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綠色設計運動是20世紀80年代末出現的一股國際設計潮流。綠色設計反映了人們對于現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環境及生態破壞的反思。隨著21世紀的到來,綠色設計真正地進入了中國的設計領域,國內設計師們越來越注意到綠色設計對人們生活乃至整個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綠色設計運動;興起;現代藝術設計;影響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1-0235-02
一、何為綠色設計
綠色設計(Green Design)也稱為生態設計(Ecological Design)、環境設計(Design for Environment)等。雖然叫法不同,內涵卻是一致的,其基本思想是:在設計階段就將環境因素和預防污染的措施納入產品設計之中,將環境性能作為產品的設計目標和出發點,力求使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為最小。對工業設計而言,綠色設計的核心是“3R”,即Reduce,Recycle,Reuse,不僅要減少物質和能源的消耗,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而且要使產品及零部件能夠方便地分類回收并再生循環或重新利用。
二、綠色設計興起的原因
人類精心設計的高度發展著的工業“文明”,在人類陶醉其輝煌的同時,在全球范圍內制造了大量的垃圾和負荷,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而破壞的進一步惡化已是不可避免。這在全球范圍內已得到公認。而唯一我們能做的,只是希望將這些破壞的進一步惡化能在我們清醒的意識下發生和減緩。而不使這些破壞的進一步惡化變成突如其來的巨大災難。現代工業“文明”的危機使我們開始懷疑現代設計倫理的正確性。現代設計一味地、盲目地求新、求異、求變化,最大限度地刺激消費,是現代工業“文明”悲劇的根源。未來的設計應該有新的倫理規范,從而避免和減緩這些悲劇的發生。未來設計將建立在人類廣義的生存之道上。設計的重點將是最大限度地節省資源,減緩環境惡化的速度,降低消耗、滿足人類生活需求而不是欲望,提高人類精神生活質量,因此,綠色設計就應運而生了。綠色設計基于人們對工業化發展中對能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認識。工業化使人類賴以生存的水不再潔凈、空氣不再清新、天空不再藍,這與產品使用的原材料、能源以及產品消耗后的垃圾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以保護環境為目標的工業化生產被稱為產業綠色化行動,在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已經實施了很多年,成為信息時代好設計的重要標準。
三、綠色設計運動的興起及其對藝術設計的影響
(一)多種學科的交差、滲透、綜合
未來設計將不再是設計師的個人行為,與技術人員的合作是發展的必然趨勢。IDEO設計公司是世界超前的頂尖設計公司,在過去十年里,他們也是榮獲美國工業設計師協會舉辦的工業設計卓越獎獎項最多的公司。IDEO公司在美國、歐洲和亞洲共有300多位員工,其中有一半是工程師,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戴維·凱利是斯坦福大學在任的工程學教授。對最新技術的深入研究使他們總是走在設計的前列。公司最近舉行了一次展望2010年的產品設計活動,對技術在未來十年里將如何影響設計做出了大膽的假設。基于技術的發展,他們設計出了柔性液晶顯示屏、全息攝影術、語音識別產品、智能房間等。
20世紀60年代,美國“登月”計劃的實施標志著人類高技術時代的來臨,歐美等發達國家率先推行高技術產業化。高技術產業的密集度日益顯著,產品營銷的高附加值、高利潤,企業經營的高風險與高效益并存。當前,中國的高技術產業主要集中在計算機、通訊、工業自動化、精密儀器、醫療設備、生物工程、信息工程、家用電器、能源儀表、智能機電、光學工程、新型材料工程、軍事武器等行業。這些行業的高技術產業化啟動與發展,對振興地區經濟乃至國家經濟,對發展民族高技術產業、保證國家經濟改革開放,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看到,歐美等發達國家從七八十年代啟動的高技術產業化,已給整個全球經濟帶來了的巨大變化,我們也看到工業設計對他們的產業化所起到的不可忽視的巨大作用。被稱為創造硅谷高技術形象的IDEO設計集團,以其成功的計算機與通訊產品設計,而成為世界高技術產品設計的“領頭羊”。亞洲地區,像韓國、臺灣、日本也十分重視工業設計介入高技術產業化過程,臺灣工業從過去的加工業轉向自主品牌經營后,他們運用工業設計重要手段來武裝自己的高技術產品,宏基電腦就是其成功的典范之一。中國進入高技術產業化后,對工業設計的利用和投入并沒有到位,表現在產業化過程中,企業領導把視線集中在高技術本身,而忽視產業化、規模化過程中工業設計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得高技術產品價值在營銷中大打折扣,使得高技術產業化展開速度及規模大受影響。
