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營企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有生力量,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日益成為經濟學、管理學等相關學者的關注課題。許多學者認為企業家是介于組織和市場之間的中間人,是一個企業的靈魂,在企業中扮演著多種職能角色,因此必須具備多種能力。企業家所具備的能力在企業成長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以及如何發揮作用?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現有研究文獻進行綜述,以期對中國民營企業成長提供一些理論參考。
關鍵詞:企業家能力;民營企業;企業成長
中圖分類號:F121.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3-0028-05
收稿日期:2013-08-19
基金項目:云南省科技計劃項目——基礎研究面上項目(2010ZC099);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規劃基金項目的支持(11YJA630050)
作者簡介:杜南玨(1987-),女,云南彝良人,碩士研究生,從事企業管理和公司財務研究;李小軍(1973-),男,湖南衡陽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公司治理與企業并購研究。
引言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創造著令世界驚嘆的“中國速度”。據統計,截至2012年底,中國民營經濟在中國GDP的比重已經超過60%。隨著中國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中國民營企業規模迅速擴大、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組織形式不斷優化,顯示出強勁的生命力,為中國社會的穩定與和諧作出了貢獻。
但是,與西方成熟資本市場相比,中國民營經濟具有深深的“中國特色”的烙印。首先,它們普遍以家族企業形式出現,具有濃厚的家族管理色彩。2010年,全國工商聯進行的一次抽樣調查顯示,家族式企業占中國民營企業比重的85.4%。其次,中國民營企業存在產權結構不合理、管理制度不科學、缺乏發展戰略遠景等特點。同時中國民營企業還面臨著準入門檻高、稅費負擔重、外部融資困難等諸多問題。最后,企業家對于中國許多民營企業至關重要,他們是整個企業的靈魂。企業之所以能夠成功完全取決于企業家的能力。因此,探討企業家能力在民營企業的成長過程中到底扮演了何種角色對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是必要的。本文將通過對企業家能力和企業成長的現有文獻進行梳理,主要從企業家能力的內涵、企業家能力維度以及企業家能力如何影響企業成長這三方面進行綜述。
一、企業家能力
熊彼特曾指出,企業家是經濟發展的發動機,是社會發展的力量源泉。許多理論和實證研究發現,在企業成長發展的過程中,企業家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對企業成長發揮著重要作用。由于企業家是介于組織與市場之間的“中間人”( Marshall,1890;Penrose,1959),企業家在企業成長過程中扮演的不同的職能角色。國內外不同理論學派學者對于企業家能力內涵的理解也不同。
Penrose(1959)關于企業成長的理論是現代經濟學中對企業家能力研究的開端。她代表的是企業內部成長理論,強調企業內在動力促使企業成長同時又必然限制企業成長。她認為企業家的資質是多項能力的綜合。
國內許多學者也對企業家能力的內涵進行了探討,賀小剛(2006)認為由于企業家必須同時履行多種職能,因此必須具備一種綜合能力。這種能力是指通過對不確定環境的敏銳觀察,挖掘具有市場價值的機會、獲取資源、整合企業內部其他要素資源,并構建組織能力以利用環境中的機會。這一定義一方面強調企業家通過制定并執行企業戰略作用于外部市場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強調了企業家通過管理、協調作用于企業的組織結構和內部資源的能力。
二、企業家能力維度
由于對企業家能力的理解不同,導致國內外眾多學者對于企業家能力維度也眾說紛紜。國內外許多學者從微觀到宏觀各層次對企業家能力維度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1.企業家個人特質角度。這一層次的研究從企業家行為特征出發,旨在挖掘這些特質對企業成長的影響作用,但他們大多沒有區分成功與非成功企業家。McClelland(1987)認為,企業家具備預知性、成就的方向以及奉獻精神是保證企業有效運營所必需的能力。Martin和Staines (1994)認為成功的企業家須具備個人能力,包括親切友好、自信、領導力以及冒險意識等個人特質。Pendelaiu(1996)辨別了一些創業者必要的潛力。Burgoyne(1988)把能力定義為意愿和技能。與此相似,Bartlettand和Ghoshal(1997)把能力區分為態度/特征、技能/能力、知識/經驗。然而,由于對企業家行為特征的描述或多或少帶有主觀性,選擇的樣本也各有差異,導致結論各有相互重疊甚至相互矛盾。
