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改革在全國實施近一年,金融機構如何根據政策變化梳理和改造內部管理要求,及時修訂相關規章制度及操作規程,減少新制度下的違規事件已經是各個銀行迫在眉睫的一個問題了。結合操作實踐分析新制度對金融機構的內部管理提出名錄管理、單證審核、信息報送三個要求入手,從全面性、系統性、可控性三個方面對新制度的落實提出應對建議。
關鍵詞: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金融機構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1-0148-02
2012年8月1日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改革在全國實施。新制度的核心內容是對企業的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方式由現場逐筆核銷改變為非現場總量核查,對企業實行分類管理,對正常企業大幅簡化管理手續,對存在異常的企業進行重點監測。新制度簡化了對貨物貿易收支操作同時也為金融機構業務流程及管理要求帶來較大變化。過近一年的政策適應期,金融機構如何根據政策變化梳理和改造內部管理要求,及時修訂相關規章制度及操作規程,減少新制度下的違規事件已經是各個銀行迫在眉睫的一個問題了。
一、新制度對金融機構的內部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根據《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指引》、《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指引實施細則》、《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指引操作規程(銀行企業版)》對金融機構的業務流程及內部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企業名錄及分類管理是金融機構執行外匯管理的重要前提。《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指引》第10條規定“外匯局實行‘貿易外匯收支企業名錄’(以下簡稱名錄)登記管理,統一向金融機構發布名錄。金融機構不得為不在名錄的企業直接辦理貿易外匯收支業務。”第28條規定“在分類管理有效期內,對A類企業貿易外匯收支,適用便利化的管理措施。對B、C類企業的貿易外匯收支,在單證審核、業務類型及辦理程序、結算方式等方面實施審慎監管。”由此,企業是否屬名錄企業是金融機構判斷能否為其提供貿易貸物服務的前提條件。而不同的分類結果是金融機構選擇不同的業務流程的重要依據。
2.新制度強調金融機構對相關單證的合理審核。《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指引實施細則》第19條規定“金融機構按規定審核相關單證后,應當在單證正本上簽注收付匯金額、日期并加蓋業務印章,并留存相關單證正本或復印件備查。”這里所指的單證包括了交易單證的真實性、單證與外匯收支的一致性,也包括了提前購匯符合真實合法進口付匯需求的審核及發生退匯時原路退回的審核要求。相關單證是指以信用證、托收方式結算的,按國際結算慣例審核有關商業單據;以貨到付款方式結算的,審核對應的進口貨物報關單或進口合同或發票;以預付貨款方式結算的,審核進口合同或發票。所有單證都應簽注蓋章并留存依據。
3.金融機構應注重對外匯局相關信息報送的質量。外匯局建立進出口貨物流與收付匯資金流匹配的核查機制,對企業貿易外匯收支進行非現場總量核查和監測。對收付匯資金的相關信息的監測進行非現場、現場核查。金融機構應注重對以下信息的報送質量。(1)收支信息類。細則十一條規定金融機構應當按照國際收支申報和貿易外匯收支信息申報規定審核企業填寫的申報單證,及時向外匯局報送信息。(2)電子數據核查信息。B類企業貿易外匯收支由銀行實施電子數據核查。(3)登記表簽注信息。B類企業超過可收、付匯額度及C類企業的貿易外匯收支業務,金融機構應當憑《登記表》辦理。并通過監測系統簽注《登記表》使用情況。應注意簽注時效信息的反饋。對以上信息報送的及時、完整性和準確性直接關系到外匯局非現場核查的有效性。
二、存在問題及應對建議
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改革一年多來,金融機構出現的種種問題來看,既有銀行人員對新制度、新規程學習執行不到位,部分操作的理解和把握存在偏差,也有外匯政策落實與運營操作脫節,對重要業務缺乏應有監督等問題。上述問題的發生說明金融機構對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的落實與監管要求仍有一定差距。現從全面性、系統性、可控性三方面對新制度的落實提出應對建議。
