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蘇省各開發園區經過近些年的發展,總體實力不斷增強,區域功能逐步完善,對于地方的綜合實力、對外開放、體制創新、產業集聚和城市發展發揮著巨大帶動作用。但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使得實現開發園區轉型升級成為勢在必行的選擇。
關鍵詞:產業發展;產業鏈;轉型升級;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3-0238-02
收稿日期:2013-09-19
作者簡介:張玉枚(1971-),女,江蘇建湖人,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從事農村經濟、區域經濟研究。
1992年以來,江蘇開發區進入了加速發展的新階段。目前,江蘇全省擁有138個省級以上開發區,其中國家級開發區38個,數量居全國首位。各開發區作為本地區國內外經濟的交匯點,起到了良好的輻射、示范和帶動作用,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強有力的推動器。但是,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經過多年的運行,開發區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和瓶頸。在新的國際、國內形勢下,開發區如何破解問題和瓶頸,實現轉型升級,促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擺在所有開發區人面前的迫切課題。因此研究開發區如何抓住契機,以二次創業的雄心壯志來迎接轉型與升級,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的意義。
一、鎮江經濟開發區發展的現狀分析
鎮江經濟開發區是由1992年設立的鎮江經濟開發區和1993年設立的鎮江大港經濟開發區,于1998年6月合并組建,2011年4月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下轄3個鎮、兩個街道,總面積218.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7萬人。
鎮江經濟開發區經過近些年的發展,總體實力不斷增強,區域功能逐步完善,對于全市的綜合實力、對外開放、體制創新、產業集聚和城市發展發揮著巨大帶動作用。但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1.要素資源制約,“二次創業”受阻。開發區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礙就是資源制約。它表現為兩種形態:一種為有形資源制約,包括土地、勞動力、能源、交通、廠房等物質要素。目前開發區的單位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不高,集約發展水平不夠。“二次創業”開發過程中土地資源的制約大,對于某些低端產業,土地沒到期,廠房也不賣,要“騰籠換鳥”難度較大。一種為無形資源制約,包括文化、技術、管理、企業家精神等智力要素[1]。
2.產業結構偏重,產業發展不均衡。目前鎮江經濟開發區GDP中,第三產業的占比與發達地區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造紙、化工、汽車零部件等三大主導產業,占全部列統企業經濟總量的82%,其中化工和造紙占68%。經濟發展的依賴度和風險較大,“一業特強、多業并舉”的多元化戰略效應和支柱產業、主導產業、重點產業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尚未真正形成。服務業發展不快,尤其是現代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發展不充分,與工業企業相配套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緩慢,總部經濟、服務外包、工業設計、創意等高端領域尚未涉足。
3.產業層次偏低,創新驅動不足。傳統產業比重過大,整體產業層次偏低,多以低端的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的產業為主,這些企業技術含量低、環境污染高、資源消耗大、附加值低,處于不具備競爭優勢的產業鏈低端環節。不少中小企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創新意識薄弱,創新人才缺乏。市場適應能力不強,發展不快。規模企業中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不多,新興產業發展緩慢。
4.產業鏈不完整,功能配套不完善。龍頭企業規模優勢和產業集群效應未能有效釋放,產業關聯度和企業間配套協作水平不高,產業整體競爭力不強。產業規劃、布局前瞻性不夠,產業配套和集聚效應不強,特色園區、科技創業園區、出口加工園區和保稅物流園區等載體建設不快,功能疊加不強;產業調整振興、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不配套銜接,服務引導不到位。
二、開發區轉型升級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從國際環境來看。國際經濟危機催生新一輪技術革命和新興產業大發展,全球將進入空前的創新密集和產業振興時代,國際產業轉移呈現多元化趨勢,國際投資向中國傾斜的態勢明顯,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區域研發中心將是下一輪國際資本轉移的重點,這有利于開發區在更大范圍、更大規模和更高層次上集聚外部要素,承接高端產業轉移,發展開放型經濟。但同時應看到,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和國際能源資源爭奪加劇,將對開發區產業發展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生消極影響。
2.從國內環境來看。中國仍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宏觀政策主要導向,創新發展成為主旋律,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發展呈現加快之勢。國家發布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將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心。但同時應看到,周邊強鄰環伺、產業結構趨同,區域間產業同質化的競爭愈演愈烈。
3.從區域環境來看。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開發區位列長三角區域規劃“一核九帶”中的滬寧沿線發展帶、沿江發展帶和沿運河發展帶上,區位優勢更加凸顯。面對新一輪新興產業發展的歷史性機遇,開發區與蘇南先進開發區站到了一個新的起點上,為實現“拼搶新蘇南、爭先長三角”帶來新的契機。但同時應看到,隨著沿海大開發戰略的深入開展,大項目、大產業向江蘇沿海地區轉移的態勢明顯加快;區域一體化發展帶來同城化效應的同時也加劇了要素資源向上海、南京等中心城市的集聚,開發區面臨更大的要素集聚挑戰。