2.從職能管理理論出發。這一層次的研究是從組織層面進行探討,試圖結合具體的企業特點歸納總結企業家能力。Adam和Chell(1993)提出了企業家管理能力的四個維度,即商業戰略、財務戰略、市場戰略和人力資源方面的管理能力。在不同的領域,個人屬性、知識和技能構成的個人能力不同。Thompson、Stuart 和Lindsay( 1996)辨別了包括銷售和市場、控制、組織、科技創新、人力資源、投入以及應變性在內的七種企業家必備的能力要素。但是,這些研究還是無法充分地解釋企業家能力對于企業成長的影響。
3.綜合測量。近年來,許多學者認為企業家能力對于企業成長的影響是一個多層次、復雜且動態的過程,因此對于企業家能力的測量應該站在更為宏觀的層次進行。Man(2002)通過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分析了機會能力、組織能力、關系能力、戰略能力等八種企業家能力。國內一些學者對企業家能力作了一些全新的探索。周金泉、劉兆峰、鄧增永(2004)重新界定了企業家概念,構建了全新的企業家理論體系,創造性地提出企業家能力素質三維結構,包括企業家基本素質、管理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賀小剛(2005)采用半結構式訪談的方法,在結合了中國企業的實際情況下總結了六個能力因素,即發現機會的能力、建立關系網絡、戰略能力、管理能力、創新能力及學習能力,并創造性的通過企業家能力和組織能力兩個角度構建了能力與企業成長的關系。
三、企業家能力對企業成長的影響
賀小剛(2005)在其著作中認為企業家能力通過兩種機制對企業成長發揮作用:一是通過自身能力直接作用于企業績效從而促進企業成長;二是通過自身能力構建組織能力,在此基礎上促進企業成長。
(一)企業家能力對企業成長的直接影響
企業家作為溝通組織內部和市場外部相關利益者的信息通道,是企業的邊緣人(Thompson,1967;mintzberg,1973)。其主要的職能是管理組織、應對市場變化和降低經營風險等。因此,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企業家的個人能力將對企業績效產生直接影響。
1.發現機會的能力。發現機會的能力需要企業家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果敢的決斷力,這種能力并非人人都有。因此,企業家的機會能力是一種稀缺資源(Alvarez和Barney,2002),而稀缺資源正是建立企業核心競爭力,為企業帶來利潤和效益的要素之一。
對于機會能力的描述可追溯到Knight(1921),他認為利潤來源于不確定性,而企業家是不確定性的承擔者。他們必須通過識別不確定性中的機會,并整合相關資源來把握與利用機會從而獲取利潤,促使企業發展。Kirzner(1979)指出企業家通過識別和利用機會可以恢復市場均衡。Ronsanchez(1995)認為企業家敏銳地發現和利用市場機會能為市場策劃和戰略定位提供有效及時的依據,從而提高企業績效。同時,他認為機會的質量是決定企業成長潛力的關鍵。Givon、Mahajan和Muller(1997)有相似的看法,他們強調企業家通過發現和利用機會指導戰略制定和市場策劃,從而推動企業成長。Krishnan、Bass和Kumar(2000)強調企業家只有認清市場機會的價值,并將其運用到生產經營中才能創造價值,否則會導致一種“企業家虧損”。
2.建立關系的能力。Mitton(1989)指出企業家的一項工作是利用建立的關系為處理以后的事務鋪路。Ronald Burt(1992)提出“結構洞”理論,他認為占據未聯結結點間的結構洞的行為者能以此獲取網絡中的稀缺資源,從而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
企業家建立關系的能力包括三類:與政府的關系、與其他企業的關系以及與員工的關系(賀小剛,2006)。首先,建立良好的政府關系能獲得其他企業無法獲得資源、資金以及政策優惠等(胡旭陽,2006;吳文鋒等,2008;羅黨論等,2008;鄧新明,2011)。這些利益有助于企業家更好地收集市場信息、作出正確決策或進入更具發展潛力的行業,同時有助于刺激企業家進行合理的投資等,這些影響有利于企業價值增值。其次,企業與相關聯的上下游企業建立良好的關系,不僅可以獲得更加有效的市場信息、發展機遇,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這種渠道學習和模仿其他企業的優勢,從而提高企業對不確定環境的適應能力和企業自我保護能力(邊燕杰、丘海雄,2000;賀小剛;2006),最終促進企業發展。最后,與員工建立良好的關系,有利于提高員工工作滿意度、員工忠誠度以及員工工作效能,同時有助于在組織中建立一種信任機制從而增強企業凝聚力和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最終起到促進企業成長的作用(賀小剛,2006)。