1.全面性。新制度的改革是外匯管理體制上的改革。業務內容涉及貨物貿易的角角落落,業務流程涉及銀行的各個部門。所以,根據政策變化梳理和改造內部管理要求應是全面性的過程。對新制度的全面性把握首先是對業務流程的整體把握。以浦發銀行紹興分行為例。為企業辦理貿易項下付匯、開證時是貿易金融部辦理;出口貿易融資放款則由信用運營部辦理;而各機構的營業部則是制度執行的綜合部門。涉及匯入匯出業務、結售匯業務、現鈔結匯等多崗位。對新制度的執行不僅是外匯會計崗需掌握的內容,應該是各部門、各崗位協作配合、職責落實地全面執行。其次是對業務內容的全面性把握。新制度的管理要求包含了境內、外清算的各類貿易方式進出口業務。根據《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指引》所稱的企業貿易外匯收支包括:從境外、境內保稅監管區域收回的出口貨款,向境外、境內保稅監管區域支付的進口貨款;從離岸賬戶、境外機構境內賬戶收回的出口貨款,向離岸賬戶、境外機構境內賬戶支付的進口貨款;深加工結轉項下境內收付款;轉口貿易項下收付款;其他與貿易相關的收付款。應注意到目前,各商業銀行對各類貨物貿易收支管理執行力度不一。如在我行存在“重出口結匯輕進口付匯;重一般貿易輕其他貿易方式;重跨境劃轉輕境內劃轉”等問題。對于境內保稅監管區內、區外,轉口貿易相關幣種交叉、跨行收付匯等外管陸續出臺的補充規定沒有持續形成制度的梳理、流程的改造,容易形成監管的薄弱點。建議金融機構形成制度落實牽頭小組,由各相關部門協作分工,各司其職,對各項貿易收支業務根據各行架構層層分解,落實到位。
2.系統性。新制度執行以來,各金融機構已經多有培訓資料及風險提示下發。但尚缺乏系統的操作流程。沒有形成固定的操作規程,易造成操作變型、人員流動操作水平不穩定等操作風險隱患。在筆者所在地區接連有經辦人員因為漏查名錄,為未上名錄企業辦理外匯業務;對分類管理理解不到位,誤為超額度B類企業直接結匯;B類企業電子數據核查漏核查而觸發外匯局的違規處罰。各銀行應將各部門負責貨物貿易收結匯及售付匯審核、操作、系統查詢、電子數據核查、事后跟蹤的崗位,按照新制度相關的政策要求和處理原則進行消化整理,關注以下環節操作風險制定修訂相關制度流程,嵌合相關崗位操作流程。(1)主體名錄管理。為企業辦理貿易項下付匯、開證、收匯入賬或出口貿易融資放款業務時進行業務主體識別。通過貨物貿易外匯監測系統查詢“貿易外匯收支企業名錄”狀態。機構不得為不在名錄的企業直接辦理貿易外匯收支業務。(2)資金性質判斷。按《貨物貿易外匯管理規程》規定對其貿易進出口交易單證的真實性及其與貿易外匯收支的一致性進行合理審查。匯入匯款無法確定收匯資金性質的,要及時與企業聯系,要求企業說明。(3)待核查賬戶管理。企業貿易外匯收入應當入出口收入待核查賬戶。待核查賬戶的收入范圍限于貿易外匯收入,含轉口貿易外匯收入,不含出口貿易融資項下境內金融機構放款及境外回款。(4)企業分類管理。通過監測系統查詢企業名錄狀態與分類狀態。對A、B、C類企業區別辦理業務。A類企業進口付匯單證簡化,可憑進口報關單、合同或發票等任何一種能夠證明交易真實性的單證在銀行直接辦理付匯。A類企業辦理待核查賬戶資金結匯或劃出手續時無需聯網核查。(5)電子數據核查。對B類企業,金融機構應當實施電子數據核查。依據B類企業填寫的支出/收入申報單,通過監測系統銀行端查詢企業的可用余額,并在進口付匯/出口核查界面的“本次核注金額”和“本次核注幣種”欄錄入企業實際支/收金額與相應幣種,供監測系統自動扣減對應可用額度。(6)《登記表》類業務。B類企業超過可收、付匯額度及C類企業的貿易外匯收支業務,金融機構應當憑《登記表》辦理。
3.可控性。新制度實施一年以來,部分銀行內控制度和業務操作規程滯后,沒有根據外匯管理政策的調整而及時變動。部分外匯指定銀行的內控制度和崗位職責,多是照搬和沿用上級行轉發的制度,很少結合本地本行的實際制定具體規章,不能很好地指導業務辦理。二是內控制度偏重于業務辦理的程序,而對業務辦理各環節存在的風險及其相應的防范措施基本沒有提示,風險控制有效性不足。
外匯局對企業名錄狀態和分類結果實行動態管理。名錄狀態在同一工作日內可能發生變化。根據《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指引操作規程》,分類結果是自發布次日起生效。企業分類結果在同一工作日內不會發生變化。根據以上監管狀態的實時動態變化的要求,我行辦理每筆貿易收支業務都必須查詢企業名錄狀態和分類結果。這是對工作流程上的重大改變。相對應這一流程的變化內控要求是經辦人員打印查詢結果,以便進一步的復核及審核。又如,外匯局將企業分為A、B、C三類。對A類企業給予貿易收支便利。A類企業出口收匯無需聯網核查。B類企業貿易外匯收支由銀行實施電子數據核查。否則不能辦理從待核查帳戶的劃轉與結匯。不同的分類結果引導不同的業務流程及會計核算。因此,對規程中提及的名錄狀態查詢記錄、企業分類記錄、電子數據核查記錄、《登記表》及進出口交易單證的真實性單據審核都應留存紙質憑證。便于落實商業銀行內部對外匯監管要求的雙線復核、內部監督。
金融機構應適應政策變化,應提合規意識,積極調整內部管理要求,修訂相關規章制度及操作規程,以達到流程優化及風險可控的最佳平衡,全面、系統、可控地落實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
參考文獻:
[1] 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指引[S].2012-08.
[2] 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指引實施細則[S].2012-08.
[3] 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指引操作規程(銀行企業版)[S].2012-08.
[4] 關于下發《關于落實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改革相關要求的合規提示》的通知[Z].浦銀合規[2012]44號,2012-08.
[責任編輯 吳明宇]
收稿日期:2013-09-02
作者簡介:楊杏林(1975-),女,浙江紹興人,經濟師,碩士研究生,從事銀行外匯業務及運營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