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高齡未婚的“剩女”群體不斷地通過媒體被鮮明、具體地塑造出來,成為熱門的社會議題。從社會學角度看,“剩女”何以為“剩”不是簡單的個人婚姻現象,作為轉型社會的特殊現象,很大程度上是家庭、媒體、社會多個方面綜合作用構建而成的。“剩女”現象體現著性別分工,社會多元化、婚戀觀念變化等各種社會現實,理解“剩女”現象也為認知這個轉型社會提供重要的素材。
關鍵詞:“剩女”;建構;社會學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1-0232-03
近年來,一個高齡未婚的“剩女”群體被放在了聚光燈下,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學術界也開始研究“剩女”現象。作為在現代轉型期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剩女”的存在并非簡單的個人婚姻問題,是社會現實的一個反映,是現實的標桿,她們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必然性。所謂“剩女”,很大程度上是家庭、媒體、社會多個方面綜合作用而成的。筆者據此將“剩女”定義為:生活在城市中的,高學歷、高收入的大齡未婚女性。本文從社會學的角度對“剩女”的構建予以分析,希望能對此問題提出更為豐富的見解。為認知轉型社會下的特殊社會現象提供可能。
一、家庭對“剩女”的建構
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單位,家庭的作用機制是通過習以為常的性別角色對家庭成員產生特定的角色期待,從而按照這樣的角色期待進行塑造。家庭讓許多大齡女性意識到自己的“被剩”處境。
(一)父母的性別期待
父母的性別角色意識跟每一代人一樣都是通過家庭、社會等綜合因素逐漸被塑造出來的。長久以來兩性各自的屬性特點和性別角色已形成一定的刻板印象。父母有意或無意將此傳遞給子女,使他/她們獲得對自身的性別認同。受傳統父權制思想的影響,認為婚姻相比男性,對女性更為重要,甚至認為是女性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認為沒有婚姻的一生是不完整的。筆者訪談的對象中,不少還是專科、本科在讀,家里已經有給她們介紹對象的,有囑咐找“好男人”的。她們大多數自身也是認為應該趁年輕要找到對象。正是在父母對子女這種無形的灌輸下,形成了“女孩到了適婚年齡了要抓緊嫁”的思想。婚姻的想法很大程度上是家庭影響的結果。以下是筆者訪談的部分內容:
筆者:就像你剛才說的,如果沒有遇到合適的,那到了適婚年齡也不會結婚,那如果一直你都感覺不對,你是否會一直這么堅持呢?那你是否會接受單身家庭?
快樂丫丫:至少現在會堅持!如果上天真不眷顧的話,讓我碰不到合適,我唯一會結婚的理由為了父母!我自己是接受單身家庭,就是想到父母。畢竟人不能這么自私,只為自己!
(二)父母對子女婚姻的介入
和父母這一輩人相比,由于對學業、事業、自由的追求,現代女性婚齡都有所推遲。“2008年上海婚姻登記:2008年上海結婚、離婚登記報告出爐,去年結婚登記的上海新人增加了近兩成。男性平均結婚年齡為32歲,女性平均結婚年齡為29.6歲,比2007年再次推遲0.6歲。”[1]“近五年來,青島人初婚年齡,女性都比男性年齡大。昨日,從市北區婚姻登記部門獲悉,今年截至目前,該區男性初婚年齡為28.5歲,女性則為29.1歲。”[2]“南京初婚平均年齡為30.4歲,其中男性平均初婚齡為30.3歲,女性為30.4歲,女方比男方還要更晚一些。”[3]哈爾濱市民政局社會事務處的統計結果是“初婚年齡與2006年相比,推遲了大約5歲左右。”[4]女性初婚年齡推遲是一個不可逆轉的事實,而父母輩還沒有完全適應這樣的一個趨勢,仍用他們當時的婚齡標準來看待,產生了一定的焦慮。許多城市因此出現了特殊的相親會,父母成為相親會的主角,為子女尋覓對象。對許多并未過多意識到婚齡問題的大齡未婚女性來說,父母對她們婚姻的催促、介入無形中給她們形成了這樣一個印象:女人到了婚齡就應該結婚,錯過了到時就會被剩了。以下是部分訪談內容:
筆者:你有過被催婚或者相親的經歷嗎?
