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技術主要以兩種方式對社會發生積極作用和影響:科學技術通過改變生產方式、提高生產力水平;科學技術通過科學思想影響社會,對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建設作用。但科學技術對社會也產生消極的影響。作為精神范疇的科學技術與作為物質范疇的生產力既有同一性,也有對立性。“科學是生產力”體現了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同一性,科學技術可以轉化生產力。
關鍵詞:科學技術;社會發展;生產力;對立統一性
中圖分類號:F0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3-0211-02
收稿日期:2013-08-19
作者簡介:楊肇松(1974-),男,安徽南陵人,碩士研究生,從事科學技術哲學研究。
科學技術是一種文化現象,是整個人類精神活動的一部分。它是以現代科學技術活動為核心的高級文化系統。科學技術是歷史發展中的“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縱觀人類文明的發展史,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引起了社會的深刻變革,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和精神文化的巨大飛躍。科學文化作為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觀念結晶,對于人們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文化素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科學技術主要以兩種方式對社會發生積極作用和影響。
首先,科學技術是現代生產力取得突破性進展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是促進人類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因素。科學文化通過改變生產方式、提高生產力水平。科學技術成為生產力諸要素的重要要素,科學技術放大了生產力各要素。科學化的勞動者所具有的能力,遠遠超過普通人的能力,會創造出更多的使用價值;先進的勞動工具對生產力的發展起巨大的作用;隨著科技的進步,新材料已成為重要的勞動對象;管理也是生產力,現代管理極大地依賴先進的科學技術。現代科學技術的明顯超前性,是科學技術成為生產力的客觀依據。如運用相對論及原子核裂變原理形成和發展了核技術,促進了原子能在軍事、發電等方面的應用。科學技術已成為現代經濟發展中的重要驅動力之一。產業高級化,科學技術的貢獻超過勞動力和資本;產品科技含量密集化;科技應用于生產的周期大為縮短高科技及其產業的崛起和發展,是發展生產力的重要體現,高科技及其產業是當代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發展高科技及其產業已經成為一股世界性潮流。
其次,科學技術通過科學思想影響社會,對精神文明建設具有規范和導向作用。歷史上,作為推動社會文明向前發展的科學,曾不止一次地對宗教、哲學、道德以及思想意識領域直接或間接地發生影響。而不斷積淀的科學文化又逐步構成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近現代的科學文化集中反映了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水平,是人類日益擺脫愚昧狀態、擺脫盲目力量支配、爭取自由的主要標志,它使一系列古代神話變為今日的現實,并不斷創造著新的奇跡。今天的人類,如果不與科學技術相聯系,不用科學文化武裝自己,就不可能成為社會實踐的主體和現代化的人,也無法自覺地參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更不可能自覺地完成歷史賦予我們時代的艱巨任務。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列寧曾說我們只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
科學精神是科學主體在長期的科學活動中所積淀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等的總和,理性和創造性是其根本特點。理性崇尚精確、嚴謹。觀察和實驗、理論聯系實際是其基本取向。創造性提倡探索和開拓,主張合理的懷疑。科學精神是保持科學自身性質、促進科學不斷進步的巨大精神力量。它不僅同科學技術自身一樣推動人類社會生產的發展,而且對精神文明建設具有主導作用。科學精神能鑄造人的思想,,從而對人的精神世界具有不可低估的建構作用。把握了科學精神,就可以充分占有材料,探索本質、把握規律,正確反映和作用客觀事物。
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著人類的思維方式,首先是影響思維客體的變化。隨著人類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管理科學、交叉學科、邊緣學科、工程技術等的縱深認識,一系列的新領域、新學科、新對象、新方法涌入人的思維活動領域,構成了全新的思維客體。由于人類知識生產的需要,科學技術的發展規律也日益成為人類所要把握的重要對象。其次,影響思維主體的變化思維。主體因其社會關系和認識條件的變化以及社會實踐和生產力的發展,刺激和喚起人們新的需要,形成人的新的目的,形成人們從事思維活動的新的動機。思維主體具有新的思維的能力。再次,引起思維工具的變化。當代科技革命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觀念成為思維主體在理論地把握思維客體的新工具,構成思維主體的新的反映模式。科學技術的發展突出了思維方式的重要性。
當然,科學技術對社會也產生消極的影響。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之時,也帶來許多負面影響。以生物技術為例來審視科技發展對社會產生的消極影響。生物技術的負面作用主要表現為:一是人們在開發利用生物技術時,有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安全問題。如各類轉基因活生物體環境釋放后對生物多樣性所構成的危害。此外,基因工程藥物、疫苗,轉基因食品、基因治療等都可能存在類似問題。生物技術的誤用以及生物技術的非道德應用也可能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人體細胞克隆人的研究使是突出一例。二是生物資源及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從生物安全的角度來講,外來物種的入侵、生物資源的流失有可能給國家利益造成巨大損害。轉基因生物體環境釋放對生物多樣性帶來很大威脅。三是微生物學實驗室的安全隱患,微生物實驗室管理上的疏漏和意外事故不僅可以導致實驗室工作人員的感染,也可造成環境污染和大面積人群感染。
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闡述物質和意識之間的辯證關系時,指出了物質和意識的對立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它們的對立是絕對的。但兩者又具有同一性,物質可變成精神,精神也可變成物質。兩者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列寧堅持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思想。同樣,要看到科學技術和生產力之間的辯證關系,作為精神范疇的科學技術與作為物質范疇的生產力既有同一性,也有對立性。“科學是生產力”就表現了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同一性,科學技術可以變成生產力,但也不能忽視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對立性。兩者的對立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發達的生產力不能容納落后的科學技術。萬噸油輪不適用帆船技術,高速鐵路不適合馬車運輸。另一方面,落后的生產力不能容納先進的科學技術。在完全禁運的情況下,缺少濃縮鈾的朝鮮,拿到原子彈生產技術也造不出原子彈。即使中國擁有第一流的飛機發動機技術,如沒有制造飛機發動機技術的特種合金材料,也是空白。作為精神或觀念形式的科學技術要成為客觀的生產力,必須具備相應的物質條件,這不僅受到社會條件的限制,還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非洲內陸的沙漠國家無論如何也不會出現類似韓國的先進造船工業。
總之,科學技術對社會的影響,我們要看到其兩面性,一方面我們要大力發展科技,今天的社會已經無法離開科學技術,科學技術以它特有的方式滲透在人類社會的各個角落中,發揮著它的獨特作用。人類為了自身的發展,必須充分地發展和利用科技,發揮它的積極作用,使它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另一方面,也要重視科學技術的局限性,消除它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 李秀林,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
[2] 肖前.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3] 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Z].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光盤版).
[4] 舒煒光,邱仁宗.當代西方科學哲學述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5] 孫寶寅.科技傳播導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
[6] 吳國盛.科學思想史指南[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