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社會的轉型方向和目標是和諧社會,而和諧社會的前提和基石必須是人類社會與自然層面的協調發展。指出社會轉型的內涵及其重要特征,重點分析社會轉型和生態文明的關系:一方面,生態文明既是社會轉型的基本內容又影響社會轉型的方向,另一方面,社會轉型構成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外生變量。
關鍵詞:社會轉型;生態文明;辯證關系
中圖分類號:F12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3-0221-03
收稿日期:2013-09-25
基金項目: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當前中國社會轉型背景下的生態文明建設研究”階段性成果(13YJC710047)
作者簡介:趙凡(1964-),男,江蘇蘇州人,講師,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生態文明的理念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既有模式缺陷總結之后提出的新型發展模式,然而這種模式與當下中國社會所處的階段即社會轉型有何關系,本文對此進行探討。
一、社會轉型概念的哲學界定、特征、主體、客體
社會轉型概念,從哲學角度看,是表征人類社會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概念,體現著社會結構及其社會形態的變遷,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的前進上升運動。沒有社會轉型,就沒有人類的進步和文明。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指出:“人的依賴性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社會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次形態,在這種社會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階段。第二階段為第三階段創造條件。”[1] 在這里,馬克思依據社會主體人的生存發展狀況,把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劃分為轉型更替的三大形態:人的依賴性社會、物的依賴性社會、個人全面發展的社會。與這三種社會形態相聯系存在著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產品經濟三種宏觀的經濟運行形式。以這種經濟運行形式為基礎,形成自然經濟社會、商品經濟社會、產品經濟社會。馬克思關于人類歷史上依次更替的三種社會形態的理論,是哲學上社會轉型的理論。社會轉型既包括社會制度的更替,即徹底的轉型、質變,也包括同一社會形態中社會制度內部的轉型、量變。
既然社會轉型表現為一種結構性的變化,那么基于這一變化,社會轉型便會表現出如下的基本特征:(1)整體性,即它不是社會某些局部的變化,而是社會結構的整體性變遷,它的表現、影響涉及到人們社會生活和精神觀念的方方面面。(2)它是歷史發展中的一種連續性中斷,是歷史發展兩個前后相續階段之間的過渡、轉折和躍遷。(3)這種歷史性轉折和連續性中斷并不是對歷史、傳統的虛無化和完全否定,而是歷史發展過程辯證否定的一個環節,它遵循“揚棄”的法則,是歷史進程中連續性和非連續性的統一。(4)社會轉型所表征的兩種社會范型的轉換、兩個歷史階段的嬗遞有一個中間環節、區間,即轉型期,是兩種社會范型或兩個歷史階段之間彼此交叉、滲透、共存、此消彼長的過渡期,過渡期本身也是一個過程。(5)處于轉型期的社會可稱為轉型社會。轉型社會涵蘊著新與舊、傳統與現代、舊同一性與新同一性之間的矛盾性和沖突性;涵蘊著新舊轉換過程中的“舊轍已破,新軌未立”的無序性、多變性、不確定性和失范性;涵蘊著社會系統結構自組織力量對這種無序性和失范性的整合要求。
社會轉型的主體是從事社會實踐活動的人。社會的一切活動都是有意識、有目的、從事實踐活動的人構成的,社會規律通過人的活動來實現。除了原始的自然界以外,現實世界的一切存在形式,都是人的實踐活動創造的。馬克思指出:“創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并為這一切而斗爭的,不是‘歷史’,而正是人,是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歷史’并不是把人當做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的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2]人類在創造自己的歷史過程中,促成了社會轉型,也就有了社會發展規律。在作為歷史主體的人的實踐活動之前和實踐活動之外,沒有社會歷史的創造者,就沒有社會轉型。一切社會轉型不是自發地實現的,是通過有意識、有目的人的實踐活動實現的。當然,有些是主動完成的,有些是被動實現的。因此,社會轉型的主體是社會的人。由于人類社會是多質因素構成的復雜性有機體,人在實踐活動中,只能近似正確地認識掌握社會發展規律,這就決定了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失誤,社會歷史經歷曲折反復性。
社會轉型的客體,即社會轉型的對象是社會結構。構成社會結構的主體內容有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及意識結構三個層面。首先是經濟結構,廣義的經濟結構指生產方式內部的結構,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生產力的結構,是指勞動者的素質結構,掌握科學技術程度,現代化的勞動能力及社會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勞動工具的現代化水平;勞動對象的范圍及領域等等。生產關系結構,包括生產資料的所有制結構,即勞動者同生產資料的結合形式;產品分配結構及消費結構。社會經濟結構還包括農、輕、重的比例結構;社會三大產業中從業人員的比例結構及所創造產值的比例結構;農業生產中的種植結構等等。社會政構就是政治的上層建筑,包括政黨組織、國家政權及軍隊等一系列機構和設施,上層建筑的核心是國家政權。國家政權的各級組織結構,政府管理運行結構等等。社會意識結構包括指導思想、思維、價值、法權、倫理道德及宗教信仰觀念等等。總之,社會轉型的客體是社會結構的各個層面,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作用。人既是社會的主體,推動社會轉型;人又是社會的客體,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包含著人自身思維觀念的一系列轉變。隨著社會轉型的深化和不斷完善,必將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實現人的自由個性的全面解放。