小茜:我現在這個年齡了,父母都很急。前幾年的時候他們讓我抓緊找,這兩年他們包括我周圍的朋友都在不斷地給我介紹。但是,我總是找不到自己想要的。說實在現在單著,面對親戚朋友什么的還是挺有壓力的,我也想嫁,但是,我也不想就隨便把自己嫁了。
陌上花開:每次回家,我都可以感覺到父母的焦急、憂慮。說實話,我的心理壓力特別大,甚至讓我感覺對他們很愧疚。我知道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婚姻我也覺得只有經歷了才完美。但是,現實就讓我這么單著了。我有時候會在想,如果我結婚了,我這個時候應該在給家人準備晚餐或在接孩子放學什么,呵,就是有時候無聊瞎想。
二、媒體對“剩女”的建構
媒體是人們傳播信息的重要媒介,對人們的認知、感覺、意識、傾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剩女”群體之所以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與媒體有著不可磨滅的關系。媒體對剩女群體形象的生動塑造,對剩女群體的夸大性報道,使剩女自身逐漸認同被“剩”這個事實。
(一)電視劇的剩女形象建設
近年來以“剩女”為題材的影視劇作品大量出現,劇中所展現的剩女形象共同的特點是:學歷高、有穩定的收入、高齡未婚,思想獨立,對婚姻、愛情有一定的期待。影視劇中所構建的剩女形象主要有兩大類:女強人型和單純善良型。如《單身女王》中的顧菲菲、《單身公主相親記》中的凱麗,是典型 “女強人”型剩女。這類剩女在工作上展現了不遜于男性的魄力、能力、智慧,盡管有著姣好的面容、苗條的身材,但并沒有找到大家眼中“應有”的歸宿,因為在周圍人的眼中,她們是強人,但是不可愛,所以一直被單身。另一類如影視劇《一一向前沖》里的女主角屬于單純善良型的剩女。這類剩女,雖然不同于完美女強人型,但大齡未婚成為了生活的阻礙。熒屏上的“剩女”形象取材于生活,但是為了使劇情更加地奪人眼球,為了保證電視劇的收視率,同樣為了迎合傳統的主流婚戀觀念,電視劇將剩女的特點、形象等多少進行了夸大、絕對化,受眾對剩女的印象也在無形中建立。
影視劇作品中的“女強人”上進、勇敢、有能力,相比傳統意義上要求的女性溫柔、貼心,這樣的女性不夠符合普遍的審美標準,所以總是找不到理想的歸宿。這給現實的剩女這樣一個印象:女性在事業上的過于成功不利于愛情婚姻的美滿,存在被“剩”的隱患。再者,不論剩女在影視劇中屬于哪類形象,她們在最后的劇中總是能夠得到美滿的歸宿,“女強人”也不例外,在心愛的人面前也展現出了溫柔貼心的一面。這與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相符,同時引導人們形成這樣一個觀念:女性只有愛情婚姻美滿了才是真的美滿,不然都是殘缺的。鞏固了人們的婚戀觀念,同時加深了人們對“剩女”在婚戀上被剩的認知。以下是部分訪談內容:
筆者:對于電視劇上的大齡未婚女性,你有什么看法?
想要愛:她們最終都如愿找到另一半,愛情也是很美好的,我覺得這是電視劇把事情美化了,但是現實中并沒有這么順利。但是,我還是很羨慕的,我也會期待這樣的愛情、這樣的人會出現。
(二)相親節目
除此之外還出現了許多相親類節目,如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湖南衛視的《我們約會吧》、東方衛視的《百里挑一》等等。相親節目為人們塑造了各種符合“標準”的女性形象,強化了剩女危機。波伏娃曾在《第二性》中提到,男性認為女性是作為男性而言的第二性而存在的。而女性成為相親節目的主角,似乎將女性作為一種消費品展示于前。參加節目的女嘉賓年齡二十歲到三十五六歲不等,當人們看到20出頭的年輕女性都站在了相親節目上,“高齡”的婚姻危機不言而喻。某些主持人或婚戀專家對高齡女嘉賓的點評或建議多少給人這樣一個印象:得抓緊,不要再堅持高標準了,再耽擱就真嫁不出去了。一邊來自年輕少女的競爭,一邊來自節目中高齡未婚女性的形象,這使大齡未婚女性更加確認了被剩下的這個事實。以下是部分訪談內容:
筆者:現在電視上有很多相親類節目,對此你有什么看法?
