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北京市海淀區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的調查可知產權制度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明晰了集體資產產權,增強了集體經濟組織凝聚力;解決了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促進了農村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但海淀區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存在的問題仍然不少:合作制的局限性;股權的流轉存在局限性;運行機制有待規范等。故對進一步完善改革的措施提出一些具體的政策建議,如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要研究體制改革的深層次問題等。
關鍵詞: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3-0046-02
收稿日期:2013-08-19
作者簡介:李澤春(1964-),男,遼寧葫蘆島人,副教授,從事金融研究。
隨著北京市城市化進程加速推進,傳統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共同共有”的產權制度安排弊端突顯,主要表現為:產權不清、權責不明、政企不分、管理不善。農民利益因此受到侵害,特別是由于農村經濟管理權高度集中,少數村干部隨意支配集體資產,侵害農民利益所引發的一系列新矛盾和問題,已經成為農民群眾上訪、黨群干群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些都給農村社會穩定帶來一些不利影響,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農民的積極性。為了從根本上剔除傳統集體經濟產權制度的弊病、化解因其弊端所引起的矛盾和問題,破除制約發展、影響穩定的體制障礙,破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深化農村改革,海淀區多年來一直在積極探索和實踐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
海淀區自2002年開始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以來,至今已近十年。海淀區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進展如何?集體資產的產權歸屬明晰程度如何?很多歷史遺留問題如何解決?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對海淀區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進展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的主要途徑是:與海淀區農經站工作人員座談;拜訪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專家;走訪若干村的部分村民;查閱各種媒體資料。
一、海淀區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基本做法
截至2012年6月底,全區累計完成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的單位數已達到了56個,其中鄉鎮級兩個、村級54個,累計完成率達到57%,涉及集體資產近600億元,涉及人口約30萬人。
海淀區在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過程中不斷摸索、改進,逐步總結出了一套符合我區實際的程序和做法。大致分為七個階段:(1)成立改革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明確改革主體;(2)制定改革方案;(3)進行清產核資,這一階段也可以同時進行老股金和勞齡的登記及確認;(4)退償老股金(一般以16倍的比例,采用一次性現金全額兌付的方式進行退償);(5)量化集體資產份額及個人資產份額(集體資產份額主要用于已經退休人員的費用、集體經濟組織補繳和欠繳的費用、一些必要的社會性支出和不可預見問題的處理,其比例一般不超過退償老股金之后凈資產的30%。扣除退償老股金和集體資產量化份額之后的凈資產全部量化給個人,按照個人的身份和實際參加集體勞動的年限分為基本份額、資源份額和勞齡份額三種份額進行量化);(6)個人量化資產份額的自愿流轉;(7)成立新型集體經濟組織。
二、海淀區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1.明晰了集體資產產權,增強了集體經濟組織凝聚力。通過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實現了集體資產由“共同共有”到“按份共有”的歷史性轉變,明晰了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集體資產的產權。如玉淵潭鄉、東升的清河和太平莊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之后在保證每一個具體的所有者能夠有效行使對集體資產的所有權和收益權的同時,生產力沒有受到破壞,仍保持了集體資產的完整性,調動了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積極性,增強了集體經濟組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解決了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一是清退了自合作化初期以來形成的原始入社股金,采用現金一次性兌付的方式,使原始入社股金的價值得到了充分體現和合理回報;二是通過在資產處置方案中設置勞齡股,承認自高級社成立以來所有參加過勞動人員的勞動貢獻,很好地兼顧了轉出人員和亡故人員的利益,公平合理地解決了社內各種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矛盾;三是財務上多年來形成的呆賬壞賬和長期游離在賬外的集體資產以及合作社與所屬企業之間內部往來、內部投資混亂的現象,在這次資產處置中都得到了有效處理。
