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移動學習作為傳統高等教育的補充,開始發揮作用。從移動學習的角度出發,結合智能手機的特點,探討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在高校教育中的應用。
關鍵詞:智能手機;移動學習;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3-0284-02
收稿日期:2013-09-28
基金項目:南京郵電大學教學改革項目“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畢業論文教學模式探討”的研究成果(JG00111JX88)
作者簡介:王娟(1982-),女,江蘇南京人,講師,從事企業戰略管理研究。
一、概念的界定
(一)移動學習
移動學習(E-learning),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是指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移動設備和無線通信網絡進行學習活動,是對現有的傳統的場地式教學方式的大的突破。移動學習可以借助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MP3播放器、電子閱讀器等終端設備。
最早的移動學習始于1994年,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開展了無線網絡教育研究項目,通過三年的研究,最終建成覆蓋整個校園的無線高速網絡,并在全球范圍內造成了積極的影響。之后,斯坦福大學實驗室也開始致力于移動學習系統,與愛立信公司合作,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語言學習之中。2001年歐洲資助了“下一代學習”項目,非洲開展了農村移動學習項目。英國開發了具有自動回復功能的多項選擇題短信測試系統。意大利國家教育技術研究中心讓學生通過使用移動設備依照教師設定的模式進行交流。日本開發了BSUL環境,使用PDA和無線網絡幫助師生完成日常的出勤,交作業,報告提交等活動。新加坡架構了無線學習解決方案,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雖然對移動學習的研究時間不長,但就目前的研究進展來看,發展是非常迅猛的。
中國移動學習項目起步較晚,最早是北京大學2001年的“移動教育理論與實踐”項目,由國家教育部牽頭,將移動計算與教育技術結合。2006年上海電視大學首次采用了手機遠程教育。目前,國內很多大學都開展了移動學習的研究,大型網站也陸續推出了手機和短消息形式的學習輔導服務。
(二)智能手機
手機,美式英語中被翻譯為“cell phone”,英式英語中是“Mobile phone”。智能手機的誕生,是掌上電腦演變而來的。起初的掌上電腦并不具備手機的通話功能,但是隨著用戶對個人信息的需要,廠商將掌上電腦和手機的功能合二為一。通俗意義上說,智能手機就是除了擁有普通手機的基本功能之外,性能更廣泛,手機內預裝了開放式操作系統,可以安裝APP軟件,可以無線接入互聯網。國內學者對智能手機的功能進行了多項研究。徐超(2010)認為智能手機的便攜性適合多媒體資源的存儲及播放,新媒體信息的傳送。羅宇等(2011)認為智能手機的開放式的操作系統處理速度快。宋少婷、王朋嬌(2010)肯定了智能手機因為其移動性,豐富性和多樣性在移動學習中的優勢。余杰(2012)認為智能手機是人的隨身助手,可以具有聽、說、讀、寫等各種獲取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科技高速發展的產物。
二、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優勢
(一)移動的學習環境
無論是傳統的教學方式還是網絡教學方式,都是固定的教學場所。但是移動學習的環境不是固定的,真正地實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生利用無線移動通信技術與設備,真正實現anyone anytime anywhere anystyle的4A學習。移動學習從傳統的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學習形式轉變為一對一或多對一的學習形式,即一個學生對應一名教師或多名教師,還可以和其他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學生擺脫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平時零碎的時間都可以用來學習,增加了學習的彈性,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豐富的學習交互
交互是新技術條件下學習環境賦予學習者的獨特優勢,包括師生交互、生生交互、學習者/教師和資源的交互。在新的交互方式支持下,以教為主的教學方式正逐漸演變為以學為主,移動學習通過網絡通信技術和移動計算機技術實現交互交流,適合學生之間的團隊協作學習或者自主學習。比如通過短消息、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和其他同學或者老師進行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共同探討學習中遇到的難題。
(三)個性化的學習方式
不同學習者的學習風格、習慣各不相同,在學習中感興趣的問題和可能遇到的難題也截然不同,傳統的集體式的教育并不能解決這一問題。移動學習提供了一個新的便捷可適的途徑,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掌握學習進度、學習時間、學習地點和學習內容。基于無線移動網絡和情境感知技術下載合適的學習資源,學校也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點制訂不同的學習計劃。目前很多高校推出的“自主個性化學分”就是對普通教育課程的補充。
三、高校開展移動學習的可行性
(一)高校移動終端普及