3.戰略能力。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中國企業面臨的動態環境錯綜復雜、變化莫測,企業家作為企業的領導者必須具有高瞻遠矚、運籌帷幄的能力,才能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因此,戰略能力是一種全局性、長遠性的思維能力(王又花等,2004;于克信,2004)。這要求企業家必須對自身所在企業有一幅藍圖或一個愿景(Durkan等,1993),以及一個清晰的目標(Snell 和 Lau,1994)。
賀小剛(2005)認為企業家戰略能力是一種配應能力,即企業家根據市場等動態、復雜的外界變化以及企業自身經營狀況的匹配情況作出的戰略決策和調整。企業家的戰略能力不僅能緩解不確定性市場的競爭壓力,還有利于規避經營風險(Hitt等,2001),同時還能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資源,使其產生最大的效應。它關系到企業的靈活性以及適應性,最終影響企業的成長。余來文和陳明(2006)在其研究中也指出企業家戰略能力是關系到企業持續發展的解決未來問題的能力。企業家具備這樣的能力有助于充分發揮企業的組織能力和組織資源的協同效應,最終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4.管理能力。賀小剛(2005)認為這一能力是指企業家對于企業各種零散資源進行整合和合理配置,以實現資源組合效應最大化的能力。這些零散資源本身并不能直接提升企業價值,只有通過企業家的管理確保其最優使用,才能增加企業價值、促進企業成長。因此,管理能力為企業直接創造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利潤的增加和市場占有率的提高(Chandler和Hanks,1994)。
Chandler(1977)認為企業家對于企業的有效管理比市場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更能提高資本競爭力,帶來更高的生產力和利潤,是企業持續成長的源泉。Teece(1997)提出動態能力理論,他指出企業家將專有資源與生產要素有機整合的管理能力能降低交易費用,使企業不斷獲得競爭優勢。在資源和知識的整合、轉化方面市場機制是低效的,企業家將其組織和整合起來使其成為有價值的、稀缺的、不可完全模仿與替代的核心資源是企業成功的基石(賀小剛,2005)。
5.創新能力。熊彼特在1921年首次提到了“創新理論”,在其隨后的研究中熊彼特指出企業家的基本職能是引進新的組合,即進行不斷的創新,從而促進企業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德魯克(1985)認為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本質體現,是保證企業靈活性和自我更新能力的動力,因為創新并不是否定之前的努力,而是循序漸進地改變,以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Teece(1997)指出,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和市場環境瞬息萬變的今天,企業家的創新能力可以克服能力中的慣性與剛性,是企業發展最為關鍵的能力。
中國諸多學者對于企業家的創新能力也作了不少研究。鄔愛其、賈生華和陳宏輝(2003)認為創新活動是企業活力的成長動力,企業家的創新能力在企業初期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賀小剛(2005)認為企業家的創新能力屬于一種配應能力,能使企業做到差異化,從而緩解市場競爭的巨大壓力,還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從而為增加企業經濟利益。張迎春、李萍(2006)在其研究中以遼寧省為例進行了實證研究,指出企業家強烈的創新能力不僅有利于自身企業發展,同時能削弱地方經濟發展障礙,促進產業集群效應的產生。
