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目標的確立為加快推進國貿專業本科生的國際化培養提供了契機。通過借鑒國內、外一流大學本科生國際化培養的先進模式,結合上海市各高校國貿專業培養特點及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人才需求,從上海各高校國際化培養方式的特點、國際貿易中心建設與國貿專業的資源整合、海外培養和流動模式、課程體系的國際化方向調整等方面提出國貿專業國際化培養方案的思路。
關鍵詞: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國貿專業;國際化培養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3-0090-03
收稿日期:2013-06-19
基金項目:蒙英華主持的2011年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項目“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與國貿專業本科生國際化培養方案設計”資助的成果(B11065)
作者簡介:蒙英華(1977-),男,廣西蒼梧人,副教授,博士,從事國際貿易研究。
導言
上海市政府已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目標的確立無疑對國際貿易人才的需求則更為迫切。盡管上海地區每年有不少國際貿易專業的本科畢業生,但大多數畢業生僅掌握理論方面的知識,缺乏足夠的工作經驗。據《2010 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國際經濟與貿易是失業人數最多的專業之一(2007屆至2009屆)。據麥可思研究院的一份報道表明,截至2010年末,全國開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高校已達到了610所,相比2006年,在不到五年的時間里,新增419所高校,新開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高校增長比率高達高達219%,而在現行培養機制下,中國培養出來的國貿人才往往缺乏國際視野,不能熟知國際慣例準則,缺乏過硬的專業技能和國際交流合作能力。而針對上海市的發展目標,上海各高校培養的國貿人才數量和層次與社會實際發展的實際需求已經脫節,構成上海建立國際貿易中心的瓶頸。
一、上海高校國貿專業本科生國際化培養方式的對比分析
為了進一步明確對國貿專業本科生國際化培養體系設計的理解,我們對上海高校國貿專業本科生的培養方式進行對比。
(一)國貿專業的師資情況對比
從表1可以看出,上述幾所大學的生師比都偏高。根據2004年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的相關規定,普通高校的生師比不應超過18∶1,所以,從目前各高校的實際情況來看,普遍都存在著教師缺乏的問題。因此,在可行的范圍內,各學院應盡力降低生師比。其次,我們發現,對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和上海立信會計學院而言,教授所占比率都普遍低于其他幾所學校,教師結構還不夠優化,但是這也是二本院校普遍面臨的問題。
(二)國貿(經濟類)專業課程設置對比
下頁表2列出了幾所高校國貿(經濟類)專業本科生的課程體系。各個學校的畢業學分差別比較大,最低150學分,最高171學分,中間的跨度達到了20個學分。上海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兩所高校在課程設置上十分類似,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公共必修課程、實習上的比例近似為9∶3∶9∶1。專業選必修課以及公共必修課占所有的近75%,而專業選修課的學分比例還不足13%。相比較之下,廈門大學的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公共必修課程、實習的比例近似為16∶13∶17∶1,專業選修課程占了所有課程的26.25%。另外,復旦大學的專業必修課比其他高校高出了近10%,因此可以看出,復旦大學是非常重視基礎能力的培養的。在專業選修課上,上海財經大學則采用了和其他的大學不一樣的策略,其課程設置上以專業必修課居多,而專業選修課所占比例略低。除此之外,上海交通大學在學生培養上采用寬口徑培養的方式,其學生大學前兩年所學內容都完全相同,而在大二結束以后才進行專業分流。
同時,我們對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的課程設計進行對比后發現,在課程上設計了很多針對國貿專業的必修課程(如國際貿易、國際貿易實務、國際技術貿易、外經貿文獻選讀、外貿英語口語與書信寫作等),擴大了學生的專業的知識面與理論基礎,但對于實務類課程的安排仍然較少。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財經大學國貿專業所有課程均采用外文原版教材并且外教教授課程所占比例很大,所以在國際性視野方面,上海財經大學的學生與上海國際貿易中心要求的具有一定的切合度。另外,上述高校都特別注重對英語技能的訓練。隨著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逐步建設,外資企業的數量與國際跨國公司中心數量將急劇增加,而學生的外語能力越好,越能極快適應外企工作環境。
(三)國貿專業的實習與海外交流情況對比
