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經濟發展環境決定著城市的進步與繁榮,善于營造良好經濟環境的城市更具競爭力和吸引力。位于環渤海經濟圈核心地帶的秦皇島,連接著京津與東北,發揮著前沿陣地作用,其經濟發展環境的優良起著區域輻射關鍵作用。分析秦皇島經濟發展環境現狀及制約因素,提出優化秦皇島經濟發展環境策略。
關鍵詞:秦皇島;經濟發展環境;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3-0233-02
收稿日期:2013-08-19
基金項目:秦皇島市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項目“秦皇島經濟發展環境評價與優化策略研究”(201302A321)
作者簡介:王宇紅(1978-),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副教授,從事職業教育研究。
一、秦皇島經濟發展環境狀況
秦皇島重點發展以玻璃、水泥、新型建材為代表的建材工業,擁有秦皇島耀華玻璃集團、海燕安全玻璃有限公司、奧格集團、中阿化肥有限公司、淺野水泥、戴卡輪轂有限公司等多家全國知名企業;以汽車配件、板材為代表的機械工業,擁有山海關橋梁廠、山海關船廠、渤海鋁業有限公司、首鋼板材有限公司等國家重點企業;以葡萄酒、啤酒、糧食加工為代表的食品產業,擁有鵬泰面粉有限公司、華夏葡萄酒有限公司、金海糧油有限公司等國內聞名企業。目前,全國中外合資企業五百強中,山海關正大養雞廠、渤海鋁業有限公司、首鋼板材有限公司、中阿化肥有限公司位列其中。海灣公司、耀華集團、山海關橋梁廠、山海關船廠、戴卡輪轂等企業生產能力在行業排名中處于領先地位。
秦皇島擁有儲量可觀的煤炭、鐵、銅、鋅、大理石、花崗巖等四十多種金屬和非金屬礦藏,物產豐富。作為以農業為發展經濟的秦皇島,玉米、水稻、小麥、甘薯、花生等糧食作物物產豐富;昌黎的葡萄、石門的核桃、京東板栗、盧龍的薯制品等土特產聞名省內外;作為北方重要的果品供應地,蘋果、梨、葡萄、山楂、水蜜桃、板栗、核桃、白菜等干鮮果品和蔬菜,常年供應京津等地。得天獨厚的三十萬畝淺海和兩萬畝沿海灘涂,豐富的水產養殖為蝦、海參、海蜇、螃蟹等海產品發展提供了條件,水產品加工出口創匯位居河北省前列。豐富的農產品和海產品使秦皇島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飛猛進。
秦皇島目前擁有全國重點大學燕山大學、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等十余所高等院校和國家、省部級科研機構,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國家級的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北戴河新區和燕山大學科技園為海內外投資人士發展和置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韓國LG、泰國正大、德國曼內斯曼等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在此置業。
二、秦皇島經濟發展環境制約因素
素有“京津后花園”之美譽的濱海城市——秦皇島,充滿生機和活力,擁有藍天、綠地、碧海、金沙……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明顯的區位優勢促使秦皇島抓住沿海發展戰略契機,快速發展。盡管近年秦皇島經濟得到飛速發展,成績顯著,但仍面臨諸多問題,具體為:
1.能源開發不足。秦皇島能源資源有限,基本靠外部輸入,在能源價格持續高漲的態勢下,新能源開發(再生資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制約了國民經濟發展。
2.與京津對接不夠緊密。我市雖然與京津開展了多項合作,但由于產業定位差異性原因,京津輻射作用發揮力度不大,作為京津與東北銜接核心區域,前沿陣地作用沒有得到發揮,使我市在承接京津產業轉移方面存在較大空間。
3.國際市場競爭力較弱。秦皇島對外貿易結構單一,高新技術產品單一,出口產品附加值低,在國際市場競爭力較弱,抵御國際市場風險能力較弱。
4.外資引進力度不足。作為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秦皇島吸引外資數量較少,外資數量增長緩慢,引進外資規模不足,高新技術企業較少,投資企業效益不理想。
5.經濟發展狀況總體水平較低。與青島、大連等同類沿海城市相比,秦皇島工業化和工業技術水平較低,存在較大差距。在全國具有競爭實力的品牌企業數目較少,比較優勢嚴重不足。
6.縣域經濟發展緩慢。秦皇島下轄四縣經濟發展不平衡,撫寧、昌黎優勢較明顯;與盧龍、青龍滿族自治縣貧富差距明顯。但總體看,第一產業實力不強,二、三產業發展較滯后,縣域經濟粗放型特征明顯,缺乏后勁動力,安排農村富余勞動力能力較低。
三、秦皇島經濟發展環境優化策略
1.強化政府職能。各級政府部門應將效能建設和行政效率作為經濟發展環境優化的首要工程,規范公務行為,優化政務環境,提高工作效率的簡化辦事環節,壓縮服務時限,真正為投資者創造快捷、高效的政務環境。具體為:一是處理解決好行政與執法環境不規范、企業辦事難、行業亂收費等問題;二是提高基層公務人員素質,開展基層民主評議工作,抓落實,促進作風根本好轉;三是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歸并行政審批職能,簡化辦事效率,開展陽光審批,促進機關廉政建設,推進效能建設。
2.明確經濟發展格局。秦皇島需要依托現有優勢資源的發揮,推進經濟發展,打造以旅游業、特色資源主導產業、海洋物流業等為主的現代化都市。具體為:一是打造沿海開放牌。提升港口功能,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大力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推進高端旅游業和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實施“央企(民企、外企)入秦”、“引智入秦”等專項行動。二是立足區域特色產業,對接京津。以京津為坐標系,從首都經濟圈戰略發展角度考慮秦皇島產業結構調整,尋找戰略契機,緊盯京津智力、資金、人才、企業、高新技術、市場、游客、文化市場,充分利用京津資源為秦皇島添一份紅利和活力。三是振興縣域品牌。改造提升農業產業化、工業園區建設,努力建設全省大縣、強縣。四是強化轉型升級的新動力。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是秦皇島發展的福祉所在,加大植樹造林、海水、沙灘和岸線的保護整治力度,用優良的環境資源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利用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實施產業高端化和集約化。
3.解決好經濟發展要素瓶頸。一是“筑巢引鳳”,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城市區域經濟增長離不開現代化的交通、通信、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基礎設施作為城市經濟發展環境的硬條件,需要實現現代化、高效化、網絡化。我市要通過完善的基礎配套設施吸引企業落戶;要在項目落戶后,及時做好水通、電通、路通、氣通、網通、有限通、排水通,土地平整的“七通一平”工作,使企業盡快投產。二是開展多種形式的銀企合作,幫助企業融資,促進企業發展壯大。充分發揮政府職能,既要求金融部門降低門檻、簡化放貸手續,又要幫助金融部門打擊惡意逃債投資者,要求企業建立信用評級體系。三是為企業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人力資源部門應對接企業,開展校企對接、專項人才招聘會、職業介紹、技能培訓、維權等服務,引進企業急缺人才。解決外來務工人員、農村富余勞動力后顧之憂,使他們留得住、扎得下,盡快融入企業。
參考文獻:
[1] 曹洪軍.區域環境視角下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基于山東省數據的實證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11,(8).
[2] 曹洪軍.區域經濟發展環境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9,(3).
[3] 付宜強.威海市經濟發展環境評價研究[J].城市問題,2007,(4).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