二、社會轉型與生態文明之間的辯證關系
生態文明就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社會和自我的過程中不斷地促進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身和諧共生的進步狀態,它表征著人類群體在處理自身與自然界的關系方面所達到的覺醒程度和實踐水平。通過重點分析社會轉型及其結構特征,可以明確社會轉型強調的是社會結構的整體轉型,而不是某一領域或某一方面的轉變。因此,社會轉型必然導致社會系統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結構的變遷,而這些變遷必然也會影響到生態文明建設。
(一)生態文明既是社會轉型的基本內容又影響社會轉型的方向
社會結構包括生態結構,而在生態結構領域,人們保護生態環境等實踐活動則構成了生態文明。社會轉型的實質是社會結構的整體轉型,因此生態文明理所當然是社會轉型的組成部分。社會結構的組成部分及其與生態結構的相互關系在前文中己有論述。用系統論的觀點來看,組分的性質直接規定或限定著系統功能的類型和范圍,沒有具備必要特性和素質的組分,就沒有所期望的系統功能。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社會轉型的一方面、一部分,影響和規定著社會轉型的性質和方向。生態文明建設對社會轉型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生態文明建設是社會轉型能否順利進行,實現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質的轉變進而實現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和條件。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社會系統眾多關系中的最基本的關系。人類通過對自然的改造和利用獲取生產生活所需的材料。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下人們形成了不同的改造自然的實踐方式。因此某種程度上,人類社會轉型就是人的活動方式或類型的轉變。但是,無論人類采取何種實踐方式去改造或“征服”自然,他都不能擺脫人類對自然環境依賴性與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在自然面前,人類雖然不是被動的存在物,但是自然的先在性和人對自然的依賴性是永遠不可改變的。自然界始終以其必然性的方式支配和控制著人類。而生態文明建設從人對自然的依賴性出發,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經濟政策為手段,旨在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健康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
其次,生態文明改變了社會轉型的方向。社會轉型也就是現代化的實現過程。現代化的完成并不只是一種模式、一條路徑、一種價值目標,轉型任務也并不是一蹴而成。西方發達國家雖然在20世紀初己完成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的轉型任務。而西方社會的社會轉型是以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代價的。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不僅吸收和借鑒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工業化、現代化的經驗成果,也對其無視人與自然的和諧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無限制的增長追求和西方模式的理性主義原則提出了批判性的質疑,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理念。生態文明理念的提出必然會影響社會轉型的價值目標。后發國家在其現代化進程中必定重視西方發達國家發展危機的“前車之鑒”,把生態文明與社會轉型結合起來,走一種新型的生態現代化的轉型路程。對于當前中國來說,中國社會轉型的歷史方位和目標必定是實施生態導向的現代化,即使經濟發展與環境退化相“脫鉤”,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完成從傳統社會向工業社會和從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的雙重轉型。
最后,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社會轉型的平穩實現。社會轉型期是一個結構分化與重組同時進行的,一個不穩定和不確定的發展時期。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結構分化與重組極易導致社會發展的不穩定和不確定。社會分化與成長,使得社會不穩定的因素更容易被激活,引發社會矛盾,甚至導致社會動蕩。如果轉型帶來的這些不利的因素和風險,無法得到有效的化解,可能出現的局面是經濟社會的倒退,也就是一種倒退型的社會轉型。生態文明作為社會文明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有利于社會轉型的有序推進。現代社會的生態文明在反思和批判近代工業文明在人與自然關系的對立思維以及人類中心主義等錯誤觀念的基礎上,以正確認識和把握自然規律為前提,力圖改變高消耗、高排放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結構,把人類實踐活動對自然的改造控制在環境承載能力之內,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引導人們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社會轉型期生態文明對于克服社會轉型帶來的矛盾和沖突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首先,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粗放式經濟增長導致的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問題的根治。其次,生態文明提倡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為轉型期主客體之間的價值觀的沖突,各利益群體之間的不同利益訴求的和解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最后,生態文明所主張的要考慮人類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甚至尊重和善待自然生命的權力等觀念彌補了現代社會政治缺陷、擴展了政治文明的內容。總之,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能夠促進社會轉型的平穩過渡和良性運行。