想要愛:我感覺現在的媒體真的是太會做了,什么都可以搞噱頭什么都可以拿來給人消費。看到節目里年紀跟我差不多大的,我覺得她們這樣只會更加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像我們這種三十出頭的真的等不起了。那里面還有不少才二十出頭的,哎,看到她們貌似著急要嫁的樣子,哎,讓我更加覺得競爭強大。雖然說,這些節目不一定都真實,但是還是讓我有點壓力。
(三)廣告的性別定義
“在查菲茨的模型中,性別社會定義被認為是宏觀層次的強制或資源過程與微觀層次的強制或資源過程的重要聯系物。查菲茨區分了三種類型的性別定義:(1)關于男女本質的基本生物學差異的‘性別意識形態’或信念;(2)關于恰當與合適的男女行為方式的‘性別規范’;(3)關于男女在情境中的一般反應方式差異的‘性別刻板效應’或強調。查菲茨認為,性別意識形態限定了性別規范,而后者又作用于關于男女之間差異的性別刻板效應。”[5]關于兩性的定義不斷得到社會的認可,形成性別意識形態、性別規范、性別刻板印象。
廣告中的成年女性形象主要是年輕貌美的女性、溫暖賢惠的家庭主婦、慈祥的婆婆/奶奶,這些女性出現的場所都主要是家庭。這其實在無形之中向人們灌輸著這樣一個思想:家庭是女性最重要的活動場所,婚姻是女性的歸宿。廣告通過對女性的形象建構,無形中引導女性重視家庭、重視婚姻,讓婚姻和愛情成為女性生活的主題。剩女在這樣的引導下,陷入被“剩”的壓力。
三、社會對“剩女”的建構
從社會層面看,現代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人們的社交方式、生活方式、擇偶婚戀觀多元化都在推動著這樣一個特殊群體的出現。
(一)社會轉型的特殊期
現在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人們開始進入更大的社會空間。原先的封閉社會向開放性社會發展,思想觀念、生活方式、行為模式都發生了變化。現代女性不同于傳統女性,與男性一樣接受著高等教育、各種技能培訓,個性獨立。以下是部分訪談內容:
任我飛:我一直在想,結婚究竟是為了什么,是為了讓自己幸福還是為了給別人交代?而我自己的結論就是為了自己幸福。既然這樣,就算我被剩下了,只要我自己覺得幸福就可以了,沒有必要說結婚就是幸福,我不結婚就不幸福了。我追求更高的事業成就,我不斷地充實自己,我從中也能得到滿足和快樂。
小于:我讀完研究生就已經26歲了,當時也沒有對象。畢業后就又忙著找工作,一晃就到了28歲,可以說在沒有準備、沒有意識的情況下,突然感覺自己貌似老了。跟我年紀相仿的人都喜歡年輕點的。今年明顯感覺到自身的競爭力降低了。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現在女性對事業、學歷的追求是導致她們錯過芳華的一個原因。再者,城市高度密集的異質性,更強的社會容忍力,為剩女群體的存在提供了滋生的場所。不同于農村社會的同質性,對于大齡女性是否結婚,高度異質性使城市社會有著相比農村社會更大的容忍力,她們不會承受周圍的異樣眼光,所受的輿論壓力小很多。這使大齡未婚女精英對婚姻并不過于著急,逐漸進入所謂的“剩女”行列。
此外,交往圈的縮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性尋找配偶的機會。現代社會人們的溝通交流有著鮮明的現代特性,許多女性平時所接觸的人大多為工作伙伴,即她們形成的往往是一種工具關系。工作繁忙、生活節奏快,用于娛樂交友的時間比較少,即便交往中,人們往往也是淺交而不易深入交往。所以在尋找伴侶這個問題上,城市中人們的交往圈表面是擴大了,實際上是縮小了。這也成為這部分女性群體不易找到理想對象的原因。
(二)父權制影響下的傳統擇偶模式
