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八大報告出指出:“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為中國加快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以自主創新能力為引領,推動經濟發展走上科學發展之路。
關鍵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學發展;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2-0001-02
十八大報告出指出:“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為中國加快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是發展的必然
中央提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是在對中國國情和國際形勢作出準確判斷后作出的科學抉擇。
一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但產業層次偏低,勞動密集型、低技術含量的產業占主導地位,核心技術仍然受制于人。產業發展長期依賴能源、資源的高消耗和低勞動力成本,面臨著不可持續問題。當前,國際市場需求持續萎縮,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更加嚴峻。這就要求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資源投入帶動向主要依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帶動轉變。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在于增強創新能力。
二是增強國家競爭力的要求。現在,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加快,國際競爭愈加激烈,創新驅動戰略是適應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迫切要求。許多國家都將創新提升為國家戰略,紛紛加大科技投入,搶占科技制高點,爭取發展主動權。科技競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中國參與國際科技競爭的壓力不斷加大,依靠創新驅動發展已刻不容緩。我們必須更加自覺地把握機遇、應對挑戰,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三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要求。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說,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最偉大的中國夢,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它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一種共同的期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要軟實力,更要硬實力。硬實力,主要靠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于創新能力。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搶占未來發展先機,最關鍵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只有創新能力在世界上處于領先水平,經濟不受制于人,才稱得上偉大復興。
二、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面臨的困難
中國科技發展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我們還面臨很多困難。
首先是創新主體——企業還不夠強。目前,中國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還不夠強。有些企業對技術創新、研發重視不夠,研發投入低。此外,有些企業重引進,輕消化吸收再創新。有關研究表明,引進同等的技術設備,中國用于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費用只及日、韓的0.7%,還存在過度依賴外資,導致阻礙中國企業自主創新的現象,產、學、研關系脫節,有些企業不務正業,存在短期行為,心思不放在自主創新上。
其次是法律制度有缺陷。目前,中國在自主創新方面,法律制度不完善。首先是保護不夠。侵犯知識產權的事件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極大制約中國的自主創新。其次是濫用保護。一些擁有專利權的企業利用它對專利權的壟斷導致阻礙了后續企業的創新,甚至還有不良企業利用“沉睡”專利對生產企業進行敲詐,被人稱之為“專利流氓”。中國在這方面有慘痛教訓,2002年的DVD事件對這一產業造成毀滅性打擊。對知識產權過度保護導致濫用不利于中國的自主創新。
再次是創新文化缺失。實踐證明,自主創新與文化觀念之間具有密切聯系。創新文化應包含這幾方面:一是有寬容的心態,包容創新失敗。二是平等的意識,創新無尊卑之分,人人可創新。三是自信的心態,具有不屈服于人的必勝信心。毋庸置疑,當前中國科技界存在的學術浮躁、急功近利、權力尋租和官本位滋生學術腐敗等現象阻礙了自主創新。同時,由于自主創新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還存在失敗的風險,而模仿、抄襲他人的成熟技術馬上就可以獲利,怕擔風險、只圖眼前利益的心態導致企業不愿自主創新。可以說,創新文化的缺失,阻礙了中國的自主創新。
三、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對策
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是立足中國當前發展實際、面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決策。全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必須以自主創新能力為引領,推動經濟發展走上科學發展之路。
第一,重視企業的創新主體。一是要引導企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從根本上扭轉產業核心技術嚴重依賴國外的局面。要培育發展高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提高大中型企業核心競爭力。二是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切實解決科技和經濟“兩張皮”的現象,實現科技創新引領支撐產業發展。三是要加快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和服務,支持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
第二,為創新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政府必須發揮其宏觀調控作用,創造良好環境,為科技創新提供保障。一是營造國人用國貨的社會環境。政府首先要帶頭,在政府采購中要優先采購本國品牌,在全社會培育形成使用民族品牌為榮的風氣,鼓勵消費者首選本國品牌產品。這會為企業的自主創新創造巨大的市場,可以對企業的自主創新起到誘發、引導和激勵作用。二是完善政策環境。主要包括財政激勵政策(給予財政補貼、稅收減免)、金融政策(給予貸款貼息、貸款優惠等)、政府采購政策等,在人力、資金和物質方面對創新企業給予支持。三是完善風險投資市場,發揮資本市場對創新型企業發展的引導、示范和帶動作用,滿足創新型企業對資金的需求。
第三,健全法律制度,為自主創新保駕護航。首先,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為技術創新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環境。只有建立和完善為創新企業的新產品新技術在法律上提供能夠得到豐厚回報的制度,才能鼓勵技術創新,提升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其次,對知識產權過度保護導致濫用的現象予以規范和約束,以鼓勵和保護中國企業的自主創新積極性。當今世界大部分的知識產權國際公約和各國國內法都不同程度地規定了對知識產權的權利限制制度,從不同的方面對知識產權的私權屬性進行了限制,以保證社會公眾對知識產品的合理使用,從而達到知識產品權利人的私權利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總之,要處理好保護知識產權與防止知識產權濫用兩者之間的關系。
第四,營造自主創新的文化氛圍。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養,營造寬松包容的文化氛圍。充分發揮自主創新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營造科研誠信、獨立思考、學術自由、奮發向上、踏實進取的文化氛圍。營造充滿自信,具有高度民族自尊、不自卑的文化氛圍。營造平等、民主、開放、合作的文化氛圍,激發創新潛能。營造“尊重科學、尊重人才、尊重創新”的文化氛圍,鼓勵技術創新。
第五,重視創新人才培養。自主創新離不開人才,特別是高精尖人才,創新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來源就是人才。要加快培養造就創新型人才隊伍和科技領軍人才隊伍,努力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卓越工程師和高水平的創新團隊。要實施有利于人才成長的政策措施,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不斷增強科技核心競爭能力。
四、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必須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贛州是著名的革命老區,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贛州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但由于自然條件、資源稟賦、戰爭創傷等多方面原因,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仍然比較落后。2012年6月28日,國務院正式出臺《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必將對贛南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是加速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的有力助推器。
一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是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的現實要求。振興發展贛南蘇區,對于加快贛州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振興發展贛南蘇區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主要是由于戰爭創傷的影響,以及自然地理等多種原因,迄今為止,贛南地區經濟發展仍然滯后,民生問題仍然突出,貧困落后面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還有不少群眾住在危舊土坯房里,喝不上干凈水,不能正常用電,一些紅軍和革命烈士后代生活依然困窘;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結構單一、生態環境脆弱等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因此,如果我們按常規思維發展,那是非常困難的。《若干意見》指出,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必須改革創新,開放合作。其創新既包括體制機制方面的創新,也包括產業發展中的科技的自主創新。因此,振興發展贛南蘇區,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既是十八大的要求,也是自身發展的需要。
二是贛州的產業特點要求必須加快自主創新。贛州資源豐富,特別是礦產資源很有特色,素有世界鎢都和稀土王國之稱。鎢和稀土產業在贛州在的產業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鎢被稱為工業牙齒,稀土被稱為工業味精,它們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對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近年來,雖然我們在鎢和稀土的深加工上有了一定的發展,但與日本、歐美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研發技術仍然有很大差距,目前中國在鎢和稀土的生產上仍然面臨依靠出賣原料,處于產業鏈低端的尷尬地位。依照目前的技術條件,要把贛州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稀土產業基地、鎢產業基地,做大做強稀土和鎢及其應用產業集群的目標是有很大難度的。要把贛州的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自主創新,提升資源開發的附加值,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把產業做大做強。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