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產業鏈上分布著多元主體,各主體通過產業鏈聯結成一個有機的經濟系統的動因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和諧的利益機制是農業產業鏈充滿活力和健康運行的基礎。通過對云南農業產業鏈相關主體的利益現狀分析,提出云南農業產業化利益協調機制構建主要是解決“協調什么?誰來協調?如何協調?”三個問題,從協調主體、協調客體、協調依據、手段和方式、協調程序及目標幾方面闡述農業產業鏈利益協調機制的基木框架,通過“利益訴求—利益分配一利益協調”的路徑,最終實現農業產業鏈的利益和諧。
關鍵詞:農業產業鏈;農業產業化;利益協調機制;云南省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3-0118-03
收稿日期:2013-08-19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基金項目“云南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產業鏈利益協調機制研究”(2011C178)
作者簡介:王奇(1975-),女,云南昭通人,講師,碩士,從事區域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建立農業產業鏈利益協調機制,打造完整高效的農業產業鏈,是中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關鍵,也是提高中國農產品和農業市場競爭力,實現農民穩定增收的新途徑。云南省在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的進程中,農業產業鏈的培育機制尚未健全,產業鏈的利益協調機制尚未形成,產業鏈管理還存在很多問題。農業產業化的推進,一味強調和扶持龍頭企業,而把農民推向農業價值鏈分配的邊緣地位,并承擔著極大的市場風險。農業產業鏈上的經濟主體,企業、銷售商、農戶如何實現利益的和諧,如何建立農業產業鏈利益協調機制,對加快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化的健康有序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農業產業化和產業鏈的區別與聯系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依靠龍頭帶動和科技進步,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企業化管理,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農村經濟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農業產業化有不同的形式和類型,但都是在一定地域內(或基地)以一種或幾種農產品為主要經營對象,比如蔬菜產業化、馬鈴薯產業化、玉米產業化等等。農業產業化側重于農業發展的趨勢、目標和模式,主要強調在將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聯結的過程中,以生產者為主的交易利益公平性問題。農業產業化是一個動態概念,隨著加工企業和市場的建設,在某個發展階段農業產業化處于動態的運作狀態。
所謂農業產業鏈“是一個貫通資源市場和需求市場,由為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提供不同功能服務的企業或單元組成的網絡結構”。產業鏈的實質就是產業關聯,而產業關聯的實質就是各產業相互之間的供給與需求、投入與產出的關系,農業產業鏈是具體的不同農產品鏈的集合體。一般來說,不同的農產品往往可以形成一條產業鏈(產品鏈),如花卉產業鏈、大豆產業鏈、生豬產業鏈等。農業產業鏈側重于反映產業之間的關系、考察其聯系效應、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程度、同時也包括價值的形成和增值過程。在一定時期,農業產業鏈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因產業的經營發展要求,處于相對穩定狀態,不會隨著時間發生較大的變化,是一個相對靜態的概念。
農業產業化是以產業鏈為前提,同時強化產業鏈。產業化把產、加、銷各個分散和獨立的環節緊密連接在一起形成一體化的生產經營體系,實施產業化可以改變產業鏈脆弱的狀態,使其更加穩定和規范,并確保各環節價值的順利實現,還可以延伸、拓寬、增厚產業鏈,強化產業鏈的功能。構建農業產業鏈可以增強農業企業的競爭能力,推動農民進入產業鏈,提高農民收入。
二、農業產業鏈的經濟主體
農業產業鏈是國民經濟若干產業鏈中一類特殊的產業鏈,它以農產品生產為重要的構成要素,并與其他產業和環節發生緊密的經濟關系。農業產業鏈上分布著多元的經濟主體,其中農戶、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龍頭企業是最重要的經濟主體。農戶是農業產業鏈上最基本的經濟單位,位于農業產業鏈的底端,分散作業,進行初級農產品的生產。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位于農戶與龍頭企業之間,是聯結農戶與龍頭企業的橋梁。它組織分散的農戶進行生產,代表農戶與龍頭企業進行溝通、協調與談判,它提高了農戶的組織化程度,是廣大農戶利益的代言人。目前中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主要有三種形式:專業技術協會、專業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龍頭企業是以農產品加工或流通為主,通過利益機制與農戶聯結,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進行有機結合的企業。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鏈上的核心組織和強勢集團,它位于鏈條的頂端,直接聯結市場,完成農產品的價值實現。龍頭企業一般覆蓋三個產業,可以是生產加工企業,可以是中介組織和專業批發市場等流通企業。
