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庫存和應收賬款構成了出版發行單位的主要流動資產,對這兩項資產的管理已經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版發行單位經營管理的重中之重,關系到企業的經營成敗。目前,出版發行單位普遍存在著高庫存和高應收的難題,制約著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急需建立資產運營質量指標考核體系,找出一些具體措施、辦法,提高資產運營質量,擺脫經營困境,促進出版發行單位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出版發行;資產質量;考核指標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3-0024-02
收稿日期:2013-08-19
作者簡介:丁元新(1971-),男,遼寧東港人,高級會計師,碩士研究生,從事會計、財務管理研究。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近日發布2012年全國新聞出版業基本情況。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新華書店系統、出版社自辦發行單位年末庫存61.22億冊(張、份、盒)、880.94億元,與上年相比數量增長9.6%,金額增長9.56%。而同期全國新華書店系統、出版社自辦發行單位純銷售67.69億冊(張、份、盒)、688.48億元,與上年相比數量增長2.90%,金額增長5.34%。全國書業庫存自2007年的500多億元增長至如今的近900億元,而純銷售由500多億元增至600多億元。可以看出,庫存的增長遠遠大于銷售的增長。高庫存,已經成為全國書業不可承受之重。庫存是出版發行單位的重要資產,由庫存轉變而來的應收賬款是另一項重要資產,兩者共同構成了出版發行單位的主要流動資產,對這兩項資產的管理已經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版發行單位經營管理的重中之重,關系到企業的經營成敗。本文擬就出版發行單位如何在新形勢下提高資產運營質量作一下探討,以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
一、出版發行單位資產存在的主要問題
1.庫存總量連年增長,無效庫存占有相當比重。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自2007年以來,全國書業庫存由500多億元增至如今的近900億元,年均增長在10%以上,增長速度是很驚人的。當然,由于圖書有一定的銷售周期,保證銷售周期之內圖書的正常供應需要有一定的庫存,因此近900億元的庫存中有一部分是“有效庫存”,這部分庫存屬于正常備貨,是正常的、合理的,是保障市場供給必不可少的,否則,就會導致供銷脫節。而庫存中的另一部分則是“無效庫存”,即失去市場價值,難以再動銷的庫存,是不正常、不合理的。這部分庫存占用了庫房和大量資金,影響了企業的正常運轉,“無效庫存”才是出版發行單位要采取措施加以解決的難題。雖然沒有權威的數據統計這900億庫存中“無效庫存”占有多大比重,但從今年來全國書業市場嚴峻的現狀可以推斷無效庫存應該占有相當比重。
2.退貨率不斷增長,在途庫存成為不確定性因素。目前,中國尚沒有圖書退貨率的權威統計數據,但根據業界人士的經驗估計,20世紀80年代,退貨率通常在百分之幾,90年代雖有增加,也僅在10%左右。進入21世紀,退貨率加速增長,百分之十幾是常見現象,甚至達到20%以上。
退貨率的上升直接導致庫存的增加。由于實施全面退貨制,圖書經銷商在圖書的銷售、上架、退貨等方面掌握著話語權,因此,退貨的隨意性很大,導致庫存的不確定因素隨之增加,大量的在途庫存隨時都有可能成為退貨的對象。
3.回款周期延長,應收賬款增長。由于現在的書業市場是買方市場,出版單位相對處于弱勢地位,導致其發貨后貨款結算周期一再延長,結算周期由原來的3—6個月延至6個月至一年,甚至更長時間。至于回款,更要延后一段時間。由此導致出版單位應收賬款不斷增長,壞賬風險大大增加,尤其是有的民營渠道發貨,回款更是沒有保障。
二、形成書業庫存畸高的原因
1.從產品的角度看,圖書作為內容產品,由于消費者的閱讀偏好不同,根據市場預測做出規劃較難,不可能定制,試銷是其必然選擇,先造貨必然會有庫存。同時由于圖書銷售時效性強,過季圖書銷售緩慢,這也導致了庫存的產生。當然,庫存是社會化生產的產物,只要有社會化生產,庫存就不可避免,適當的庫存有助于行業的正常發展,保持適量的庫存是供應鏈庫存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但現實情況是,由于信息不對稱,市場上充斥著大量同質同類圖書,加之有的出版社選題定位失誤,片面追求品種規模而忽視單品種效益,導致過度造貨。