(二)設計的群體化意識與個性化
群體層(或文化層)。這是歷史積淀下來的群體共享的公共法則與契約,是以遺傳的方式,“集體無意識(榮格)”的形式在群體內部傳遞、進化。這也可叫做“文化”,而人不過是“自己編織的文化網絡上的一只蟲子(格耳茨)”。比如審美、意義、價值觀上的東西方差異。
個體層。包括個體的意識與潛意識,社會屬性(身份、角色),性格氣質等方面。這一層主要表現為“差異”,是冰山的水面上部分。
今天的大多企業對人性化設計的理解一般停留在個體層上:他們認為“物”符合人體尺寸,或將人群細分,給不同的人群制造不同的產品便是人性化設計。如果個體不同其“本”便不同的話,那么設計只有回歸手工定制時代才能做到完全意義的“人性”。如果人本是絕對差異化的,那么怎樣才能知道每個個體的人本之所在呢?如前小狗食具設計,便存在著方法論上的一個挑戰即 “子非狗,焉知狗之樂”。我們可以觀測狗的行為,測量狗嘴尺寸,甚至做“狗體解剖”,可我們仍不知狗兒是否愿意。“以人為本”似乎簡單得多,因為大家畢竟是同類,而且還具有獨特的交流系統—語言。可麻煩的是人比狗可復雜多了(盡管狗亦有種屬、大小之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特殊的身份、角色、社會地位、欲望、目的、價值標準、生活習慣。“人意欲著和期望著,思考著和想象著,感覺著和信仰著,為自己擔憂著。”人既是無限開放的,又是變幻莫測和無限矛盾的。如此看來,立足于“差異”特征的個體層談“以人為本”是多么的無可適從。
(三)當設計與綠色相沖突時,首先考慮可持續發展
在未來,經濟的發展意味著著“質”的增長,已不再是“量”的增長,不再是鋪張浪費,破壞資源,增加負荷。設計的質量將是產品總體質量的關鍵。設計師及設計工程師應把自己的作品完全融入工業文明新概念的研究中,將對產品總體質量負責。
在未來,產品求新,求變化是必然的,但它不應來源于市場,而應來源于社會,來源于新的倫理道德規范,來源于新的產品哲學思想“少而優”。我認為,實現“少而優”是未來人類發展的主要目標。首先是人類本身,其次是資源和能源的合理使用。目前在世界許多地區和部分城市人群中已引起了關注。所以當代設計的產品哪怕當時的市場收益再好,一旦與環保相沖突時,應首先考慮的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四)綠色設計與“以人為本”
目前設計界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設計“以人為本”,當綠色設計興起之后,我們是不是該重新思考“設計以人為本”這句話。
首先我們來看綠色設計思想的來源,它來源于天人合一的儒道思想,“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潮容易陷入“人類中心主義理論”,歐洲文藝復興時人文主義提出:用人道反對神道,提倡個人解決,個人珍重,個人自由,認為人是最偉大的,是世界的中心,中心高于萬物,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做想做的一切已成為自然主人的思想,導致了人對自然的敵視和反自然觀念的產生。綠色設計運動的興起是繼人類中心主義以后的又一次偉大的革命,必將對未來藝術設計帶來重大的影響,過度地強調“以人為本”無疑是“人類中心主義理論”的冠冕之詞。
人類今天所謂“以人為本”的設計,將是人類明天極具破壞性的災難。一次性的快餐盒,制冷用的氟利昂、堿性干電池、汽車噪音及尾氣、通訊設備的電磁波、人造板中的甲醛、產品的過剩生產、傳媒無情侵犯、工業廢料、核廢料等等,舉不勝舉。
因而,未來的設計必須是吸取過去的教訓,綜合考慮全球性的工業需求,媒體需求,人類的高質量生活的真正需求(而不是欲望),達到最大限度地使用人類有限資源和能源的目的。
今天的設計師不應把綠色設計當作是一句時髦的口號,而是切切實實關系到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的一種設計理念,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更要考慮到我們的后輩子孫,但愿我們若干年后能留給子孫豐富的能源,而不是垃圾。綠色設計對整個人類社會的貢獻和影響都是深遠的。
參考文獻:
[1] 王守平.現代綠色設計[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7.
[2] 劉志峰,劉光復.綠色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
[3] 李海林.綠色設計與世紀未來[EB/OL].中國工業設計在線,2007.
[責任編輯 王曉燕]
收稿日期:2013-06-19
作者簡介:王吉(1982-),女,江蘇蘇州人,講師,從事展示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