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武陵源區域憑借其優質的自然旅游資源與豐富的原生態資源優勢成就了聞名中外的武陵源景區,在生態旅游產品日益盛行的今天,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成為關乎武陵源區域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以產業融合理論為基礎,從旅游產品供給與市場需求的角度來探索武陵源區域生態農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過程,并從技術、產品、市場三個方面來建立產業融合過程模型,實現武陵源區域生態農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
關鍵詞:武陵源區;旅游;農業融合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2-0178-02
引言
武陵源區域的風景資源不僅具有雄奇、詭橘、秀逸、幽深、險峻、妖媚、狂野等豐富而獨特的審美價值,而且還具備物種多型態的生態價值,其中的武陵源景區的面積只占據397km2,卻顯得整體宏大,植物垂直分帶鮮明,群落顯得特別完整,生態也很穩定。區域地貌海拔相對高差近千米,氣候反差也很明顯,因此被譽為“科學的世界,藝術的世界,童話的世界,神秘的世界”,同時,武陵源區復雜的地形和多型態的生物種群,也被譽為“自然博物館和天然植物園”。本文首先對旅游產業融合理論進行梳理與發揮,然后再對武陵源區域自然資源、生態資源的多型態優勢進行分析,以實現武陵源區域生態旅游產業的健康發展。
一、中國旅游產業融合研究的現狀
關于旅游產業融合方面的研究,理論層面,如張海燕、王忠云(2010)以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為切入點,詳細論述了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之間的產業邊界及其互動機制,提出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和相互促進的關系[1]。本文就是針對生態農業這以具體的產業與旅游產業進行融合,通過對他們之間的融合過程進行研究,實現兩者之間的互利互惠,共同促進旅游經濟的發展。
二、武陵源區旅游產業與生態農業融合過程研究
武陵源區域旅游產業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不能忽視生態農業的合理性規劃與開發,可以說武陵源區域生態農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一個非常復雜過程,第一,要動態觀察市場需求的變化實現與市場對接,才能夠滿足市場多樣性的需求;第二,要從市場供給能力出發,利用先天優勢來激活產業;最后,要滿足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協調好利益相關者相關利益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各自的主導作用。因此,武陵源區域生態農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過程需要從消費市場需求與產業供給等兩個方面來實現。
(一)基于市場需求的武陵源區旅游產業與生態農業融合過程研究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恩格爾系數持續下降,旅游需求在逐漸升溫的過程中呈現出新特征[2],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消費需求多樣化;第二,消費結構得復雜化;第三,旅游需求個性化、多樣化。因此,需求結構和消費模式的改變推動了旅游產業融合趨勢的發展,促進了旅游新業態的出現,同時在旅游消費市場需求的利誘下,武陵源區域旅游產業供給開始不斷的完善,并向適合消費需求的主流方向進行發展,如充分發揮生態資源的多型態原則,利用農業資源優勢,開發“武陵源山水休閑生態園”等生態旅游項目。在這個過程中,武陵源區旅游產業應該市場需求出發,借助于成熟生態農業技術與完善的產業制度作為兩大產業融合基礎與保障,通過以旅游企業為主體進行生態旅游市場開發和以農業旅游產品為載體的旅游項目開發,將武陵源區域生態農業資源、旅游資源完美地展現給旅游消費人群,以便滿足市場的需求。
(二)基于產品供給能力的武陵源區域旅游產業與生態農業的融合過程研究
旅游產業與生態農業的產業供給能力是滿足旅游消費需求的源泉,也是實現武陵源區域旅游產業與生態農業的融合的本質屬性。武陵源區域自然資源豐富,是其發展旅游產業的根本,沒有古老悠久的開發歷史,沒有帝王祭祀、歷代圣賢題留的碑刻銘文,它卻具有另一種原始的野性美和自然美,正是這種獨有的科學價值、生態價值和審美價值,讓武陵源成為人類科研寶地、覽美天堂、生態旅游的樂園 [3]。因此,武陵源區域旅游產業與生態農業在融合過程中一些先行產業組織與機構,首先應該對武陵山區與旅游資源與生態農業資源的旅游經濟開發功能進行識,鑒器別優勢互補之處;然后對兩者優勢資源進行整合創新,為兩者的融合找到突破口,消除兩者之間的障礙進而淡化原有的產業邊界;最后再結合兩之間的內部功能所發揮的市場價值活動,進行市場的開發,在價值鏈與市場價值探索上達到共識。
三、武陵源區域旅游產業與生態農業融合過程模型構建
旅游產業與生態農業融合產生之前,有各自特定的技術、產品、企業及市場等共同構成的產業邊界 [4],且他們之間是不相關的。隨著產業之間的開放性不斷的增強,對于產業組織創新、產業管制放松、產業管理改革等方面也出現有所突破,于是武陵源區域旅游產業與生態農業融合也就開始出現,并通過產業制度、技術、產品、企業以及市場方面的研究來分析兩大產業之間融合成的不同類型。
旅游產業與生態農業融合產生之前,都是以單純的自然資源旅游項目為主,借助其獨特的地勢地貌來吸引游客的眼球,但是幾乎相同的景色容易旅游消費人群產生視覺疲勞從而導致對旅游產品評價不高,但是如果在產業系統要素的互動作用影響下,從產業制度、技術、產品以及市場層面來實現武陵源區域旅游產業與生態農業融合,以便建立武陵源區域旅游產業與生態農業融合的過程模型,使產業融合得以最終實現,因此武陵源區域旅游產業與生態農業融合的過程模型是建立在旅游產業與生態農業現已開放的條件下,旅游產業和生態農業開始在制度、觀念上開始改變,并在技術擴散、產品、企業以及市場的推動下,武陵源區域旅游產業與生態農業開始相互滲透,并開始從事多元化的旅游活動;在產業觀念的引導下武陵源區域旅游產業與生態農業開始出現融合,并且兩大產業中的相關企業突破產業束縛實現滲透性的開發與發展,在產業融合大勢所趨的背景與產業技術的推動下,就會出現大規模的融合現象;當融合型生態農業旅游產品具有良好旅游消費市場前景時,就會促進從事融合型旅游產品生產企業的成立,這即實現企業融合。當然,旅游企業多元化行為會受到市場管制限制,當管制放松即制度融合后,又會更有助于促進旅游及相關產業企業的融合(見下圖,其中A為旅游產業,B為生態農業;白色三角形代表旅游產品,黑色三角形代表生態農業產品)。
從上述武陵源區域旅游產業與生態農業融合的過程模型可以看出,武陵源區域旅游產業與生態農業融合是一個過程的展示。在這個過程中,有宏觀方面的因素的變化,如政策改變、制度支持等,導致武陵山區民族村寨旅游業與生態農業這兩大產業突破產業邊界開始走向融合;中觀方面的因素,如產業所處的行業環境,導致武陵山區民族村寨旅游產品與生態農業產品開始突破產業邊界,相互融入到產業的發展當中;微觀方面的因素,如技術、產品以及市場等方面,這些方面的因素使武陵山區民族村寨旅游產品與生態農業產品在兩大產業營造的環境下共同發展,共同促進兩大產業的和諧發展,這些因素在民族村寨旅游與生態農業融合發展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并且有著不可或缺的位置。因此民族村寨旅游要進行多樣化的旅游服務,與生態農業融合需要這些子系統的共同促進才能實現完美融合。
參考文獻:
[1] 張海燕,王忠云.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0,(4).
[2] 張功讓.旅游產業融合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1.
[3] 侯家驥.武陵源生態旅游發展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07.
[4] 卡麗斯·鮑德溫,金·克拉克.設計規則[M]. 張傳良,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