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化進程中如何促進失地農民可持續發展是急需解決的難題。通過政策支持引導商業金融機構支持失地農民有效實現向非農產業的轉移,探究解決失地農民可持續性發展的“金鑰匙”。利用經濟學原理分析金融支持失地農民的外部效應,并利用庇古稅和科斯定理來解決外部性問題,對政府支持的具體措施提出制度性安排。
關鍵詞:外部性;庇古稅;城市化;失地農民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1-0150-03
引言
城市化是農村人口從傳統分散的鄉村向現代先進的城市集中的歷史過程,是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其社會組織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國土資源部發布的《21世紀中國耕地資源前景分析及保護對策》指出,中國正處于城市化發展的高潮階段,在未來二三十年間,中國的城市將從目前的600多座發展到1 300多座,城市人口也將相應地從目前占全部人口的40%增加到65%。未來三十年間全國占用耕地將超過5 450萬畝,失地和部分失地農民將超過7 800萬人。現有的解決失地農民的思路和辦法都集中于補償和保障尤其是養老保障上,主要是以“土地換保障”模式為主,立足于解決失地農民的最基本生存問題。但是從保障制度設計的趨勢來看,今后失地農民基本保障必將被納入城鎮社保體系,而如何促進失地農民可持續發展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通過就業促進和創業支持引導失地農民有效實現向非農產業的轉移,才是解決失地農民可持續性發展的“金鑰匙”。
一、金融支持失地農民群體的外部效應分析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外部性的概念是由馬歇爾和庇古在20世紀初提出的,是指一個經濟主體(生產者或消費者)在自己的活動中對旁觀者的福利產生了一種有利影響或不利影響,這種有利影響帶來的利益或不利影響帶來的損失,都不是生產者或消費者本人所獲得或承擔的,是一種經濟力量對另一種經濟力量“非市場性”的附帶影響。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社會脫離最有效的生產狀態,使市場經濟體制不能很好地實現其優化資源配置的基本功能,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正外部性效應的經濟主體難以通過市場手段獲取受益者支付的經濟補償;反之,產生所謂負外部性效應的受害者無法通過市場手段向產生負外部性效應的經濟主體索取經濟補償。外部效應是市場失靈的一種表現形式,市場自身是沒有辦法對其進行修復的。只能借助市場以外的其他力量,通過重新界定產權的方式,讓個體的最優產量與社會的最優產出保持一致。
為分析金融支持失地農民的影響,本文假設當地政府是以追求經濟發展為目標。設商業金融機構開展金融業務支持失地農民后的產出函數為:
式(1)中,Y1、L1分別是商業金融機構在開展失地農民金融支持業務后的投入和產出。當地經濟在商業金融機構進入后的產出函數Y2設定為:
如果商業金融機構配合當地政府進行信貸投入,則兩者聯合的最優產出為:
式(4)中,帕累托最優值取決于參數α1/α2的值,不同的α1/α2值將導致不同的最優帕累托點。式(4)的兩個方程決定了金融支持失地農民投入中的最優產出條件。
理論上商業金融機構和當地政府密切配合,存在農村經濟發展的最優產出,然而商業金融機構與當地政府并不關注所謂的“共同利潤最大化”,其關注的是各自機構的利潤最大化。
我們假設當地政府和商業金融機構各自產出的價格分別為P1和P2,而投入要素的價格W與生產水平不相關。
商業金融機構的利潤函數為:
對于商業金融機構而言有:
由于商業金融機構和當地政府各自追求其機構利潤的最大化,通過比較式(4)和式(7),可發現帕累托最優條件無法滿足?F2/?L1≠0,即商業金融機構和當地政府追求各自利潤最大化時,無法實現經濟的最優產出。
由于財政資金扶持失地農民的力度有限,民間的融資渠道尚未獲得官方的正式認可,商業金融機構承擔著向失地農民提供金融支持的主要責任。從成本上看,失地農民群體在進行融資時只是面對商業金融機構,機構作為自負盈虧的經濟個體基本上得不到國家和社會資金的扶持,也就是說,商業金融機構承擔了金融支持失地農民的全部成本和風險。從收益上看,商業金融機構只是獲得了向失地農民群體提供金融支持可能獲得的利息收人。成本與收益的不對等導致了商業金融機構的“嫌貧愛富”。但從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來看,向失地農民等弱勢群體提供金融服務絕非一個簡單的融資問題,其意義還在于社會的公平、穩定、和諧等多個方面。由于政府和其他經濟主體獲得的額外收益存在著界定上的困難,市場均衡的結果就是這部分經濟主體搭了便車,這就是金融支持失地農民的外部效應。
二、解決外部性效應庇古稅方案
庇古稅就是通過對產生負外部性的生產者征收稅收或對產生正外部性的生產者給予補貼,從而使得外部性內在化的修正性稅收。它由英國經濟學家阿瑟·庇古在 1928 年提出。他認為,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本身不能克服外部性帶來的低效率,必須由政府來進行適當的干預。通過向那些私人成本大于社會成本(正外部性)的廠商提供補貼、向那些私人成本小于社會成本(負外部性)的廠商征收稅收,使得私人成本等于社會成本,就能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和經濟活動的高效率。庇古稅及其理論是克服市場失靈的各種理論中較有影響的一種理論。
根據庇古稅的思路,商業金融機構可根據其對失地農民的信貸行為向政府申請相應的補償,政府則根據其產出水平給予相應的補貼,假設補貼占產出的比例為他t。
如果政府選擇一定的補貼率t,使得:
三、城市化進程中金融支持失地農民的制度安排
失地農民金融體系發展所需的政策扶持相對于其他金融來說,由于失地農民金融體系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因此也具有更大的脆弱性,政府的政策引導和扶持是其發展的一個必要的制度安排。
其一,是政府完善金融政策,為失地農民的創業發展提供金融政策上的保證。國家應借鑒下崗職工小額貸款管理辦法,盡快出臺失地農民小額貸款管理辦法,金融機構應根據當地實際建立高效、簡便的小額擔保貸款擔保模式,完善弱勢金融支持的準入機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實施細則,為失地農民的創業資金需求提供政策支持。其二,實施失地農民創業貸款貼息制度,對失地農民從事產業項目的根據其是否完全失地、創業成功與否、吸納失地農民就業比例等情況實施不同比例的貸款貼息,貼息由地方政府在財政預算中進行安排。其三,監管部門應及時制定專門的信貸指導意見,發揮“窗口指導”功能,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失地農民的支持力度。鼓勵商業金融機構根據失地農民的金融需
求,不斷創新信貸產品,開辦失地農民小本貸款、創業貸款、低利率貸款、與財政支持聯動的貼息貸款,滿足不同層次、多向發展的失地農民創業需求,為其提供資金供應平臺。其四,是政府提供擔保。建立政府擔保機構,為失地農民提供擔保服務。政府擔保機構的資金來源可以由政府財政撥款、大型金融機構入股、受惠實體三部分構成。
參考文獻:
[1] 王麗靜,劉秀艷.失地農民金融服務調查分析與政策措施研究[J].企業經濟,2013,(5).
[2] 杜偉,黃善明.失地農民權益保障的經濟學研究[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9.
[3] 張媛.金融支持失地農民創業的制約因素與路徑選擇[J].西南金融,2013,(4).
[責任編輯 吳明宇]
收稿日期:2013-06-19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校省級優秀青年人才基金項目“金融支持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機制研究——以蚌埠經濟開發區為個案分析”的階段性成果(2011SQRW042)
作者簡介:鄭圓(1982-),女,安徽五河人,講師,博士,從事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