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治學學科建設應在遵循規范性、理論指導、結合國情、實踐性的原則基礎上,重點從六個方面進行建設,在政治學學科建設的過程中,重視政治學學科建設對于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完善政治學學科建設,促進政治學人才培養。
關鍵詞:政治學學科;學科建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3-0088-02
收稿日期:2013-08-19
基金項目:許昌學院教研項目“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學科建設研究”(02011006)
作者簡介:魏惠萍(1976-),女,河南許昌人,教師,從事政治學理論研究。
在社會科學中,政治學是最重要的基礎學科之一。處于轉型期的當代中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利益主體呈現多元化傾向;而社會體制的深度變革,也引發了部分潛在的社會問題。這些都值得學界對其進行理論探討,也為政治學的教學和研究提供了理論和現實的課題。而普通高校的政治學學科建設,多是隨著國家公務員制度的建立和高校擴招的現實需要才開始的,呈現出明顯的滯后性。因此,如何科學地加強政治學學科建設,培養適應中國社會發展需要的政治學人才,已成為政治學專業共同關注和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政治學學科建設的原則
政治學學科建設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理論指導原則。在政治學學科建設的理論指導上,必須堅持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指導下,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根據社會政治實踐發展的要求,對于社會政治現象展開深入的探討和研究。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中關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理論、共產黨領導的理論、政治發展的理論,都是我們構建政治學理論體系、進行政治學學科建設的理論依據所在。
2.科學性原則。政治學是按照學術活動固有的規律來開展研究活動,從而揭示國家政治活動及其發展的客觀規律。強調政治學學科建設的科學性,就是要強調政治學學科建設必須遵守學術活動的固有規律,就是要堅決拋棄那種把政治學簡單化、庸俗化的做法。實事求是,堅持科學研究工作的科學性要求,形成嚴謹的學風和科學的學科體系。
3.結合國情原則。政治學在中國的恢復、重建與發展的過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畢竟只有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還沒有達到成熟的發展階段。因此,中國政治學學科體系要研究國外的政治學,借鑒和吸收國外政治學的優秀研究成果,特別是要將中國政治學與世界上發達國家的政治學相聯系進行研究。但是,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必須作出與中國的實際相符合的分析,要從中國政治現實出發,以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分析和提煉中國的政治學理論和知識,并進行對策研究。那種不分時間、地點、條件,把外國的政治學理論,教條式地拿來應用,把具有中國國情的政治學理論體系概念化、公式化的做法,是不可能搞好政治學學科建設,更不可能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學。
4.實踐性原則。任何一門理論如果不與現實緊密地相聯系,它就會失去生命力。而政治學本身與現實政治的關系就最為密切,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因此,社會實踐性原則也是構建中國政治學學科體系的一條重要的原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從中國政治體制改革與發展所面臨的實際情況看,是有許多問題需要政治學進行科學研究、并納入學科體系的。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地減少政治學理論研究者與實踐者之間的分離,促進他們之間應有的溝通與合作,推動政治學學科建設的發展與人才的培養。
二、政治學學科建設的內容
就普通高校政治學學科建設來說,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建設:
1.從政治學理論研究的新特點進行建設。政治學理論研究的新特點主要有:政治學理論的研究范式將有所轉換,逐步形成具有原創性、獨特性和本土性特征的政治理論;政治學的研究方法逐步豐富。在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研究方法指導下,分析、批判、借鑒吸收西方政治分析的角度,并逐步形成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分析方法體系;對中國政治的研究得到更大的重視,政治學的基礎性研究將會繼續取得進展;在此基礎上,政治哲學的研究成為政治學理論研究的重要領域。政治哲學中對民主、法治、自由、人權、公平、正義、效率的專題研究將成為政治哲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2.從政治學學科體系的新變化進行建設。當代政治學學科體系產生了許多新的變化,研究領域不斷擴展,政治規則、政治責任、權利政治、選舉政治、政府基礎、社會利益群體、政治社團、非政府公共組織、社區政治、全球化、公共政策、公共組織變遷等會成為新的分支研究領域。政治學的學科領域與其他學科發生交叉融合,產生了一些交叉學科,如政治社會學、政治心理學、政治倫理學、地緣政治學等;而經濟政治學、數量政治學、治理政治學、制度政治學等交叉學科也逐漸形成。
3.從全球化對中國政治的影響進行建設。全球化對中國的政治發展產生了較為深刻的影響,影響涉及政治穩定、政治合法性、人權和公民政治權利、社會利益關系和利益格局的變化調整,及其所產生的政治效應,社會利益群體的政治協調,社會體制結構性調整和政治管理,權力結構的調整問題等,這些問題都從不同的角度表明了中國政治發展的復雜性,這就要求我們在政治學學科建設中,必須重視中國社會現實的深刻變化和發展,必須實現理論研究和現實研究的相互促進,在理論研究中尋求新的空間,在現實研究中尋求新的發展資源和理論支持。