傳統社會存在極其不平等的性別權力分層,強調“男強女弱”、“男尊女卑”,其衍生出的婚配模式也是具有這樣的特點,傳統婚配模式的影響不容小覷。不少女性希望交往的對象不論從經濟實力、家庭背景、教育水平、社會地位等方面優于自己,至少是與自身相當。而男性則希望另一半比自己稍差一點,面對著比自身優異的女性,自身的優越感、成就感就會降低,進而成為一種壓力。在這一擇偶標準的影響下,不少自方面條件都優異的“剩女”,擇偶標準顯得比其他女性高,而和她們條件相當的優質男都選擇了比她們稍差的女性,自己只能被剩了下來。“在參與調查的單身人士中,有27.6%的人已經錯過理想婚齡。并且收入越高錯過理想婚齡的人越多(收入3萬以上錯過理想婚齡的占44.2%,收入2 000元只占16.5%,相差2.7倍)。即使錯過自己理想的婚齡,仍有近四成的女性堅持不降低擇偶標準。”[6]
(三)現實婚姻環境
“德國社會學家穆勒將婚姻的動機概括為以下三種:經濟動機、子女動機和感情動機,它們的重要性依據時代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在生產不發達的前工業社會,經濟動機是婚姻考慮的首選。而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出現了私有制以后,財富的個人產權觀念日益增強,子嗣傳承成為婚姻生活的意義所在。而到了現代社會,由于個人主義和平等觀念的興起,愛情便順理成章地成為婚姻的主題。”[7]婚姻動機在現實婚姻環境中已經有了巨大的變化。
不少“剩女”擁有良好的經濟實力,所以對于理想對象的選擇并不太多考慮對方的經濟實力。隨著女性個人意識的崛起,平等的兩性觀念建立,女性認識到人自身作為獨立主體的價值,不再將傳宗接代視為婚姻中的首要任務。隨著社會變遷、家庭功能分化,人們的生理和心理觀念變化,出軌、小三、高離婚率等現象頻發,使“剩女”們對婚姻產生恐慌憂慮。據百合網2012年婚戀調查數據顯示:“女性易為情所困,其中受自己失敗情感和周圍人的不幸婚戀影響而單身的女性有47.6%。”[8]以下是筆者所訪談的一個對象的部分內容:
快樂丫丫:如果有合適的人,會結婚。如果沒有合適的,那我覺得沒必要因為到了年齡就結婚,畢竟婚姻是一輩子的事,怎能隨便將就!你覺得呢 ?
快樂丫丫:準備是每個人的不同,我覺得兩個人是否聊得來、價值觀是否一樣,比較重要!至少對我個人來說,雖然標準很多,但是如果真的喜歡上了,條條框框還是不會在意的。
快樂丫丫:呵呵,我還是比較喜歡童話愛情的啦。
快樂丫丫:恩,對啊。我覺得現在自己單身挺好的啊,或許還有點恐婚哦。
筆者:你為什么會恐婚啊?難道是怕結了婚就不自由了嗎?
快樂丫丫:不是啊,看到現在社會太多離婚啦。
想要愛:這幾年我相親過很多次,比如有人對我示好了,但我總會在想他們是出于喜歡我還是就只是為了找個人結婚?這個人經濟條件怎么樣?這個人可不可靠?因為我找無非就想找個跟我條件相當的、可靠的人,我非常需要安全感。
“剩女”問題更大程度彰顯出轉型社會中社會對女性的角色期待的轉變和提高,社會多元化的影響,整體社會結構的之于個體的投射。剩女也許并非簡單是危機,重新檢視這一問題,女性的地位與能力重新被認知,傳統的社會性別結構重新被討論,將為認知社會提供光明的前景。
參考文獻:
[1] 中國新聞網,2009.
[2] 青島晚報,2012.
[3] 金陵晚報,2013.
[4] 東北網,2013.
[5] 喬納森·H.特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175.
[6] http://www.hljnews.cn/nvxing/2013-01/25/content_1830527.htm.
[7] 寧鴻.“剩女”現象的社會學分析[J].社會觀察,2008,(12):223.
[8] http://www.hljnews.cn/nvxing/2013-01/25/content_1830527.htm.[責任編輯 王曉燕]
收稿日期:2013-06-18
作者簡介:張穎(1991-),女,浙江臺州人,本科,從事社會學研究;褚倩(1979-),女,浙江杭州人,講師,從事社會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