2.從市場的角度看,書業在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各出版單位的競爭加劇,引發擴張過程中所帶來的風險效應急劇放大。近些年,出版社的品種規模處于急速擴張的狀態,多數出版單位將發貨碼洋的增長作為其追求的首要目標,但同時卻沒有建立起投資風險預估和贏利能力評價機制,沒有對市場環境進行充分的預測和判斷,因此導致庫存不斷積壓以致滯銷。
3.從出版社自身管理角度看,現今出版業的管理還是簡單粗放型的,相對落后,計劃經濟思維根深蒂固,對市場經濟規律認識不足,片面追求規模擴張,而忽視了增長質量,對編輯、發行人員的業績考核只關注造貨多少和發貨多少,而不考核單品種效益,長此以往必定造成與市場脫節。
三、建立資產運營質量指標考核體系
面對以上所述書業存在的高庫存、高應收的問題,在如今形勢下,無論從體制層面、市場層面還是技術層面,在短期內都不可能有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筆者認為,建立出版發行單位資產運營質量指標考核體系,加強企業內部控制,提升資產運營質量,是各出版發行單位當前應踏踏實實去做的工作。
(一)資產運營質量指標考核體系
1.考核指標:再版率、動銷率、退貨率、存貨與應收賬款周轉率、提成差價和壞賬準備提足率。
2.考核形式:資產運營質量指標年終考核結果與出版發行單位法人代表和員工收入掛鉤。
(二)具體措施
1.對庫存的控制。(1)指導思想是“控制增量、消化存量”,提高庫存周轉率。(2)優化選題結構是前提,杜絕無效書,提高動銷率,降低退貨率。(3)做好充分的市場預測是關鍵。提高再版率,降低首印數,看市場反饋再印,嚴控增量。年度末庫存碼洋與年度銷售碼洋的比例控制在100%以內。(4)做好在途圖書的賬務核對工作。出版發行單位圖書銷售由于采取寄銷模式,圖書發出后不能立即確認銷售,等經銷商寄回銷售清單以后,才能確認收入。因此,在結算以前,這部分在途圖書仍然屬于出版發行單位的庫存,但此庫存不在單位的控制下,數量多少、狀態的好壞需要同經銷商進行核對加以確認。因此,出版發行單位要定期同經銷商進行在途圖書對賬,對賬分兩步走:首先是單位財務部門同發行業務部門對賬;兩部門對賬一致以后,由財務部門同經銷商對賬。對賬基本上一個月一對,對賬不一致的,應及時查明原因,對于確屬不再動銷的,督促經銷商及時退貨。對賬應取得經銷商蓋章確認的對賬回單。(5)改善庫存結構,盡全力消化長期庫存。對于出版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庫存采取多渠道多營銷策略進行促銷。圖書在第一波銷售后,存在第二銷售周期,各出版發行單位要充分利用好機會,在此銷售周期應有專人管理,制定專門的銷售政策和價格策略,努力增加銷售,消化庫存。確屬殘損、呆滯的庫存,堅決予以核銷。對于賬銷案存的圖書也要加強管理,及時處理。
2.對應收賬款的控制。(1)指導思想是“控制增量、消化存量”,提高應收賬款周轉率。(2)做好應收賬款的賬務核對工作。同在途存貨一樣,應收賬款的對賬也要分兩步走:首先是單位財務部門同發行業務部門對賬;兩部門對賬一致以后,由財務部門同債務人對賬。對賬分為定期對賬和不定期對賬,定期對賬基本上一個月一對,不定期對賬視不同的目的和要求進行。對賬不一致的,應及時查明原因校正。對賬應取得債務人蓋章確認的對賬回單。(3)加強對應收賬款的日常管理工作。一是要認真分析應收賬款的構成情況和形成原因,將清理和回收的目標任務落實到具體責任人;二是根據不同的債務人或應收款形成原因及時間的不同分別采取集中清收和個別清理的方式進行回收。具體如下:1)對于一年以內的新增應收賬款,建立回收責任制,與回收責任人的薪酬掛鉤。應收賬款增長率不能高于當年主營業務收入的增長率。2)對于賬齡在一年以上的應收賬款,由單位領導班子成員包片負責回收。對于歷史遺留形成的應收賬款,必要時可考慮實物回收或債務重組。確屬債務人走死逃亡并握有證據,予以核銷。
3.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和管理辦法,提高出版發行單位抵御風險的能力。出版發行單位要提高成本意識和風險意識,嚴格按照《新聞出版業會計核算辦法》的規定對庫存和應收賬款足額提取提成差價和壞賬準備,坐實資產價值。該提取減值準備的要及時、足額地提取,同時,對無效庫存和呆滯應收款應及時做報廢和核銷處理,減輕出版發行單位庫存和應收款上漲壓力。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