4.建構完整的政治學課程體系。當前,政治學學科存在專業定位不明確、教材內容陳舊、課程設置不科學等諸多問題,而政治學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在學科建設中沒有得到體現。因此,政治學教育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科學的課程體系與評估體系,科學設置專業課和專業必修課,在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要不斷更新、變革。除了重視基礎教育,突出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的培養,還要在課程設置上注重專業素質教育和其他綜合素質教育的有機結合,特別是要加強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熟悉從事國家、政府實際管理活動的理論、方法與操作規程。
5.提高政治學學科隊伍的水平。現代社會的政治發展,需要大量的現代政治管理人才,作為政治人才資源的支撐,這對普通高校的政治學學科建設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普通高校的政治學學科建設既要注重學術型,也要注重教育型。學術研究和教學要突出對現實問題的回答。不僅在教學中把對熱點問題研究的成果引進課堂,還要重視地方性、區域性研究成果的課堂化。在教育方面,突出現代政治管理人才的培養,尤其是應用人才的培養,關鍵要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學科研隊伍。這要求我們首先圍繞做強學科,提高隊伍水平,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研究深度。大膽地開展學術交流與爭鳴,制訂教師培訓計劃,提升教師層次。
三、政治學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
政治學學科建設對于政治學人才培養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政治學人才的培養目標,應著眼于培養具有一定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政治學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能在黨政機關、高中等學校、新聞出版機構、企事業單位等從事政務活動、政務管理、政策調研和教學科研等工作的政治學高級專業人才。為此,政治學學科建設應圍繞這一目標,為學生提供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進行政務活動、政務管理和政策制定所需要的現代化知識和技能,以及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素質。
1.政治學人才培養質量是衡量政治學學科建設水平的重要標準。政治學學科建設的有效性能夠通過政治學人才培養的水平得以體現。政治學學科建設通過依靠自身的師資力量,加大科研力度,努力爭取在本學科內占據較為前沿的研究地位,進而將這種學科知識的領先性轉化為課堂的具體教育資源,把先進的學科理念傳授給學生,并引導學生參與到這一學科中。因此,高水平政治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是政治學學科建設水平的最終體現,而所培養政治學人才的知識儲備及業務水平的高低,更是能夠直接反映政治學學科建設的有效性。
2.政治學學科建設是政治學人才質量的重要保證。盡管高校能夠培養出高水平的具備綜合性知識儲備的人才,但這些人才能否快速適應社會則成為檢驗高校教育成果的試金石,而這種對社會的適應性,卻能夠從政治學學科建設當中得到保證。此外,政治學學科建設能夠確保高校所培養的政治學人才在知識儲備及綜合素質方面滿足社會的需求。知識的儲備狀況及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離不開高水平的學科建設工作。有效的政治學學科建設體系,不僅可以確保高校在該學科的理論發展當中具備前沿性的能力,而且也能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培育出適應環境的政治學人才,最終確保人才價值的順利體現,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3.完善政治學學科建設,促進政治學人才培養。高校要采取多種措施來完善政治學學科建設,促進人才培養。總的來說這些措施有:首先,構建較為完善的政治學學科管理體制。高校應對政治學學科師資隊伍的建設進行有效的規劃,不僅要在師資隊伍當中按學歷、職稱、年齡等形成一定的層次,而且應推選出學科帶頭人,建立以學科為依托,以學科帶頭人為核心的學術梯隊;同時,建立適應人才培養的教學科研組織模式。其次,創新高校政治學人才培養機制。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很難適應新的教育環境,因此要對人才培養機制進行適時的創新,要對師資隊伍進行相應的改革,以推進政治學學科建設及人才的培養。最后,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才培養。在培養政治學人才時,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又要加強操作技能與方法的培養,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培養與教育。開發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拓寬學生的社會視野,為以后順利步入社會提供相關的經驗。因此,高校的政治學學科建設應將課堂教育與社會實踐課相聯系,從而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 查索霞.高校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
[2] 張英魁,朱曉梅.當代中國政治學學科建設面臨的主要任務[J].中州學刊,2008,(1).
[3] 崔華前.論中國政治學學科發展的馬克思主義路徑—基于對31所高校政治學學科建設現狀的調研[J].政治學研究,2010,(5).
[4] 朱麗,袁榮鑫.淺論學科建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功效[J].中國電力教育,2013,(13).[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