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吹拂,秋葉飄落,在美麗的金秋時節(jié),誰都忍不住想出去走走。散步、走路,本是推開門、邁開腿這么簡單的舉動,如今卻經(jīng)常需要下個決心——沒時間、懶得動、沒心情、空氣不好……無數(shù)理由讓我們選擇吃飽就坐著,或窩在沙發(fā)上看電視,給腿腳這個最天然的“交通工具”放假了。其實,步行是醫(yī)學、運動專家最推崇的運動方式,每個人都應該把隨意的散步當成有意識的鍛煉,因為這是世界上最便宜的“長壽丹藥”。
散步是最簡單的長壽之道
每天傍晚,在公園的步行道上總有一群步行者,不論男女老幼、高矮胖瘦,他們都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精神抖擻、滿面紅光,渾身透著精氣神,且堅持散步多年,真是“百煉不如一走”。由此可見,散步是“最穩(wěn)妥、最省事,也是最容易堅持,且不用花錢的長壽之道”。
強腰、補腎、利筋骨
俗話說,人老腿先老。散步第一個好處就是鍛煉腰腿,促進下肢的靈活。中醫(yī)認為,腰為“腎之府”,腰好自然腎就受益;腎主骨,所以散步還能有效地預防骨質(zhì)疏松。
鍛煉心臟
走路能增強心血管的機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預防心臟病,降低血壓。心臟強健了,全身氣血暢通,便能帶動各個臟腑器官的良好運行。
促進肺功能
散步,特別是快走屬于有氧運動,能增強肺活量。肺主氣,肺功能強了,能更好地呼出濁氣,吸入清氣,讓人神清氣爽。
促進消化
走起路來,能促進腸蠕動,最立竿見影的效果就是排便通暢。脾胃是后天之本,有了良好的脾胃功能,身體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并且益壽延年。
減輕體重 降低血糖
如今,患糖尿病的人越來越多,這跟吃得多、動得少的生活方式有關。
緩解精神緊張 消除疲勞
很多人成天抱怨壓力大、沒時間鍛煉。實際上,走路恰恰是治療情緒緊張、解除壓力的一副“理想解毒劑”。
調(diào)節(jié)免疫功能
若能長期堅持散步,感冒必定遠離己身。免疫功能得到調(diào)節(jié)后,人自然能長壽。
正確散步講究多
散步雖然不分性別、年齡,但不等于可以隨心所欲亂走。由于每個人的年齡、體質(zhì)不同,以及外界環(huán)境千變?nèi)f化,要想達到更好的鍛煉效果,散步也是有一定講究的。
把握散步的運動量
散步可快可慢,可遠可近,通過步速、距離都可以進行調(diào)節(jié)。最快的是疾步快走,和小跑差不多,步速可在每小時5千米左右,這種步速僅適合年輕人。老年人一般步幅在50~60厘米,步速每小時在1.5~1.8千米比較合適,即每分鐘走25~30米。散步時應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在狀態(tài)好的情況下,原先每天走5圈,今天可以多走兩圈;原先用15分鐘走完全程,今天可以稍微加快速度,用12分鐘走完。反之亦然。標準運動量是微微出汗正好,如果大汗淋漓、上氣不接下氣則是運動過量了,必須調(diào)整。
注意散步姿勢
要抬頭挺胸,微微收腹收臀,兩肩放松,手臂自然下垂,前后擺動。走路時足跟先著地,再過渡到前腳掌。步幅因人而異,個子高、年輕、身體素質(zhì)好的,可以大步走,反之則步幅減小。如果步速較快,可以加上屈肘擺臂的動作。
配合體操 全身鍛煉
散步主要鍛煉的是下肢。走了一半距離,肌肉、韌帶都熱了,這時候找個空地做做操、壓壓腿,或是利用路邊的健身器材活動一下,既能調(diào)節(jié)心率、運動強度,還能兼顧上肢及全身多個關節(jié)的運動。散步間歇時做一套傳統(tǒng)的廣播體操,包括擴胸運動、腹背運動、體轉(zhuǎn)、體側(cè)、跳躍等,然后再接著走路,這個時候身體得到的鍛煉會更全面。
四大散步誤區(qū)
除了要學會散步的技巧,專家還呼吁,散步要謹防以下幾個誤區(qū)。
盲目效仿他人
例如,倒著走對于腰部力量有一定促進作用,但不適合所有人,有的老人跟風或者不顧環(huán)境是否安全,倒著走有摔倒的可能,甚至造成嚴重后果。有的人學人家使勁擺動雙臂,以為能加大運動量,可這種姿勢只適合步速快的人,否則會使得上肢很累。其實,走得慢,手臂前后自然擺動最好,沒必要刻意增加動作。如果想鍛煉得更全面,中間做套操效果更好。
找整塊時間
上班族可以見縫插針地利用一切間歇來散步,上下班是最好的步行機會。建議步行路程在40分鐘以下的都可以走路上下班,這樣全天的運動量就足夠了。路遠的,距離目的地兩三站地時可提前下車步行過去,算是創(chuàng)造散步的機會。另外,上班期間也可以在走廊里走動,午休時間可繞著寫字樓或到樓下綠地散步。
用跑步機代替戶外散步
有的人說天氣不好我就不出去了,在跑步機上走走。但這只適合年輕、體力好的人,不適合老年人,因為走路時人可以自行調(diào)節(jié)速度,累了自然慢下來,但跑步機是讓人必須跟上機器的節(jié)奏,所以一旦體力不支,很容易發(fā)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