對上述國內幾所985高校的實習與海外交流情況進行簡要對比后發現: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的實習占學分比率分別為5.85%、4%、1.88%。從上述數字可以看出,上海交通大學對其學生的動手能力要求還是很高的。而對于海外交流,復旦大學的每年交流人數比率為5.93%,① 而其他大學的比率也大都在5%② 左右。因此,在高校中,特別是對于上海地區的一流的高校而言,學生出國交流的比率仍偏低,主要原因在于交流項目有限,資源較為稀缺,可供學生選擇的項目就更少了。所以學校應多方面拓寬交流渠道,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項目。
二、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與高校國貿專業的資源整合
上海高校國貿專業的資源整合可以完善上海市高校國貿專業的結構、優化學科和專業結構、優化師資隊伍、提高人才素質。另一方面,高校在某些資源的匱乏上具有共性,因此我們可以有針對性地設立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國貿專業本科生國際化培養平臺,把相關資源都整合起來,降低重復建設。首先,可以由政府牽頭,各高校之間的資源整合尋求新的合作項目(境內或境外);其次,可以通過將各高校有特色的國貿專業課程進行跨校課程選修,或進行研究資料、數據庫與信息共享,建立跨校的研究隊伍與興趣小組,舉行校際間的國際貿易沙盤大賽,共享企業關于國際貿易與商務類的招聘信息,高校實踐基地共享讓學生進行選擇等方式,形成上海市高校國貿專業資源整合。
上海國貿易中心建設目標的啟動則為上海市高校國貿專業的資源整合提供了可行性與可能。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建立,可以為高校國貿專業學生的實習實踐提供與聯系相關場所和基地,并且能夠專門針對各高校的資源與特色進行統籌 。在這種整合下,高校間以及高校和貿易中心間通過各種契約、協作等形式來實現各種具有公共使用屬性的有限資源的高效利用,一方面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高校發展成本,另一方面,利于高校與貿易中心的優勢互補和做大做強。例如,可由政策牽頭建立網上國際化培養平臺,而有相關招聘意向或有培訓實習意向的企業可以在平臺上進行信息展示,同時該平臺也可建立學生資源數據庫,把有相關實踐意向的學生加入到數據庫,提供給企業進行篩選;通過該平臺,也能夠將最新的國際交流信息、貿易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傳遞到學生與企業。
三、上海市國貿專業本科生課程體系的國際化方向調整
1.教材的選擇應將通識教育課程和專業課程分別對待。首先,有些公共課程的內容資料更新十分迅速,因此將文獻、期刊引入,作為公共教材的補充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可以借鑒哈佛大學的案例學習法,增添案例學習這一環節。
2.原有課程的結構調整。第一,在通識類課程中,學校應明確提出通識教育的具體目標,然后根據具體目標進行課程的分類,對每個分類階段進行一定的選課學分限制,并且予以學生明確的分類提示,讓學生能夠廣泛的學習理科類以及社科類的知識。第二,實驗性課程不足。經濟學類的專業往往缺乏系統的實驗以及實踐類的課程。第三,加大英語課程在教學計劃中的比例。第四,在原先的國際貿易地理課程上,應進一步細化分區域的國際貿易慣例與文化課程。
3.新型課程的選擇與設立。第一,增設國際慣例、法律類課程。在國貿專業的課程培養中選開《國際商法》、《國際經濟法》、《合同法》、《知識產權法》、《公司法》等與國貿專業聯系比較緊密的法律課程。第二,在原先的國際商務談判課程基礎上,設立實踐與可操作型的商務溝通課程。利用上海國貿中心的資源,邀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國際商務談判師講課,讓學生模擬談判過程。第三,設立實習前心理課程、跨國公司文化、行為準則等課程以利于在進入實習后迅速進入工作狀態。
結語
為解決上海高校所培養的國貿人才數量和層次與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目標相脫節,應:一是在可行的范圍內,各國貿專業所屬學院應盡力降低生師比,特別對于上海地區二本院校而言,應盡快提升教師的師資結構水平。二是課程設計上應重視能力的培養,在以原有國貿專業的必修課程基礎上增加實務(實驗)類課程;教材的選擇應將通識教育課程和專業課程分別對待;課程設置上更加與國際化接軌;注重英語交流能力的培養;注重文理科通識教育;加大英語課程在教學計劃中的比例;設置與國際貿易中心建設人才需求相關的新課程。三是在海外交流上應拓寬交流渠道,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海外交流模式(訪問學習項目,交流學習項目,暑期游學項目等)及更多的海外交流項目。四是設立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國貿專業本科生國際化培養平臺,進行上海高校國際貿易資源的優化整合。
參考文獻:
[1] 畢家駒.大學國際化的實踐和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05,(2).
[2] 侯俊平,張春河.教育國際化與高水平大學建設[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3,(1).
[3] 袁本濤,潘一林.高等教育國際化與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清華大學的案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9,(9).
[4] 關于促進上海服務貿易全面發展的實施意見[Z].上海市政府[2009]48號文.
[5] 麥可思研究院.2010 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