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區域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主導產業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主導產業選擇的基準,以四川省欠發達縣開江縣為例分析該縣主導產業的發展戰略。
關鍵詞:主導產業;縣域經濟;產業集群;四川省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3-0111-02
收稿日期:2013-06-19
基金項目:四川文理學院課題“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研究”(2011R006Y);四川省教育廳課題“四川省欠發達縣域經濟產業定位的戰略選擇”中的階段性研究成果(12SB322)
作者簡介:劉小藝(1984-),女,四川達州人,講師,從事企業戰略管理及縣域經濟研究。
縣域經濟是指在縣域內以城鎮經濟為中心,以農村經濟為基礎,各種經濟成分有機構成的一種區域經濟,它處于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結合部、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連接點,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則是指對縣域經濟發展起決定性作用并能帶動相關產業協同發展的支柱產業。主導產業發展的規模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整個縣域經濟發展的規模和水平。正確選擇主導產業是提升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一、主導產業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提升縣域經濟產業競爭力
主導產業具有較強的關聯效應。主導產業對一產業結構系統的引導功能是通過其帶頭作用實現的,而帶動作用的實現則依賴于擴散效應。一個產業是否具有較強的擴散效應,被認為是能否成為主導產業的主要特征。因為如果一個產業具有了擴散效應,它就可能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引導整個產業結構的發展方向,反之,只能得到自身的發展。以浙江省嘉善縣為例,該縣選擇木材加工為主導產業,通過開拓市場、引進外資、行政推動等有效措施,在較短的時間發展起了一個龐大的木業產業集群,嘉善木業在自身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帶動了交通運輸、樹脂、膠帶、木業機械、地板、家具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嘉善縣通過木業產業超常規發展及其對關聯產業的擴散效應,形成頗具產業競爭力的縣域產業集群。
(二)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
主導產業的發展,要求生產要素的集約化經營,這樣才能將縣域內分散的資源有效的整合。中國縣域內鄉鎮企業多處于分散的非專業狀態,主導產業的集聚化經營有利于節約建設資金,節約耕地,降低工業成本。同時,主導產業通過帶動關聯產業的協同發展而形成產業集群,產業集群的發展可以促進縣域經濟內產業分工和協作,而產業分工和協作又能促進人口、資金、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向農村小城鎮集聚,進而加快農村城鎮化步伐。
(三)推動縣域經濟產業結構升級
產業結構升級的實質是隨著科技發展、分工深化,產業結構不斷向高附加值化、高技術化、高集約化演進的一種趨勢。技術創新是推動產業升級的關鍵的動力。主導產業能夠迅速吸收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創造較高的生產效率和更多的附加價值。產業結構的升級表現為對需求的更大滿足和對資源的更有效利用,而要達到這一目標,產業技術必須不斷得到提升。主導產業作為產業結構升級的“領頭羊”,必然要求其能夠迅速吸收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提升自身的產業技術水平。從主導產業對其他產業的影響角度,同樣要求主導產業能夠迅速吸收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因為通過吸收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取得產業技術的進步,一方面可以改變產業間的投入產出關系,波及其他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產業結構的升級也可使主導產業本身獲得產業的擴展和提供更多的產出。
(四)吸納大量農村勞動力
中國農業人口的80%居住在縣域鄉村和縣屬城鎮,縣域農業是縣域經濟乃至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而中國農業發展的關鍵是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使農業人口向非農產業轉移,從而實現中國二元經濟結構向一元經濟結構的轉換。縣域經濟主導產業的發展通過其擴散作用帶動關聯產業發展,能形成規模較大的產業集群,集群內的分工和協作又進一步衍生出更多的專業化經濟實體。隨著產業集群內部經濟實體規模不斷擴大、競爭力不斷增強,勞動力的需求也會相應增長。勞動力需求的增長能進一步促進縣域經濟快速增長以及主導產業的發展,這樣便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二、主導產業選擇的標準
(一)產業關聯度
產業關聯度是衡量產業間關聯程度的指標。可將它又分為二類指標:一類是反映直接前、后向關聯關系強度的指標;另一類是反映包括間接消耗在內的具有綜合波及關聯關系強度的指標,通常用產業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表達。縣域經濟首先應發展關聯強度較大的產業,因為強度較大的產業首先獲得發展后,通過前項關聯和后項關聯的波及效應,可以影響和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一般地,關聯強度效應較大的產業,對其他產業發展的直接帶動和推動作用也比較大。而感應度系數和影響力系數較大的產業,則可通過產業間的波及效應,對其他產業的發展產生較大的綜合影響。
(二)產業的發展潛力