6.學習能力。Man(2001)認為學習能力是企業家應具備一項基本能力和支持性能力。當今社會,中國企業面臨著錯綜復雜的環境和前所未有的挑戰,許多企業家的學識和能力不足以應付這樣的挑戰,而良好的學習能力大大增強了企業家在這種環境中識別、把握企業發展機遇的能力(Hill,1992),從而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魏江、焦豪(2007)研究了中小企業成長,認為企業家通過不斷學習提升自我的過程中將經驗與知識傳遞給員工,使其效能由個人層面上升到組織層面。通過變異、內部選擇、復制和制度化四個階段不斷循環,促成特定慣例和做事原則最終制度化和慣例化,使企業具備改進舊知識和創造新知識并不斷持續發展的動態能力,最終提升企業績效。除此之外,國內外許多學者認為學習能力的好壞對于企業家創業時期尤為重要,因為它能促進企業家不斷更新知識,從而降低創業期間的潛在風險和不確定因素(Ward,2004),并促進企業家更有效地在未來利用資源(Murray,1996)。
(二)組織能力對企業成長的影響
賀小剛(2005)在其研究中創造性的將傳統的能力理論模型“組織能力—企業成長”擴展為“企業家能力—組織能力—企業成長”。他認為企業家在企業成長過程中不僅能通過自身能力提高企業績效,直接促進企業的成長;而且能夠通過培育組織能力,間接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并指出企業家在組織能力的培育過程中充當了戰略審計者的角色,組織能力形成、積累和發展的過程中企業家的各種能力因子都將對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企業家能力是組織能力之源。
Prahalad和Hamel(1990)提出的核心能力理論指出核心能力是組織內集體知識與集體學習,特別是協調不同生產技術和多種技術流的能力,具有價值性、獨特性、難以模仿和不完全替代性,是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源泉。然而隨著科技發展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許多形成核心能力的企業表現出核心剛性(Barton,1992),它阻礙了企業競爭優勢的發揮?;诤诵膭傂缘漠a生,Teece等(1997)提出了動態能力理論,其關注的是企業組織能力與持續競爭優勢的關系,認為良好的組織能力既能提高企業對外部環境變化的反應,又能幫助企業與現有資產和組織路徑相契合,是實現企業持續、動態競爭優勢的源泉。與此相似,進化學派的兩位代表人物Nelson和 Winter (1982)認為企業是由組織慣例構成的層級結構,并對其進行了深入的探索。Nelson(1991)指出組織中可行的慣例促使這一組織有能力和信心完成一系列工作,而Winter(2000)明確指出高水平的組織慣例即是組織能力,是企業產生差異化的根源,對于企業存活能力和成長影響至深。中國學者楊國安(2012)在其研究中指出組織能力是企業穩定、持續發展的DNA。他認為組織能力由員工心態、員工能力以及員工的管理三方面構成,建立良好的組織能力才能有效整合企業財務、策略和技術等多種資源,提高顧客的滿意度和認同感,進而獲得競爭優勢,最終促進企業發展。
四、研究趨勢
最近幾年,許多學者在研究企業家能力對企業成長的影響時認為企業家能力應該隨著企業的發展不斷變化才能適應企業各個階段的發展,對于企業家能力的研究應該是動態變化的。
賈生華(2004)把企業家能力看作不完全的能力束,他認為一個企業家不可能擁有完整的能力束,但是只要他能恰當的組合自己的能力,形成與企業發展階段相適應的能力束,那么他就是一位優秀的企業家。他指出企業家能力束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創業能力束,是促使企業生存和快速成長的能力組合;二是守業能力束,是使企業長久持續發的能力組合;三是展業能力束,是應對企業經濟周期性衰退時,開拓新領域并促使企業二次發展的能力組合。
其后許多學者對企業家能力在企業成長過程中的動態變化進行了研究,認為企業各階段特征與面臨的問題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對企業家能力的要求是動態變化的(張慧杰,2006;張煥勇等,2008)。譬如,張煥勇等(2008)認為企業家發現機會的能力應隨企業的發展逐漸遞減,而資源整合的能力則是遞增。
研究者針對企業創建期、成長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的特征進行了研究,以此為根據確定了企業家能力對各個階段的適配性 (魏秀麗,2005;張慧杰,2006;章厚麗等,2007;張煥勇等,2008;許慶高等,2009)。
基本上大多數研究者認為在創建期企業面臨的是開拓市場的任務,因此企業家的創新能力、發現機會的能力和建立關系的能力較為重要;在成長期企業面臨市場和組織的擴張,企業的快速發展要求企業家具備更強的管理能力和戰略能力;在成熟期企業已經具備了相對完善的管理機制,同時面對更加劇烈的市場競爭,企業家只有提高自身以及組織的學習能力和戰略能力,不斷更新自己的產品,才能長久持續發展;而在衰退期企業家面對著市場的萎縮、管理的松弛,必須具備更強的戰略能力、資源整合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才能使企業在困境中重生。
參考文獻:
[1] F.H.Knight.Uncertainty and Profit[M].Boston:Houghton-Mifflin,1921.
