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爸爸媽媽們生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上小學了,自己家的孩子還在幼兒園里度過“悠長假期”,玩得不亦樂乎,就覺得自己的孩子吃虧了,心想那么長的時間都白白浪費了,于是便想方設法讓孩子早點上學。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讓孩子入學越早就越好,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孩子比同齡的孩子學到的東西更多,以后長大了也一定更有出息。但你有所不知的是,這種做法是錯誤的。
每個人的生理發育和心理發育都不同,孩子入學也應該參考這些因素。就拿男孩、女孩來說,科學研究顯示,在3~9歲年齡段,同年齡的男孩跟女孩相比,各方面發育都要慢一點。即使是同年齡相差幾個月,不少孩子的能力差別也會很大。如果孩子不足月份,又過早上學,不僅手指活動、大腦語言中樞等功能發育尚未成熟,而且適應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也弱。所以,現實生活中最好讓男孩晚一年上小學,這樣才符合科學規律。
如果家長忽視甚至剝奪孩子玩耍的權利,讓其過早地加入學習行列,那么將會給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傷害。即使在短期內表現不出來,但這種潛在的危害會像定時炸彈一樣伴隨孩子的一生。除了一部分智力發展確實非常突出的早慧孩子外,大部分孩子的智力發展是比較平均的,所以應該讓孩子一步步地按順序來獲得自身發展。
也許有的家長會說,我的孩子真的非常聰明啊,比同齡的小朋友聰明多了。他(她)可以熟練地進行加減法運算,《唐詩三百首》也背得滾瓜爛熟,他(她)怎么就不能早點進入小學呢?其實,在幼兒的發展過程中,除了智力的發展以外,更重要的還有心理的成長。小孩子天生就愛玩,因此,幼兒園的很多課程設置針對兒童的特點安排了很多游戲,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但進入小學以后,可就不一樣了,相對枯燥的學習課程會讓孩子感到非常不喜歡。可想而知,一個人從開始就不喜歡的一樣東西,他怎么可能好好地去面對十幾年呢?如果孩子因此產生了厭學情緒,那將對他今后的成長非常不利。所以,千萬不能忽視孩子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即使孩子真的表現出了智力超常的一面,但重要的是還要看看他是不是同時具備了上小學的心理能力。
盲目地讓孩子提早入學存在很多弊端。根據對國內100名低年齡入學小學生的調查發現,在這100名提早入學的兒童中,對上課、做作業感興趣的僅占18%;在班上成績好的只占2%,不理想的卻占56%。專家指出,不滿學齡的兒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不如學齡兒童成熟。而且,學齡前兒童由于大腦的自我抑制機能不夠強,調節、抑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很差,很難堅持40分鐘一節課,也很難應對課后繁重的學習壓力。由于這些原因,提早入學的小孩難免經常遭到老師的批評,很難完成由幼兒園的小朋友到小學生的角色轉換,容易產生自卑、膽小、厭學等情緒。
片面地追求讓孩子過早讀書會對孩子產生不可逆轉的傷害。孩子一旦因為年齡小、不適應等,跟不上學習節奏,自信心、自尊心必會遭受打擊。相反,年齡稍大的孩子,學習、適應能力都較強,容易受到小伙伴的信賴和支持,更容易獲得鍛煉機會。所以,選擇讓孩子何時入學要極為慎重,不能盲目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