三、云南農業產業鏈相關主體的利益現狀
(一)農戶
農戶的純收入包括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其中家庭經營收入一直是農村居民的主要收入,而家庭經營收入主要來自于在農業產業鏈上獲得的收益。因此,農民在農業產業鏈中獲得利益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著農民收入的高低?!笆晃濉逼陂g,云南農業產業化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民人均來自產業化的收入由2000年的1 115.7元增長到2010年的2 420元,翻了一番。雖然農戶的家庭經營收入是逐年增長的,但是近幾年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幅度較大,農民在農業產業鏈中獲得的收益增長,大部分被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和消費價格上漲所抵消。
此外,在農業產業鏈中,農民往往以低價賣出農產品后,還要以高價才能買回農業產業鏈終端的工業品。雖然農產品的價格近年來不斷上漲,但農民的收益并沒有因此而增加,絕大部分利益被加工企業、運輸商,銷售商等瓜分。有專家曾經測算過,農產品價格每上漲1個百分點,通常會帶來其他產品和服務漲價2.8~3.5個百分點,由于這些產品和服務范圍廣,這就帶來了農業和農民的更大成本,相抵之下,農產品漲價就可能被抵消甚至產生負效應。
(二)農產品加工企業
農產品加工業包括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煙草制品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造紙及紙制品業、橡膠制品業等。目前云南省已形成門類比較全、產品種類比較多、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加工業體系,并培育了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和產品,如后谷咖啡、帝泊洱即溶普洱茶珍等。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和品牌的打造,有效提升了農產品的加工能力,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2010年,全省農業龍頭企業達2 012戶,其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9家,省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303家。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925戶、1億元以上的88戶、5億元以上的12戶、10億元以上的5戶。全省龍頭企業固定資產總額達到402億元、銷售收入達到733億元,除煙草外,農產品加工業實現總產值842億元,實現增加值210億元。
從云南統計年鑒獨立核算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相關數據來看,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利潤是豐厚的,在產業鏈中,與處于底端農戶的收入增長相比,龍頭企業處于明顯的優勢,這表明了龍頭企業獲益的數量,以及能力遠遠大于農戶。
(三)農產品銷售商
農產品流通領域參與主體多是經銷商,主要由收購商、批發商、零售商等組成。由于農產品流通成本不斷增加,農產品流通一般要經過產地收購、中間運輸、銷地市場批發、二級批發和終端零售等環節,每一環節至少加價5%~10%,致使農產品流通領域利潤并不高,一些小的零售商有的時候甚至賺不到錢。從統計數據上看,農產品加工企業無論是在所有者權益,還是在利潤總額上都明顯高于農產品銷售商,這表明農產品銷售商在農業產業鏈中的獲益能力是低于農產品加工企業的。
通過以上對云南農業產業鏈相關主體利益現狀的分析,云南農產品加工企業在農業產業鏈中處于絕對的壟斷地位,無論是獲益的多少還是獲益能力都處于強勢地位,以至于出現“企業控制產業”的現象,主要表現為農產品加工企業對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控制。而銷售商則處于一般的地位,農戶的地位則是最低的,他們在農業產業鏈中獲益極不均衡,獲益能力相差很大,導致了三者之間利益的不協調。
(四)利益分配的新趨勢
近年來,大型零售商,如家樂福、沃爾瑪等大型超市對中國農產品銷售渠道的控制正在出現不斷增強的趨勢。這些流通企業特別是大型零售商通過設置超市進場費、要求通過各種食品安全認證等,提高農民參與農業產業化的成本和門檻,并將大多數小規模、低技術、低素質的農民排斥在農業產業化的大門之外;甚至通過擴大國外農產品銷售等方式,擠占農民參與農業產業化的市場空間。進一步加劇了農民在農業產業鏈增值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加劇農產品價值鏈分配的不公平現象:農民“承擔成本多、獲得利潤少”,而控制農業產業鏈的加工企業、零售商“承擔成本少、獲得利潤多”。
四、云南省農業產業鏈利益協調機制的構建
農業產業鏈上各經濟主體之間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產生利益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加以有效的協調,必然會影響整個農業產業鏈的運行和發展,也會損害各主體的經濟利益,所以要構建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對于農業產業鏈利益協調機制的構建重點要解決三個問題。即:誰來協調?協調什么?怎樣協調?第一個問題主要解決協調主體的組織與構成問題;第二個問題事實上是關于協調客體問題;第三個問題是要解決協調依據、協調的手段和協調方式的問題。
(一)協調主體
