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建筑節能政策的大力護航。闡述吉林省建筑節能政策的現狀,并對其存在問題加以分析,從節能宣傳、籌資機制、能效標識、激勵機制四個環節,提出節能政策框架,對于政府完善節能建筑政策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建筑;節能;政策框架;吉林省
中圖分類號:F29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2-0157-03
目前,中國正處于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階段,建筑能耗在總能耗中所占比重由20世紀70年代末的10%,上升至現在的27%以上,單位面積采暖能耗相當于氣候條件相近的發達國家的2~3倍,能源浪費現象較為嚴重。建筑節能是關系到國家、地方政府、企業與居民的系統工程,建筑節能政策以其在政策制度上的指導作用,在建筑節能系統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對建筑節能政策的研究,是學術界的一個熱點。
很多發達國家和國內一些省市都制定了有利于推動建筑節能的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吉林省作為老工業基地之一,冬季寒冷漫長、夏季炎熱,這樣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其建筑能耗形勢更加嚴峻。吉林省高度重視建筑節能工作,以實現大幅度降低建筑能源消耗為目標,將建筑節能政策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予以全力推進。本文對吉林省建筑節能政策的現狀加以闡述,并對其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從節能宣傳、籌資機制、能效標識、激勵機制四個環節,提出節能政策框架,對于政府完善節能建筑政策提供一定參考。
一、吉林省建筑政策的現狀
1.建立地方性建筑節能政策法規。2009年制定了《吉林省建設領域節約能源工作方案》,建立了省、市、縣三級建筑節能管理機構。2010年2月頒布實施了《吉林省民用建筑節能與發展新型墻體材料條例》。為提高全省城市供熱保障能力,改善居民供暖條件,提高既有建筑的節能水平,2010年制定了《吉林省人民政府關于“暖房子工程”的實施意見》、《吉林省“暖房子工程”實施辦法》、《關于推進供熱計量改革的實施意見》及《關于實施供熱計量價格有關問題的指導意見(試行)》等規范性文件,編制了《地源、再生水源熱泵系統工程技術規程》、《民用建筑太陽能熱水系統應用技術規程》等5個地方標準,奠定了建筑節能的地方性法規基礎。
2.嚴格執行國家新建建筑節能設計標準。2008年,在地級城市居住建筑率先執行節能65%的設計標準,公共建筑執行節能50%的設計標準,2010年還將此標準延伸至全省各個縣級及縣所在的鎮。目前,執行建筑節能標準的鎮已經達到60%以上,地級城市新建住宅、公共建筑設計階段節能標準執行率達到100%。
3.全面啟動“暖房子”工程,實施供熱計量改造。吉林省政府將暖房子工程列入吉林省委省政府的十件民生實事之一,計劃利用三年的時間,改造撤并小鍋爐2 000余座,改造陳舊供熱管網1 800公里,實施既有建筑節能改造1 500萬平方米。
4.大力發展和推廣建筑節能技術。“十一五”期間,組織實施了一批重點建筑節能工程,其中吉林省成邦新型墻體材料有限公司空心磚等21個項目,共獲國家資金1.64億元的支持。同時,設置生態省、節能減排和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專項資金扶持項目37個,資金總計1 700萬元。
二、吉林省建筑節能政策的不足
顯然,吉林省政府在建筑節能政策領域中取得一些成就和進展,但是在政策法規體系、節能評估標準、激勵機制、節能宣傳及節能籌資機制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
1.建筑節能政策體系不夠完善。盡管吉林省已經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但偏重于對宏觀戰略目標和技術規范的規定,而對建筑節能的法律責任、具體管理、具體實施辦法和資金安排等方面則缺少明確的規定,違反節能法規時受到的處罰金額與違法所獲收益相差懸殊,導致節能法規不被遵守的現象普遍存在。建筑節能政策主要以“辦法”、“意見”等形式出臺,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缺乏足夠的法律效力。
2.節能標準單一。目前吉林省的節能標準是統一的,任何新建住宅都必須滿足節能標準的要求,沒有根據地區的差異而體現不同,以至于標準對部分地區過高,對另外地區則偏低。同時,節能標準和市場機制相脫離,雖然市場機制在建筑節能領域是部分失靈的,但并不能說市場在該領域是不起作用的。節能住宅市場中的房地產開發商在開發節能型住宅時,除了考慮政府要求的節能標準,還要考慮節能住宅的銷售價格、銷量、回收期等技術經濟因素,不同的節能標準導致的單位收益是不同的,當高節能建筑的單位面積收益大于單位面積成本時,房地產商將樂于開發高節能建筑,從而促進吉林省高節能建筑的普及率。
3.激勵機制不靈活。中國的行政體制和財政安排決定了地方政府在建筑節能中要發揮著重大作用,從制定節能政策、節能建筑的建造和節能宣傳都需要地方政府的努力,但是現有的建筑節能政策法規缺少對參與節能的部門、企業及個人的經濟優惠政策,在缺乏有效監督體系和利益驅動的情況下,建筑節能主體推動建筑節能工作的積極性缺乏制度保障,致使建筑節能效果不佳。