[2] Man T.W.Y.,Lau T.,Chan K.F.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A conceptualization with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2,17(2):123-142.
[3] MAN T W Y,LAU T.The context of entrepreneurship in Hong Kong:An investigation through the patterns of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in contrasting industrial environment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2005,12(4):464—481.
[4] I.M.Kirzner.Perception,Opportunity and Profit: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M].Chieago:UniversityofChieagopress,
1979:12.
[5] MeClellad.D.C .Characteristics of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 [J].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1987,21(1):18-21.
[6] Chandler GN and Hanks .Founder competence,the environment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4,18(3):77-59.
[7] Holmes.Thomas.J and James A.Sehmitz.A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Study of Business Transfers[J].Journal
of Political Eeonomy,1998(2):265-294.
[8] 賀小剛.企業家能力、組織能力與企業績效[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9] 康替龍.商業性質概論中文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10] 薩伊.政治經濟學概論中文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11] 馬歇爾.經濟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12] 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13] 彭羅斯.企業成長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4] 金指基.熊彼特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15] 湯洪波.企業家理論的演進[J].經濟評論,2006,(3):36-40.
[16] 張煥勇.企業家能力與企業成長關系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17] 李新春,等.企業家精神、企業家能力與企業成長[J].經濟研究,2002,(1):89-92.
[18] 賀小剛,李新春.企業家能力與企業成長:基于中國經驗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5,(10):101-111.
[19] 于東平,段萬春.企業家能力概念及維度研究述評[J].技術經濟,2012,(6):54-59.
[20] 李志,郎福臣,張光富.對“中國企業家能力”研究文獻的內容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116-118.
[21] 王慶喜.民營企業家能力內在結構探析[J].科學學研究,2007,(1):79-84.
[22] 鄔愛其,賈生華,陳宏輝.企業成長過程中的企業家能力轉換與家族企業組織演替[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3,(6):20-24.
[23] 胡旭陽.民營企業家的政治身份與民營企業的融資便利——以浙江省民營百強企業為例[J].管理世界,2006,(5):107-141.
[24] 吳文鋒,吳沖鋒,劉曉薇.中國民營上市公司高管的政府背景與公司價值[J].經濟研究,2008,(7):130-141.
[25] 羅黨論,甄麗明.民營控制、政治關系與企業融資約束[J].金融研究,2008,(12):164-178.
[26] 邊燕杰,丘海雄.企業的社會資本及其功效[J].中國社會科學,2000,(2):87-99.
[27] 于克信.企業戰略領導能力構建探源——戰略思維產生的組織學習機制[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4,(2):25-30.
[28] 余來文,陳明.企業家的戰略能力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06,(4):123-125.
[29] 張迎春,李萍.企業家創新能力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以遼寧省為例[J].財經問題研究,2006,(9):92-96.
[30] 魏江,焦豪.基于企業家學習的中小企業動態能力作用機理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7,(10):27-31.
[31] 楊國安.組織能力的突破:從楊三角看領先企業成功之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32] 賈生華.企業家能力與企業成長模式的匹配[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21-23.
[33] 張慧杰.基于企業生命周期的企業家能力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76-79.
[34] 張煥勇,等.企業家能力與企業生命周期的適配性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08,(12):99-103.
[35] 魏秀麗.民營企業家成長的自身障礙:能力、生命周期和治理[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5,(12):50-52.
[36] 章麗厚,寧宣熙.民營企業家特質與企業發展階段的適應性分析[J].現代經濟探討,2007,(9):85-88.
[37] 張瑾.基于企業家能力的企業成長研究綜述[J].產業經濟評論,2007,(6):200-214.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