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風洞試驗關鍵技術實現新突破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低速所再傳捷報,該所自主創新研究的基于線陣CCD的高精度實時空間位移測量系統成功應用于某型號試驗,標志著該系統具備了型號試驗能力。該系統的研制,成功解決了低速風洞試驗中的瓶頸問題,提高了模型位移、姿態角、軌跡、振動等參數的實時測量能力,為天平校準和有關型號低速試驗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該所研制了基于線陣CCD的高精度實時空間位移測量系統,滿足了低速風洞試驗中模型位移、姿態角、軌跡、振動等參數的測量需求,建立了低速風洞實時空間位移測量試驗技術,滿足型號試驗的工程實用要求。
微點評:該系統具有實時性好、精度高、靈活方便、性價比高的特點,技術居國內領先水平。據悉,該技術還可推廣應用于工業在線檢測、運動分析等其他實時高精度位移測量領域中,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8.1億對人在一根光纖上同時通話
由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光纖通信和網絡國家重點實驗室、烽火通信合作在國內首次實現一根普通單模光纖中C+L波段368路,每路每秒183.3千兆位的超大容量超密集波分復用傳輸160千米,傳輸總容量達到每秒67.44千兆位,相當于8.1億對人在一根光纖上同時通話。其傳輸容量達到目前世界先進水平。這項成果是武漢郵科院牽頭承擔的國家973項目“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長距離光傳輸基礎研究”。
微點評:對于這么大容量的光傳輸系統,其系統的穩定性是很難保證的,對這個系統的誤碼率性能測試,需要對368個光子載波分別進行調試和測試,使其達到最佳狀態,所以需要不斷地調整光載波的生成穩定裝置和信號加載裝置。
鈉在大腦中發揮著獨特的重要作用
加拿大研究人員發現,鹽的主要化學成分——鈉,是大腦中重要神經遞質——紅藻氨酸受體的一個獨特“開關”。紅藻氨酸受體是大腦正常功能的基礎,與癲癇癥和神經性疼痛等多種疾病相關。
專家表示,幾十年來人們一直在推測所有大腦受體的開關應位于神經遞質的結合部位。不過,最新研究發現了一個可將單個鈉原子進行結合的完全獨立的位點,其能控制紅藻氨酸受體何時打開和關閉。鈉開關對紅藻氨酸受體具有獨特性,意味著設計出旨在刺激這個開關的藥物,不會在大腦中的其他地方起作用。
微點評:食鹽是人們膳食中最常用的調味品,也是人體中不可或缺的物質成分。如今,其主要化學成分鈉還被發現有助開發藥物的新靶點,更讓人對它刮目相看。文中的新發現,就好比幫藥物找到了精準“打擊”病癥的小竅門,這對減輕患者無謂的病痛無疑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