移動學習終端應該具有可攜帶性、無線性、移動性的特點。可攜帶性要求設備形狀小、重量輕,便于隨身攜帶;無線性是指設備入網無需連線;移動性指使用者在移動中也可以很好地使用。目前所說的移動學習終端一般是指三代手機和具有無線連接的筆記本電腦等。目前高校學生移動終端的普及情況如何呢,筆者對南京仙林大學城、江寧大學城的高校開展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手機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的必需品,擁有量接近100%,其中智能手機擁有量接近75%。
(二)移動教育網絡完善
該網絡是整個移動網絡的一部分,由多個基站組成,用來發射或接收來自移動學習終端以及互聯網的信息,并通過空中接口將移動學習終端與互聯網實現無縫連接。無線移動教育網是移動學習技術系統中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制約移動學習的瓶頸。目前無線移動教育網絡基本上是2G或3G網絡。相對第一代(1G)和第二代(2G),第三代無線網絡系統是將無線通信與互聯網等多媒體通信結合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它能夠處理圖像、音樂、視頻流等多種媒體形式,提供包括網頁瀏覽、電話會議、電子商務等多種信息服務,分別支持至少2 Mbps、384 kbps以及144 kbps的傳輸速度。目前很多高校都建設了無線校園網,為高校移動學習提供了完善和先進的技術環境。
(三)學生的移動學習需要強烈
筆者對南京仙林大學城、江寧大學城的高校開展了問卷調查,被試學生中76.1%的學生都非常希望通過移動終端隨時隨地獲取信息,表明大多數學生對于移動學習非常有興趣。學生大部分采用的都是包月流量的方式上網,接近50%的學生認為上網費用偏高,這也是移動學習發展的瓶頸。同時,網速偏慢,智能手機電池的延續時間過短,都是移動學習進一步發展要解決的問題。
四、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在高校教育中的應用
(一)基于短消息的移動學習
從整個移動教育系統的框架來看,Internet、教學服務器、直播教室是數字化教學資源的主要傳送。學習者通過手機等學習終端,將短信息發送到位于互聯網的教學服務器上,教學服務器分析用戶的短信息后轉化成數據請求,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再發送到學習者的手機。利用這一特點,基于短消息的移動學習可實現學生通過無線移動網絡與互聯網之間的通信,并完成一定的教學活動。基于短消息的移動學習可以實施的教學活動有如下幾種:學校對教師和學生的教學活動通知;學生向教師提問以及通知教師瀏覽和回答。也可以按照關鍵詞匹配的方法系統檢索問題知識數據庫,如果找到答案了就直接回復學生的問題,實現自動問題答復功能;學生對考試分數和作業提交情況進行查詢;進行一些簡單的測評和輔導。
(二)基于連接瀏覽的移動學習
對于基于短消息的移動學習來說,其數據通信是間斷的,不能實時連接,因而不能利用該種方式實現移動學習終端對學習網站的瀏覽,也就很難實現多媒體教學資源的傳輸和顯示。隨著通信芯片和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性能的提高以及3G通信協議的推出,移動通信協議將得到很大改進,通信的速度也會大大提高,基于連接瀏覽方式的移動學習將會得到廣泛的應用。該方式是學習者利用移動學習終端,經過電信的網關后接入互聯網,通過WAP協議訪問教學服務器,進行瀏覽、查詢,實時交互,類似于普通的互聯網用戶。由此可以看出,基于連接瀏覽的移動學習方式不但可以傳輸文本,還可以傳輸一些圖像信息。
(三)基于校園無線網絡的準移動學習
準移動學習指可以在局部范圍內(如整個校園、一棟樓、一片戶外學習區或一個教室)實現移動學習。從3G技術不同標準之間的爭論和產品開發進展來看,在全球或全國范圍內完全實現連接瀏覽的移動學習估計還需要一段時間,但無線局域網絡(WLAN)技術相對比較成熟了,可以作為準移動學習的實現技術。根據移動學習環境的范圍和不同的需求與功能,校園準移動學習環境建設可以有以下三種形式。(1)集中控制方式:適用于教室范圍內的移動學習。(2)中繼連接方式:適用于整棟樓或兩個樓范圍內的移動學習。(3)混合連接方式:適用于校園范圍的移動學習。
五、結語
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學習彌補了傳統高等教育的不足,隨著中國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智能手機移動學習與傳統教育的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教師需要轉化教學觀念,適應新的教學工具。通過移動學習系統,教師可以短信或者Email布置作業,安排教學活動,上傳教學課件,資源共享,移動專業化的學習內容。同時學校需要引導學生形成移動學習的習慣,很多學生在休閑時間都是利用手機發微博、發短信,真正利用移動學習的學生人數很少,學校就需要政策引導學生利用零散的時間加強學習,充分發揮智能手機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云玉芹.移動學習在高校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軟件導刊,2008,(2):33-35.
[2] 連紅.移動學習中教學設計模式的研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8,(1):65-67.
[3] 王朋嬌,王愛文.手機移動學習平臺在開放教育中的構建研究[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8,(5):60-63.
[4] 任海峰,趙君.移動學習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J].成人教育,2010,(1):276.
[5] 李順玉,馬丁.移動學習的現狀與趨勢[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8,(3):9-11.
[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