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城市污染也愈發嚴重。因此,把環境問題處理好變得越來越重要。保護環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也只有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護。保護生態環境,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經濟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前提,也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保證。
關鍵詞:城市建設;城市污染;環境問題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2-0003-02
一、市場經濟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的意義
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可能脫離周圍環境而孤立地進行。環境是社會發展的經常必要的條件之一,趁著加速或延緩社會發展進程的作用,環境對社會發展所起的促進或阻延的作用體現了生產力不斷提高和自然資源不斷開發,社會與其周圍環境的聯系便日益加深。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也是開發利用的對象。環境包括大氣、水、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水生生物、名勝古跡、風景游覽區、自然保護區、城市和鄉村等。環境問題可分為兩類: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由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生態系統破壞和環境污染為次生環境問題。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是以政府為主導的環境管理系統的結構和組成方式其相應的制度和機制建設。政府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是規定中央、地方政府以及各部門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管理范圍,權限職責、利益及其相互關系的準則。我們應該建立起一個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管理的環境保護體制。分散式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充分利用管理資源,從而形成良好的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往往決策成本較低,反應很靈敏。我國的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是以政府為主導的,不是單個部門和行業的管理體制,是一個多部門配合、多元主體參與的管理體制,環境保護管理部門和機構必須站在維護公共利益的立場,從而有利于國家環境政策的不斷貫徹和落實。環境保護管理部門必須按照國家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政策實施環境管理,必須依靠地方政府和其他政府部門以及社會公眾的參與。良好的環境是高質量生活的必要條件,而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既有悖于促進經濟增長的初衷,也不利于人們保持良好舒暢的心情,不利于生產的進行。環境問題是發展帶來的也只有通過發展才能加以解決,沒有必要的經濟增長和缺乏改善環境的條件和資金的支持,保護環境就難以奏效。只有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重視環境保護問題,才能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充足的自然資源是經濟增長的基礎和條件。經濟增長的最終目的是富民強國,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加強環境保護建設對策
1.利用經濟手段保護環境。運用經濟手段加強管理,這是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基本手段之一。當前,利用經濟手段保護環境的主要原則有:(1)按照“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嚴格執行排污收費制度。城鎮應當根據國家有關政策規定,依據本地鄉鎮工業對環境影響的實際情況,切實加強排污費的征收,其項目主要包括水污染總量排污費、超標污水排污費、污水排污費、超標噪聲排污費、超標廢氣排污費、廢渣排污費、二氧化硫排污費、超標水量排污費。(2)根據環保法律法規,嚴查環境違法行為,加大對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環保部門要廣泛深入地進行環境監察,對各類環境違法行為要予以嚴肅查處,該關則關,該停則停,該罰則罰,該治則治,要讓違法企業付出應有的代價,堅決扭轉“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現象。(3)進一步完善環境資源有償使用機制,實行排污總量有價分配制度,排污許可證制度、污水處理按質收費制度,要按照國家統一安排,逐步開征資源利用補償費,試行把自然資源和環境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使市場價格準確反映經濟活動造成的環境代價,用經濟杠桿激勵加強污染治理,達到本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環境的目的。
2.處理好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發展是硬道理,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在促進發展中,不僅要關注經濟指標,而且要關注社會發展指標、人文指標、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不僅要增加促進經濟增長的投入,而且要增加社會發展的投入,增加保護資源和環境的投入。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要為子孫后代著想,為他們留下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必須努力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科學發展觀的內涵非常豐富,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可持續發展,處理好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3.提高公眾環保意識和參與意識。在鄉鎮工業發展過程中,造成鄉鎮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們的環境意識不強,觀念淡薄。一方面鄉鎮領導、企業負責人只管經濟發展、企業擴張,追求的是經濟效益,不管對環境產生什么影響。另一方面,鄉鎮居民的環保意識不強,環境受害者缺少環境保護意識。所以要加強環保教育,尤其要通過一定方式的教育,加強公眾環保意識。可以說,公眾對于環境問題的參與,有力地促進了有污染企業環境污染的治理工作。
4.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的特點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實現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大力推進循環經濟,要把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消費、城市與農村以生態鏈為紐帶統籌規劃,建立循環型社會。環境問題的本質就是發展問題,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必須大力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清潔生產指生產過程中要節約原材料和能源,減少排放物的排污量和毒性,同時也要求減少整個生產周期對人的健康和環境的影響。“預防污染”是清潔生產的本質特征,傳統生產是一種孤立的、只強調物質生產而忽視環境的生產方式,由于它已延續很長時間,成為傳統習慣,要使這種觀念得以根本轉變,需要不間斷地施以清潔生產意識教育,引導人們轉變傳統生產觀念,讓清潔生產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成為政府、企業、社會的自覺意識和行為。
參考文獻:
[1] 魯明.確保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齊頭并進[N].農民日報,2013-03-16.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