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旅游管理專業被認為是最具發展潛力的專業,為了滿足旅游市場的需求,對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分析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現狀和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提出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方式。結合當前教學實際需要,進一步探討關于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方式的優化,為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應用人才培養提供科學參考依據。
關鍵詞:旅游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式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3-0086-02
收稿日期:2013-09-23
基金項目:濱州學院實驗技術研究項目(BZXYSYXM201219)
作者簡介:方榮輝(1978-),女,黑龍江哈爾濱人,講師,碩士,從事旅游開發與規劃研究。
一、培養應用型旅游管理創新人才的必要性
1.培養應用型旅游創新人才是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 素質教育是指以全面傳授更有價值的知識為基礎,以促使知識深刻內化為關鍵,以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的個性潛能發展為核心,以促進所有學生共有和特有的精神品質和諧形成與不斷提高為目標。而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正是著眼于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教會學生科學獲取、研究和運用知識的方法及手段,真正貫徹教學相長,鼓勵探索精神,拓展思維空間,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促進他們更主動地獲取更有價值的知識。旅游管理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必須具備高素質。
2.培養應用型旅游創新人才是學習型社會發展的需要。個人為了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為了自身的全面發展而主動參加學習與創新,并使學習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因此,學習型社會是學習意識普遍化、學習行為社會化、學習目的創新化、個人學習終生化的社會。未來的受教育者必須圍繞四種基本的學習加以安排:一是學會學習,即掌握認識世界的手段;二是學會做事,即學會在一定的環境中工作的能力;三是學會共處,即能夠與他人一道合作;四是學會生存,即充分地發展自己的人格。
3.培養應用型旅游創新人才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需要。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對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層次創新應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與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普遍加強,迫切需要培養大量具有現代經濟學理論知識、能面向國際市場、適應國際競爭、富于開拓精神的高素質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
二、應用型旅游管理創新人才培養的方式
1.重人文與社會科學。旅游業屬于第三產業,賣的產品主要是服務,服務產品具有無形性、生產與消費的不可分離性、不可貯存性和質量測評性等特點。旅游從業人員直接與消費者產生關系要求旅游從業人員除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能力以外,深厚的人文素養和社會科學知識尤為重要,甚至關系到旅游企業的成敗。
2.重應用與實踐。旅游專業從業人員服務對象是人,在服務中體現出自身的價值。服務講究協作能力、公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旅游管理專業應充分挖掘資源,創造條件,保證學生在校期間利用課余時間參與旅游企業活動,保證學生能夠有大段的時間在旅游企業頂崗實習,以充分適應旅游企業工作環境,提高職業能力。
3.重創新與能力。旅游人才一般應在“厚基礎、寬口徑”基本原則基礎上進行培養,能力結構除了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外,還應突出創新能力,具備創新性思維,能對旅游現象進行觀察、分析、綜合、評價,發現新的現象和規律,提出新的理論和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三、應用型旅游管理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優化的四大方向
1.以市場需求導向為出發點,優化旅游人才培養目標體系。《國務院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意見》中將旅游業定位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及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針對其產業格局的變化和發展,旅游人才市場需求也呈現出新的訴求:高服務素質、強適應能力、有全局觀、有敏銳性。過去的旅游人才培養往往僅強調實際操作的訓練,以專業人才的培養為目標,通過對目前旅游人才市場需求的了解,以行業發展趨勢和旅游企業需求為導向優化人才培養目標,將旅游人才培養的目標轉變為培養以知識儲備為主體、以素質提高為指向、以能力突破為先導的面向“十二五”應用型旅游管理專業人才。
2.以多層次全程化為閃光點,優化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優化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在確立了培養高素養、強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后,對課程設置模塊進行轉化式、多層次、多階段、全程化改良,有利于實現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突破發展。首先是基礎知識的轉化式優化。在基礎課程設置上,不能一味地偏重于理科或文科知識的學習,應適當加入工科的基礎課程,解決旅游管理專業系統化思維欠缺的問題,使學生通過文科知識理科化、理科知識工科化,將所學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整合,從而提升知識集成能力。其次是素質模塊的多層次優化。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應當具備的素質可以包括:強健體質、高尚品質以及職業素養三個層面。充分借鑒國外旅游管理相關專業產學研結合的培養經驗,將實踐環節分布于每個學期、甚至每一門基礎專業課,使學生學習完一門理論課程后,能夠立刻在實踐中得到鍛煉,不僅僅實現了“學以致用”,對已學知識也起到鞏固的作用。