(二)社會轉型構成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外生變量
首先,社會轉型凸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生態環境問題和生態文明思想、生態智慧并不是工業革命以后才有的新事情。其實自從有了人類并以其特有的社會性的實踐活動改造、利用生態環境時就產生了生態環境問題以及對它的反思。例如,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都蘊含著深刻的生態智慧。只是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期,生態環境問題空前嚴重,成為整個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難題,建設生態文明才逐漸提上國家的議事日程的。在資本主義形成過程中,由于內燃機的發明,煤炭、石油的使用,發生了產業革命,環境破壞也就日趨嚴重。應該說,全球規模的環境破壞從20世紀開始,可以說,20世紀是“全球規模環境破壞的世紀”。因此,是社會轉型凸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其次,社會轉型的性質、類型的不同也會導致生態文明建設的不同路徑。由于各個國家社會結構、歷史傳統等的不同,現代化道路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例如,按照導致社會轉型因素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因素,可以把社會轉型分為內源性社會轉型和外源性社會轉型兩種類型。按照社會轉型的主導因素是政治、經濟、還是文明等,可以把社會轉型分為政治主導型、經濟主導型、文明主導型社會轉型等。而社會轉型類型的不同必然要導致生態文明建設的不同特點。西方發達國家的轉型基本上是內源性的社會轉型,在轉型的過程中沒有任何先進的經驗可借鑒,因此社會轉型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是社會轉型導致了生態危機,生態危機又促使人們反思工業文明,從而建立生態文明,是一種社會轉型在前,而生態文明跟隨其后的關系。而外源性社會轉型國家的特點是,轉型的壓力和動力主要來自外界因素,自身內部的變革和創新不足以導致自發的轉型,因此,外源性轉型國家轉型順序一般是文化和政治變革在前,經濟、生產力的轉型比較滯后。這對外源性轉型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造成的影響是,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鮮明的自上而下政治力量推動的特點,這樣能夠避免早發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付出的生態環境破壞的代價,少走一些彎路。
再次,社會轉型決定了轉型期生態文明建設的特殊性。縱觀世界各國的社會轉型,沒有兩個國家的社會轉型是完全相同的,由于各國的歷史背景、文化習俗、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經濟水平和社會制度等的不同,他們所選擇的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目標、建設方式等都呈現出各自的特點。對于后發外源性社會轉型國家來講,實現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是其不可繞行的發展目標,因為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是社會轉型的根本基礎。社會轉型的特殊性決定了此類轉型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要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更應關注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因此,推動工業化的同時注重節能減排,科學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推進城市化進程的同時注重空氣質量的提高、保證安全飲水及衛生設施的普及與綠色產品市場空間的拓展等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目標。洪大用在分析中國環境問題與社會轉型的關系時提出:“實際上,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構成了當代中國環境問題的特殊背景,并給當代中國環境問題打上了特殊的轉型期的烙印……”[3]同樣,社會轉型也決定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特殊性,給生態文明建設打上了特殊的轉型期的烙印。
最后,社會轉型對生態文明構成了雙重影響。目前學界有一種一邊倒的思想傾向,認為生態環境惡化的罪魁禍首就是席卷全球的工業化浪潮。工業社會是“大量生產一大量消費一大量廢棄”。這種生產模式和生活模式使得生態環境的破壞達到史無前例的程度。因此,工業社會是最反自然,與生態文明對立的。但是,我們要注意兩種概念的區分,生態文明與生態破壞是兩種不同的概念,生態破壞程度與生態文明程度之間,不存在正反比例關系。并不是說生態環境破壞越低生態文明程度就越高。如果是這樣,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對生態環境的干涉和破壞程度最低,那么自然原始社會人的生態文明程度最高了。但事實上是,在原始社會時期生態文明、生態意識只處于萌芽階段。同樣,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型時期,雖然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最嚴重,但并不能說明生態文明程度是最差。社會轉型對生態文明既構成了挑戰,也孕育了機遇。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3] 包雙葉.當前中國社會轉型條件下的生態文明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