任何產業都有生長、成熟以及衰退的生命周期,作為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應當在較長的時期能支撐、帶動縣域經濟的發展。因此,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必須是有發展前途的,代表縣域經濟發展方向的產業。同時,我們應認識到,發展潛力標準是相對的和動態的。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有些朝陽產業成為成熟產業,有些成熟產業步入衰退期,因此,在發展縣域經濟主導產業的過程中,政府還應加強對潛導產業的培育和扶持,這樣才能形成一個持續發展和充滿活力的產業體系。
(三)產業的市場需求
市場的需求容量是產業競爭力形成的外部條件,它包括市場需求的產品構成、市場需求的增長狀況和對產品品質要求的需求變化等。作為平均經濟規模較小的縣域經濟,應當選擇市場需求量大,有市場增長潛力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縣域經濟主導產業在市場競爭中可選擇城市經濟所忽略的空隙市場以及潛在市場,以便更好地提升縣域經濟產業競爭力。
三、實例分析——開江縣主導產業的選擇
(一)做好做大開江銀杏產業
開江銀杏種植基地具有一定的規模,為開江做好做大銀杏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開江縣高度重視銀杏產業發展,特別是縣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生態立縣”的發展路徑之后,將其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出臺了多項相應扶持政策,為加快推進開江銀杏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春天。
一是對銀杏種子種苗進行補貼。為強化示范推廣,壯大銀杏產業,全面落實2012年集中連片新定植銀杏20 000畝的產業發展目標,通過采取“政府領導、業主開發,農戶參與,部門服務”的運行模式,積極引進業主,對種植面積達200畝以上的村,由縣財政給予種植戶連續三年200元每畝的補貼。二是對銀杏基地技術進行補貼。為強化科技支撐,培育優質銀杏產業基地,加強銀杏連片種植技術指導,注重科技培訓和知識更新,專門安排銀杏技術指導經費,由縣財政給予定植銀杏500畝以上的村技術員發放定額技術工資補貼。三是對銀杏品牌創建給予獎勵。為強化市場競爭,建立品牌獎勵基金,由縣財政給予10萬元到20萬元的獎勵,鼓勵開江銀杏實業公司開展環境、安全、質量標準體系認證和申報冠名,爭創名優品牌,提升開江銀杏產業市場競爭力。
(二)做大做強開江鴨鵝產業
除了大力發展銀杏產業之外,開江白鵝、麻鴨也是該縣畜牧業中的特色產業之一,其發展空間廣闊,優勢明顯,潛力較大,也可將鴨鵝作為該縣的主導產業之一,但如何做大做強開江鴨鵝產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確保畜牧業成為該縣的主導產業,為此,我們必須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區域優勢,突出基地化生產,擴大產業規模,產業化經營,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項目化推進,增強產業龍頭帶動能力,其具體措施如下:
建立良種繁育體系。依托寶源白鵝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宏富養禽專業合作社,建立起與特色鴨鵝產業發展相適應的良種選育、擴繁、推廣、保護等一體化的資源體系;依托科研院校(如與四川農業大學畜牧專業合作)加快特色優良品種的研究和開發,狠抓水禽良種擴繁能力建設,擴大開江白鵝、麻鴨比重,建立種鵝、種鴨核心群,鎮建立白鵝和麻鴨中心孵抱房,確保特色水禽良種供應。
建立商品養殖體系。按照“連線成片,相對集中”的原則,擴規模、建基地、育龍頭、上項目,突出生態循環,種養結合,健康養殖。在有養殖習慣的農戶種選擇建設白鵝規模養殖示范戶1 000戶、麻鴨規模養殖示范戶1 000戶,年出欄優質無公害開江白鵝65萬只、開江麻鴨250萬只。
建立產業化經營體系。把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經營大戶作為支撐現代鴨鵝業的三大經營主體,予以重點培植。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實施“村企互動”工程,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集群。本著自愿互利的原則,鼓勵支持農民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并與龍頭企業緊密結合,共同構建起“企業+合作社+基地”的現代產業化經營模式。采取內引外聯、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加大招商引資,力爭吸引外地企業來我縣投資,對農村經營大戶集中培育、集中扶持,使之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并通過他們的發育壯大,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帶動農民共同致富。
建立產品銷售體系。在交通便利、習慣交易、養殖基礎良好的任市鎮建立水禽批發市場1個,批發市場按水禽種苗交易區、商品水禽交易區、水禽產品交易區進行配套建設,年吞吐水禽種苗3 000萬只以上、商品水禽2 000萬只以上、水禽產品5 000噸以上。
四、結論
開江縣是四川省欠發達縣域的代表,其主導產業的選擇對開江縣域經濟的快速增長、產業結構的升級乃至農村的城鎮化、工業化進程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四川省其他欠發達縣域也可效仿之,縣域經濟在主導產業的選擇上應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集中有限的資源發展主導產業。同時,縣域經濟主導產業的發展要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托、以協調發展為目的,并利用主導產業的關聯效應和擴散效應帶動整個縣域經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振華.欠發達縣域經濟產業定位的戰略選擇[J].觀察與思考,2005,(7).
[2] 劉巖.選擇特色產業加快遼寧縣域經濟發展[J].理論界,2005,(9).
[3] 仲德濤.縣域經濟發展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09,(33).
[4] 婁明.江蘇省邳州市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10.
[5] 張楊.安徽省縣域經濟發展研究[D].北京:北京工業大學,2012.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