3.促進了農村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進行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前,我區因土地征占、資產處置、財務和收益分配等問題引發的上訪現象不斷,一度還出現過大批上訪群眾圍堵馬路的情況。通過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上訪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黨群矛盾、干群矛盾、轉居人員和未轉居人員之間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化解,有力地促進了我區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三、海淀區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存在的問題
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作為一個新生事物,由于是從原有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轉變而來,再加上法律上也沒有明確的地位,其運行過程中也會出現了一些新矛盾、新問題。目前股份合作社在體制機制方面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合作制的局限性。股份合作社不是純經濟組織,它仍具有合作的職能,有負責合作社社員社會保障的職能。合作制實行一人一票,不管資產所有權多少都具有同樣的決策權,造成所有權的權責利不匹配。
2.股權的流轉存在局限性。目前股份經濟合作社股權局限于內部流轉,不利于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了資本的運作效率。另外,股權不是完全的所有權(沒有質押權),加上沒有專門的中介、評估、轉讓等交易平臺,制約了股份經濟合作社由“一人一票”向“一股一票”決策方式的轉變。
3.運行機制有待規范。目前股份經濟合作社正處于起步階段,雖然有一整套的管理制度,但在規范操作方面尚顯不夠。一是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的作用發揮不明顯,“三會”的職責、功能比較弱;監事會作為主要監督機構,尚未形成高效的監督機制。股份合作社在日常經營管理中仍然延續了原經濟合作社農工商公司的管理模式。再加上其經營管理人員基本上延續原農村管理班子,部分人員觀念與能力與經濟組織日益擴大的產業規模不相適應。這些情況都不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導致了股份經濟合作社缺乏應變市場的能力。另外,仍存在政企不分的問題。政企不分是把雙刃劍,從現代企業制度來說,黨委政府過度干預微觀經濟,會造成制度缺失,但在股份合作制這種不健全的體制中,仍需要黨委政府的把關,保持股東間的公平與社區合作社的穩定。
4.風險意識不強。無論是以鄉為單位,還是以村為單位進行集體資產的經營,也無論是采取何種經營方式,如股份制、專業化公司、社區股份合作制、租賃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都面臨一定的經營風險,并非都能實現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這一方面需要建立起規范的企業治理結構,強化內部控制機制,規避經營風險。現有的股東中有很多存在著只要權利不要義務、只要分紅不要風險的習慣意識。一旦發生重大的經營性問題,可能引發農村不穩定因素。股份分紅影響股份合作社的收益最大化,導致資本積累水平過低而影響后續發展。
四、進一步完善改革的措施
目前,海淀區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的改革已完成過半。通過改革,資產變股權,農民當股東,集體經濟組織經營和管理體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的變化,集體經濟快速發展的堅實制度基礎和機遇得到奠定。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只有進一步做好對各層面引導和宣傳工作、轉變其思想觀念、完善經營管理制度,強化內部管理,深化農村體制改革,抓好經濟社會發展,才能使廣大農民群眾真正享受到改革的豐碩成果,才能在農村城市化過程中真正維護好、實現好和發展好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實現農村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這種機遇也才能轉變為現實。
1.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要轉變“非公即私”或“非私即公”的過時觀念。“共同共有”是典型的公有制,“按份共有”雖非私有制但已不再是公有制,而是所有制的第三種形態即股份制(如下圖所示)。這樣,與私有制對立的并非公有制而是“共有制”。“共有制”包括“共同共有”和“按份共有”。可見,“按份共有”仍是公有制的過時觀念是農民不能獲得完整產權的最大思想障礙。
所有制形態共有制公有制——共同共有股份制——按份共有私有制
2.要處理好運行效率和權力制衡確保集體經濟組織的良性運行和股東利益最大化。只有處理好運行效率和權力制衡,才能確保集體經濟組織的良性運行和股東利益最大化。在原體制中,干部權力缺少有效制衡,村民對村干部缺乏信任,干群關系緊張。任何制度健康運轉的關鍵是權力的有效制衡,腐敗的根源是權力沒有受到有效監督。建立有效的權力制衡機制,在群眾認可的基礎上,再兼顧效率是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前提。村民變成股東,使村民的合法權益通過村民會議或股東會議兩個渠道得以有效確保和不受侵害。因此,股東代表大會制度的認真落實、日常財務民主監督工作的加強,離不開各級政府指導和監督。
3.隨著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入,必須把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擺上重要位置。農民關心的問題是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的。股份合作社成立之前,村民反映最強烈的是少數村干部隨意侵占集體利益;合作社組建過程之中,他們最關心的是如何公平、公正、公開地獲得屬于自己的那部分利益;合作社成立后,他們最關心的就是合作社的發展和自己每年能分多少紅利。因此,合作社成立后,改革的中心工作要逐漸轉到如何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讓股東(村民)獲得最大收益的問題上來,而建立對經營者的激勵約束機制成為資產保值增值的關鍵。
4.要研究體制改革的深層次問題。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和核心,是解決農村管理中諸多問題的有效手段,但并不是一股就靈。產權制度改革不是改革的全部內容,也不是改革的終點。改革后還存在內部管理、資產經營、勞動用工、收益分配、集體福利、社會保障、干部報酬及激勵機制等如何強化、如何創新,都需要進一步健全完善。為此,要結合改革實踐,逐步研究涉及農村體制改革的深層次問題,抓好新型集體經濟的發展。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