4.節能宣傳力度不夠。房地產商建筑節能的積極性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個是政府的補貼激勵;另一個是建筑節能投資的回收并增值,即節能成本能夠通過房屋銷售收回。目前,吉林省在綠色建筑宣傳上較為落后,人們的環保意識不強,尤其是對節能建筑標準知之甚少。只有當消費者認識到綠色建筑住宅的長遠收益,更樂于購買節能建筑時,房地產商的綠色建筑投資收益才會相應增加,當投資綠色建筑獲得的利潤大于投資節能建筑的成本時,房地產商將樂于執行綠色建筑投資計劃,這樣才能保證建筑節能政策的順利實施。
5.沒有建立切實可行的籌資機制。吉林省經濟相對落后,而建筑節能工作的順利進行,需要大量資金才能夠運行。吉林省出臺的“暖房子”工程,使得吉林省的節能工作上了一個臺階,但是因為沒有切實可行的籌資機制,使得部分地區的既有居民住宅節能和供熱改造只能由地方政府、企業和個人三方負擔,這樣某種層度上,阻礙了節能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建筑節能政策框架構建
建筑節能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因此從建筑節能從節能資金的籌措,到對不符合節能標準的工程的懲罰,直至對高節能建筑工程的激勵及建筑節能的宣傳等各個環節,只有在統一的指導框架下運作,才能達到節約能源、創造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的目的。針對目前吉林省建筑節能中存在的問題,從節能宣傳、籌資機制、能效標識、激勵機制四個環節,提出建筑節能政策框架(見圖1)。
四、建筑節能政策框架解析
1.建立切實可行的籌資機制,是保證政策執行的前提。建筑節能工程,復雜浩大,例如,吉林省政府出臺“暖房子”工程,就需要大量的投資,而且具有投資回收不顯著的特點。建筑節能的對象包括住宅、政府辦公樓、學校、醫院、商業建筑群等,涉及到政府、企業、建筑單位以及個人等多方利益主體,這需要政府牽頭,理清這些利益主體的復雜關系,制定出合理可行的籌資方案,來保證建筑節能工程的順利進行。 對于不達標的建筑,加大懲罰力度,并將懲罰資金放入節能建筑專項資金,用于節能建筑的激勵基金。
2.宣傳推廣節能政策,是保證政策執行的原動力。政府要雙管齊下,一方面對公眾要廣泛宣傳節能政策和知識,讓全社會都認識到建筑節能的重要性,動員廣大民眾開展各種形式的節能活動;一方面要加大資金支持,積極促進建筑節能的新技術、新產品的積極推廣,從而形成良好的建筑節能的社會氛圍,從而有效減少建筑節能政策實施的阻力,以便獲得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3.推廣能效標識,是保證政策執行的有效措施。家電能效標識已被公眾認可,但節能建筑的節能效果的量化,對于政府、企業、建筑單位以及個人獲得節能信息更加直接客觀。具體實施時,可以在政府規定的最低標準的基礎上,可以采取階梯形節能標準,對于不同節能標準下達標的建筑給予星級標識。例如,在新建住宅工程中,不同的星級能效標識可以清晰簡便地傳遞住宅的能效信息,從而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進而鼓勵開發商建造更節能的住宅。
4.制定完善的經濟激勵政策,是保證政策執行的關鍵。建筑節能的經濟優惠政策可以采取多種方式相結合,以便充分發揮經濟利益的驅動作用。例如,對達到節能設計標準要求的節能建筑給予政府補貼;對達到能效標識的建筑給予特殊獎勵;對不達標的節能建筑則要加征特別消費稅;對購買節能建筑的住戶提供便利貸款;對設計、開發、生產或銷售建筑節能產品的企業可以給予低息貸款或稅收上的減免等。
五、結語
中國正處于工業化與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能源浪費現象較為嚴重。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建筑節能政策的大力護航。而吉林省作為老工業基地之一,高度重視建筑節能工作,本文闡述了吉林省建筑節能政策的現狀,并對其存在問題加以分析,從節能宣傳、籌資機制、能效標識、激勵機制四個環節,提出了節能政策框架,對于政府完善節能建筑政策提供一定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偉麗,葉民強.政府、環保部門、企業環保行為的動態博弈分析[J].生態經濟,2005,(2):60-64.
[2] 賈長麟.建筑節能的激勵機制框架研究[J].建筑經濟,2010,(7):114-117.
[3] G.Hibino,M.Kainuma,Y.Matsuoka.Two-Level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for Analysing Subsidy Options to Reduce Greenhouse-Gas
Emissions.Tech Republic,Laxenburg,1996.
[4] Khosrow Moshirvaziri,Mahyar A.Amouzegar.A Cutting Plane Algorithm for Linear Reverse Convex Programs[J].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2001,105(1-4):201-212.
[5] 劉洪玉,陳偉,王松濤.中國節能住宅供求決策的影響因素與政策框架[J].中國軟科學,2006,(8):41-48.
[6] 李慧,盧才武,李芊.中國建筑節能政策管理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10):154-157.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