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行政事業單位作為政府機構,需要行使一定的權利,對社會進行管理。但是在行使這個權利時候,則需要加強其內部管理。加強內部控制,是行政事業單位發揮社會職能的最可依靠的保證。內部控制,不僅可以提高相應部門的工作效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貪污腐敗事件的發展。主要針對當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方面的現狀進行分析,旨在探求規范內部控制制度、提高資金管理效率。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內部審計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1-0171-02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基本目標是確保行政事業單位各項資金的安全運行,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保障單位管理的合法合規、資產安全完整,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內控問題越來越受到政府、學界和實務界的關注,許多企業花巨額資金設計和完善內部控制體系。但與企業相比,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還相對滯后。迄今為止,還缺乏一套對行政事業單位行之有效的內部控制指導性規范,也很少有行政事業單位聘請外部力量或自行研究設計一套系統完整、規范合理的內部控制制度體系。
一、當前中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存在的問題
1.單位主要領導對內部控制不重視。內控意識是內控環境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良好的內控意識是確保內控制度得以健全和實施的重要保證。而許多單位的“一把手”缺乏對內部控制知識的基本了解,因此對建立健全單位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的認識不夠,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在實際工作中,許多單位的負責人僅僅把財會部門當成“錢袋子”,多數單位的會計人員僅僅扮演“付款員”的角色,致使財務監督與控制流于形式,無權參與單位的重要決策乃至業務管理活動,對單位重要決策的過程和結果均不了解。
2.內部控制方法體系不夠完善,業務流程不盡合理。業務流程和控制方法體系是內部控制的核心環節,其合理、有效與否直接決定著能否實現控制的目的。調查中發現,許多單位內部財務與會計控制方法體系很不完善,主要表現在:崗位設置問題較多,不合理兼崗現象較為普遍。關鍵不相容職務分離是內部牽制制度的精髓。按照《會計法》的規定,關鍵不相容職務一般包括:授權批準與業務經辦、業務經辦與會計記錄、會計記錄與財產保管、業務經辦與稽核檢查、授權批準與監督檢查等。但在實際工作中,基于編制有限、人手緊張等原因,許多單位都有不合理不合法的兼崗現象,不相容職務未能合法合理分離。比如,有些單位出納兼任記賬,有的單位出納兼任檔案保管,有些單位記賬兼任復核等等。
3.固定資產管理混亂,存在較大隱患。資產管理方面普遍存在重購輕管,重錢輕物現象,入賬不及時,尤其是接受捐贈和上級劃撥資產長期賬外運行;對于不用或過時資產未按規定程序辦理審批就隨意報廢,或報廢時不及時作賬務核銷,年終決算前也不能按規定進行資金產清查,致使賬實嚴重不符,極少數單位甚至沒有固定資產臺賬,給資產管理帶來極大困難,極易造成浪費或被不法侵占的現象。
4.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薄弱。受行政事業單位性質的影響,中國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環節還比較薄弱,內部審計部門對內部審計的積極主動性不高,跟不上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對內部審計發揮審計監督的需要。行政事業單位中的其他部門對內部審計部門進行的內部審計工作有很大的誤解,認為內部審計是在給自己或部門挑毛病、找麻煩,從思想上排斥內部審計工作。這就會導致內部審計部門與其他部門產生對立的局面,使得內部審計部門的員工產生對內部審計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的現象,認為反正是給公家做事,沒有必要得罪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造成很多審計的漏洞,難以發揮內部審計監督作用。在中國行政事業單位機構改革之前,省直主管部門大多數設置了相對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但是自從行政事業單位近些年改革以后,內部審計機構基本上全部被裁掉了。行政事業單位沒有設置完善的內部審計部門,內部審計往往歸屬在財務部門旗下,導致不能夠發揮其對行政事業單位經濟業務活動的監督檢查的職能。受行政體制的影響,有的行政事業單位在進行內部審計時,大部分只是按照單位領導的指派和交代進行,沒有相應的規范體系,使得多數的內部審計工作只是臨時性和短期性工作。還有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工作缺乏可操作性的質量控制標準,使得內部審計人員在進行內部審計過程中過多地依據個人知識和經驗分析判斷,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審計結果。
二、新時期行政事業單位加強內部控制建設對策
1.樹立和增強內部控制意識。首先要強化單位負責人的內控意識,單位負責人作為單位組織的最高管理者,他的意識行為都對全體員工起著關鍵的影響,所以《會計法》也明確規定: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內部會計控制的建立和健全及有效實施負責。這些都說明單位負責人在內部控制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因此,要加強對單位負責人的教育培訓,提高他們對內部控制重要性的認識,這樣才能使他們切實履行建立和健全及有效實施內部控制的職責。其次要加強對單位全體員工的教育培訓,使他們對內部控制有著深入而全面的了解,樹立和增強他們在內部控制中的責任意識。特別是加強單位財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業務培訓,使他們在內部控制中能認真實施各項財務管理制度,有效發揮財務監督作用,杜絕不法行為發生。
