關聯方之間的購銷業務、代理和租賃等。會計制度雖然給出了判斷關聯方關系的標準,即“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對另一方施加重大影響,則他們之間存在關聯方關系;如果兩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則他們之間也存在關聯方關系”,但這個標準仍然較為抽象,實際工作中仍存在難以分辨的情況。至于關聯方交易的會計處理,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法規來予以規范,但由于現實生活中的情況千變萬化,紛繁復雜,使得這些制度和法規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不足和問題,這也為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創造了滋生的土壤。
其中較為普遍的是在中國不少上市公司都是母公司中某一塊優質資產通過改組而成,與母公司在供、產、銷及其他方面存在天然的密切關系。一些上市公司與其關聯公司之間存在原材料采購和產品銷售關系,僅僅通過原材料和產品就可以實現利益的輸送。在上市公司面臨虧損或需要扭虧時,關聯公司可以采取高價購買上市公司產品,或低價向其銷售原材料,增加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湖北宜化(000422)主導產品為尿素,占其銷售收入的80%。其尿素基本上都銷售給湖北宜化經貿有限責任公司(同屬湖北宜化集團的子公司),這種情況在集團公司中也是很普遍的,但問題在于其平均售價比市場價格高出49%。以該公司1998年尿素產量15萬噸計算,該公司因此獲利7 200萬元,占其利潤75%,這是典型的通過關聯交易進行盈余管理。
四、小結
通過上述分析,上市公司在經營過程中為實現上市籌資的資格,保住上市公司的殼資源;為實現公司減少繳納所得稅;為避免發生政治成本;以及為規避債務契約約束,分別采用會計方法(利用金融工具分類、投資性房地產計量模式和減值準備)和非會計方法(利用債務重組、資產重組和關聯方交易)對上市公司的盈利情況進行調整。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不僅造成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下降,并且還不利于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和不利于會計人才市場的發展。需要整個社會從各個方面(會計信息披露制度、證券市場監管制度、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及會計人才素質)共同努力,才能切實有效的杜絕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泛濫。
參考文獻:
[1] 馬暢.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動機研究綜述[J].財會通訊,2010,(6).
[2] 孫萍,張敏.中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及案例分析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09,(18).
[3] 葉建芳,周蘭,李丹蒙,等.管理層動機、會計政策選擇與盈余管理[J].會計研究,2009,(3).
[責任編輯 吳明宇]
收稿日期:2013-09-03
作者簡介:安鵬(1980-),男,北京人,中級會計師,碩士,從事上市公司報表研究;宋雪婷(1982-),女,北京人,中級會計師,碩士,從事會計信息披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