3.以師生角色轉換為著力點,優化培養教學方法體系。優化培養教學方法手段的教學方式往往以課堂為中心、以老師講授為主,老師在講臺上言傳身教扮演“演員”的角色,學生在講臺下扮演“觀眾”的角色,學生參與性不夠、主動性不夠、互動性不夠,因而很難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實際上,以突出應用、講究實戰為特色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在優化培養方法中,應該以轉換師生角色為著力點,使師生間“演員與觀眾”的關系向“導演與演員”轉化。
4.以教學質量提高為立足點,優化人才培養評估體系。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效果評估,得力于人才培養評估體系構建的完善性,從而促進旅游管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使得學生克服市場存在的結構性差異,順利適應動態的旅游人才市場需求,可以通過更新評估理念、完善評估要素及創新評估方法實現人才培養評估體系的優化。
四、應用型旅游管理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優化探析
(一)構建四階段課程體系
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應以素質、能力、技能的培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逐步構建“素質、能力、技能、學術”四階段式課程體系。第一學年開設的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基本能力;第二學年開設的課程目的在于打造學生的專業素質及專業能力;第三學年開設的課程重在強化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技能,第四學年通過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及畢業答辯等培養學生的學術水平。通過四年的培養,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從業綜合能力和實踐操作技能得以提升。
(二)優化實踐教學,著重培養應用性人才
1.注重課程設置的實用性,強調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旅游管理專業的特點是實踐性強,因此教學環節中應加強實踐教學。課程在設置上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學習及自我學習能力。主要由課堂參與、獨立作業、小組作業、外出考察、畢業論文組成。開設帶有研究性質的實驗課,將課程設計、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納入某項課程的研究之中,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對旅游活動深層次的現象進行分析、判斷、歸納、綜合的研究能力。
2.重視英語口語交流和和計算機能力培養。開設各類英語口語課,如基礎英語口語、專業英語口語等課程,以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另外,鼓勵學生經常到學校“英語角”鍛煉和提高口語。在《旅游電子商務》、《旅游管理信息系統》、《旅游軟件設計》等課程中注重實踐環節,以適應旅游業發展的需要。
3.多引入探討式教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要求教學方法從單一的課堂講授向多樣化的互動式、參與式教學發展。使用案例討論教學法可以激發學生的互動意識和參與精神;運用電子教學、多媒體教學和實地教學,可使學生身臨其境,增強實務感;引入角色模擬教學法,可引導學生在特定環境下進行角色體驗,增強對知識的領悟和運用;采用專題研討教學法,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和學術探索精神[6]。
4.重視校內外實踐基地。校內外實踐基地是提高學生能力的主要途徑。能力培養不只是操作技能或者動手能力的培養,還包括知識的應用、技能的掌握、經驗的積累、職業意識、習慣態度的養成與職業創新等。
(三)建立導師制
針對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有很多實際問題愿意和老師溝通的現實,應抓緊建立導師制,對學生的思想、學習、對未來職業生涯的規劃等問題進行引導,與學生共同探討解決的對策,進行學生與導師的情感體驗互動和思維模式互動,真正為學生“解惑”。
(四)重視旅游管理專業師資隊伍的建設,強化“雙師型”隊伍建設
目前很多院校現有旅游管理專業教師大多是從相關學科通過一定的短期培訓或自學方式轉入本專業的,所學知識不系統,再加上沒有從事過實際旅游工作,很難勝任他們所承擔的課程教學任務,更談不上承擔大型的科研任務,必將影響到畢業論文質量和人才培養的目標。因此,要求旅游院校推行“雙師制”,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其次,旅游院校也可以從旅游企業中選聘兼職教師,增加專業課“現場教學”的學時比例,從而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緊密銜接;鼓勵專業教師進行雙語教學,提高學生的語言聽說能力和應用能力,突出外向性特色。
參考文獻:
[1] 舒惠芳,石強.英國旅游管理職業教育的特點及其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07,(5):29-30.
[2] 翁鳴鳴.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179-181.
[3] 李偉麗.高等教育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研究——以南陽師范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為例[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
(9):84-86.
[4] 焦愛麗.中國旅游高等教育模式化研究——基于旅游產業與旅游高等教育的互動關系[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8.
[5] 馬勇,巍衛,鄧念梅.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實施效果評估[J].旅游學刊·人力與資源管理特刊,2005,(S1):62-67.
[6] 于萍.中國高校會展旅游教育的現存問題及優化對策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8.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