三、推進開發區轉型升級的路徑
從地理位置和發展條件來看,鎮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蘇南先進發達地區更接近,借鑒“昆山的‘兩端突破’”、“鋼都”張家港的傳統產業升級、無錫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功經驗,會給鎮江經濟開發區轉型升級更多的啟示。
1.規劃引領——開發區轉型升級的有效保障。開發區的規劃是否科學,是否合理,將直接關系到開發區轉型升級的成敗。規劃是方向、是旗幟[2]。按照“以規劃引領布局,以布局指導建設,以建設完善功能”的思路,明確產業定位,突出功能開發,加強載體建設。根據國家、省、市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和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規劃,制訂船舶、機電、汽配等重點產業轉型升級規劃,并細化到分行業和重點企業(項目),制訂高新、高端產業和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發展目錄,明確重點發展項目,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2.創新驅動——開發區轉型升級的核心戰略。(1)培育壯大創新主體。加大對創新型項目的引進和高新技術企業的培扶力度,突出抓好一批火炬計劃、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的實施,做強一批高新技術龍頭企業。加強企業研發機構建設,支持企業建設工程技術中心、院士工作站、研究實驗室等[3]。(2)集聚吸納創新人才。依托大學科技園、工程技術創新園等現有的國家級、省級科技創新載體品牌,搶抓海外人才積極尋求回國創業、蘇南創新帶形成過程中高端人才加速聚攏等機遇,推進“項目+人才”的招才引智方式,采取多種方式,引進一批拔尖、領軍人才。(3)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服務業。圍繞“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目標,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服務業,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處于研發與中試階段的新材料產業、生物技術產業、科技服務業、文化創意業等,加速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融合,形成創新型經濟新增長點。
3.產業升級——開發區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1)培育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新興產業,是開發區增強經濟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支撐。按照龍頭核心企業—產業鏈—企業集聚—產業集群—產業基地的發展思路,圍繞優勢主導產業,向上下游延伸拓展,實施相關多元化,拉長增粗產業鏈,提高本土配套率,降低產業成本,提高產業競爭力,形成產業集聚、集約、集群發展優勢[4]。(2)提升產業層次。一要實施產業轉移和淘汰落后產能;二要承接高端產業;三要使傳統產業高新化和傳統產品高端化。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推動制造業,向研發設計和營銷服務“微笑曲線”兩端延伸。(3)調輕調優結構。培育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沿江大物流,發展與企業主業相關聯的總承包、總集成業務,培育技術研發、金融保險、信息服務、市場中介等新興服務業;推進工業企業非核心業務外包,加快實施主輔分離和工貿分離,逐步提高服務業在整個產業中的比重。
4.配套服務——開發區轉型升級的重要基礎。(1)完善載體平臺。扎實推進產業發展載體建設,提高專業化、特色化水平。建立健全支撐開發區轉型升級的公共服務平臺、公共技術平臺、公共培訓平臺。在加強技術、信息、交易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基礎上,提高資源共享水平。健全完善以行政服務、行業協會、社會中介、金融保險服務等于一體的綜合服務體系。(2)提升服務質量。以產業招商為龍頭,從一切有利于項目引進出發,繼續完善項目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重大項目服務機制,主動熱情服務,強化工作措施,加強產業招商與項目服務的溝通協調,促進無縫對接,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構筑人才發展優越環境,落實人才政策,用好人才開發專項資金,引進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營造“引得進、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生態環境。(3)設立轉型升級專項資金,鼓勵企業上市融資和資本運作,加快組建風險投資公司與擔保公司,設立創業創新風險基金,建立信貸、上市、發行債券、向上爭取扶持資金等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著力解決融資難問題,為轉型升級提供強勁的資金支持。
5.統籌發展——開發區轉型升級的最終方向。(1)建立城鄉統籌發展機制。堅持“農村城市化、農民市民化、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思路,大力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社區集中、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進一步完善涉農投入機制,加快培育農村小額貸款公司、農民創業投資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組織,建立農業產業發展基金和農村保險,強化三農發展金融支持。(2)加快推進區鎮一體步伐。進一步完善區鎮一體的規劃體系,以產業新城為中心,以專業園區和丁崗、大路、姚橋新市鎮為骨干,構建層次結構清晰、空間布局合理、產業聯動發展的城鎮體系。逐步形成人口集中居住、基礎設施配套、生活環境良好、功能分區科學、公共服務完善的新型城鄉空間格局。
參考文獻:
[1] 許寧.中國經濟開發區發展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博士論文,2007.
[2] 呂政.2010年產業結構調整著手四件事[N].第一財經日報,2010-01-12.
[3] 王鋒.搶抓發展機遇加快轉型升級[N].濟陽日報,2010-01-08.
[4] 陳景輝.中國開發區集聚研究——基于跨國公司嵌入視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