2.健全內部控制制度體系。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內部控制工作的效果,需要有一套科學合理的制度體系來支持和保證。目前,財政部制定的《內部會計控制規范》雖明確指出其適用范圍包括行政事業單位,但實際上是針對企業制定的。由于沒有考慮行政事業單位的特點,也沒有體現行政事業單位資金和經費管理體制上的特殊性,諸如收支兩條線管理、部門預算、政府采購、國庫單一賬戶體系、國庫集中支付和國庫直接支付等,實際上對行政單位的適用性是比較差的。鑒于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體系不健全、不完善的狀況,財政部門應當組織有關專家學者,研究制定體現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內部控制指引,促進行政事業單位建立健全會計內部控制的制度體系,并不定期地進行監督檢查。
3.加強會計基礎工作。會計基礎工作薄弱嚴重制約了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和部門預算的實施效果。因此,要提升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水平,為財政“節流”奠定堅實的基礎,還必須重視改進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基礎工作,強化會計系統的控制作用。強化會計工作基礎,需要財政機關加強對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人員的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培訓教育,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對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基礎工作的全面檢查制度,并建立相應的獎懲制度。
4.建立健全事業單位預算控制體系。預算控制是事業單位通過預算的形式規范各級管理者的經濟目標和經濟行為的過程,調整和修正管理行為與目標偏差,保證各級管理目標和事業單位總體目標的實現。所以,在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完善過程中,預算控制體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業務部門對事業發展年度計劃進行詳細論證和細化,財務部門從財務角度為各部門、各業務預算提供關于預算編制的原則和方法,并對各種預算進行匯總和分析,單位負責人親自抓,做到年度預算真編真用真考核。嚴格預算調整和追加的控制程序,減少隨意性,堵塞漏洞。加強項目預算編制的控制,加強項目立項和預算編制的公開性和透明度;按照年初經費預算,把各項費用分解到單位內部的各個業務部門,形成內部費用控制指標體系;根據預算的執行隨時完善預算的編制。采取改進措施,確保預算能得到順利執行。
5.加強固定資產控制。(1)不相容職務分離控制。需要進行分離的職務有:請購與購建;審批與購建;驗收與購建;驗收與付款;保管使用與記賬;報廢審批與報廢執行。(2)授權批準控制。明確審批人員授權批準的方式、程度和相關控制措施,規定審批人的權限、責任以及經辦人的職責范圍和工作要求。審批人不得越權審批。(3)取得與驗收控制。按有關制度規定購建固定資產。建立固定資產驗收制度,驗收合格的固定資產,辦理交接手續,登記固定資產賬,按有關制度規定支付固定資產款項。(4)資產處置控制。建立固定資產處置環節的控制制度,明確固定資產處置的范圍、標準、程序、審批權限和責任。重大固定資產處置,實行集體審議。
6.發揮財政與審計部門的監督作用,完善外部監督機制。多數行政事業單位由于種種原因無法設立內審機構,則應更加注重財政與審計部門的監督作用,并完善相關的外部監督機制。財政部門是會計與內部控制工作的主要管理部門,應對有關制度的建立和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財政和審計部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各單位內部會計控制制度進行檢查,改變單位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形同虛設的局面。有條件的單位可聘請中介機構或相關專業人員對本單位內部會計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實施進行設計或評價。應充分發揮社會中介機構和政府監管部門的監督作用。
7.建立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考評體系,強化責任追究制。《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第7條第2款規定“內部會計控制應當約束單位內部涉及會計工作的所有人員,任何個人都不得擁有超越內部會計控制的權力。”對一些單位領導隨意任用會計人員,或因個人意志導致內控失效的要予以追究責任。只有客觀公正地給予考核評價、獎懲結合,才能激勵和鞭策推行內部控制制度的有關部門及干部職工盡心盡責地做好內部控制工作。實踐證明,建立并嚴格執行單位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對于規范會計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強化管理,控制風險,發現、防止、糾正錯誤與舞弊行為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單位內部會計畢業論文會計控制建設問題,強化單位內部涉及會計工作的各項經濟業務及相關崗位的控制,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堵塞漏洞、消除隱患,保護財產、防止舞弊,遏制和打擊經濟犯罪行為。
參考文獻:
[1] 谷淑君.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思考[J].中州大學學報,2013,(4).
[責任編輯 安世友]
收稿日期:2013-08-19
作者簡介:馮園(1965-),男,陜西白水人,高級會計師,從事高等院校財務管理與內部控制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