協調的主體包括政府、組織和鏈條上各經濟主體。農業產業鏈協調組織是由龍頭企業牽頭成立,指由鏈條上的農戶、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派出代表組成利益協調小組,負責協調農業產業鏈上的各種事務。該組織在性質上屬于臨時性辦事機構,專門負責農業產業鏈中各種事務的總體協調。農業產業鏈協調組織下設專業協調評價及預警管理部、農民合作協會、龍頭企業、農產品銷售協會以及相關政府部門。
專業協調評價及預警管理部是農業產業鏈協調組織的一個直屬部門,它主要負責評價農業產業鏈的利益協調狀況,并在農業產業鏈利益不協調的時候發出預警通知。農民合作協會主要為農民會員提供不同類型的采購服務、銷售服務、信貸服務以及其他服務。如聯合使用農業機械、農產品的包儲、救濟服務、農業管理輔導、農產品供求信息等。農民合作協會除了以上為農民提供的服務外,更重要的是在農業產業鏈協調組織中代表農民利益,為維護農民利益發揮的重大作用。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鏈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代表,龍頭企業與其他農產品加工企業往往存在著領導者與跟隨者的關系,在維護自己利益的同時也維護了其他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利益。農產品銷售協會主要是代表銷售商的利益,相關部門是指協助農業產業鏈協調組織在宏觀層面對農業產業鏈進行協調的部門,包括農業廳、財政廳、稅務局、物價局等。它們的作用就是把協調的手段具體化,實現化。
(二)協調的客體
協調的客體是農業產業鏈各成員的利益,具體包括農戶的利益、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利益、銷售商的利益。正確協調處理好農戶、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商等方面的利益關系,是農業產業鏈健康協調發展的關鍵。
首先,要保證農業產業鏈各個相關環節利益競爭的條件和機會平等,提高種植養殖農戶的積極性、保護他們的合法利益;其次,要保障農業產業鏈成員利益的均衡,構建靈活多樣的農業產業鏈利益聯結方式。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利用優勢地位剝奪農戶的利益,流通運輸環節則利用對市場價格等信息優勢侵占了農民利益。因此,要兼顧不同方面的利益,尤其要注意保護農民群眾的利益,避免在利益格局上出現結構失衡。在農業產業鏈上,一個公平合理的利益返還機制是鏈條穩定的基礎。龍頭企業應該將價值增值中的一部分返還給為其提供初級農產品的農戶,讓農戶分享到農產品的價值增值,真正地對農業進行反哺,使得農戶通過與龍頭企業的合作實現脫貧致富。而龍頭企業也獲得穩定的生產原材料、農戶成為第一車間,雙方實現“共贏”。最后要保障農業產業鏈成員利益申訴表達的愿望和要求,通過規范的利益表達平臺,使不同的甚至相互對立的價值追求及利益主張均可以得到充分表達、展示和平衡,在平等協商過程中消除各種不滿、懷疑和對抗,使各種利益沖突與爭執都能通過協商談判得以合理解決。
(三)協調的依據
農業產業鏈利益的協調主要是以專業協調評價及預警管理部提供的農業產業鏈的協調狀況數據及標準,作為對農業產業鏈成員利益協調的依據。并由此來進行評價,進而發出預警通知。同時,農業產業鏈協調組織還可以據此防止某些利益主體在進行利益訴求時,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虛夸事實。
(四)協調的手段
農業產業鏈利益協調的手段主要包括法律手段、經濟手段、行政手段。這三種手段主要從宏觀層面對農業產業鏈進行協調。實踐中往往是三種手段配合使用,在具體的農業產業鏈協調過程中,經濟手段的內容最為廣泛,但是必須通過法律化的程序和標準將龐大而紛繁的經濟手段科學化、合理化。同時,要發揮行政手段的必要性,在必需的場合合理使用行政性的協調手段。
(五)協調的方式
“共贏”和“和諧”是農業產業鏈利益主體之間協調的共同目標,協調方式可以采取協商談判、合同契約等方式。契約作為雙方在法律上具有約束力的協議,可以規定雙方的責權利。一方面要建立契約雙方的協商機制,對契約的內容、條件及違約進行充分溝通,盡量取得契約雙方對契約的認同;另一方面要向龍頭企業、農戶進行法制教育,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宣傳組織學習合同法,養成自覺遵守合同的習慣;最后是執法機構的嚴格執法,對于違法任何一方都要嚴肅處理,營造一個自愿自覺遵守契約的良好氛圍。
(六)協調的程序及目標
首先農民合作協會、龍頭企業、農產品銷售協會進行利益訴求,根據專業協調評價及預警管理部提供的權威數據,農業產業鏈協調組織從微觀層面負責各利益主體的協調。其次,以協商談判的方式,對農業產業鏈利益進行分配,并以合同契約的形式形成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最后,農業產業鏈協調組織協同相關政府部門,從宏觀層面利用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對利益進行協調,達到農業產業鏈成員的利益均衡。就這樣通過“利益訴求—利益分配—利益協調—利益均衡”這一模式的多次循環,最終實現各經濟主體利益訴求通暢,并結成牢固的利益聯盟,利益分配合理,利益協調有效,對外實現利益最大化,對內實現利益和諧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趙緒福,王雅鵬.農業產業鏈、產業化、產業體系的區別與聯系[J].農村經濟,2004,(6):44-45.
[2] 金紅梅.關于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產業鏈理論與實踐的思考[J].山西農經,2010,(1):50-52.
[3] 徐曄,孟亞君.國外農業產業鏈管理運作研究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農業經濟,2007,(4):70-71.
[4] 肖小虹.構建中國農業產業鏈利益協調機制[J].天府新綸,2013,(1):73-76.
[5] 游璐婉.農業產業鏈利益協調機制研究——以湖南地區為例[D].長沙:中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52-58.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