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醫藥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對于醫藥產業的發展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從醫藥產業技術創新的投入、產出等評價指標出發,構建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將廣東省醫藥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與江蘇、浙江、山東等國內醫藥產業發達的省份進行比較分析。
關鍵詞:醫藥產業;技術創新;指標分析;廣東省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2-0198-02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近三十年的持續發展,廣東省在醫藥產業資產規模、產業化和市場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整體優勢,科研隊伍已初具規模、研發基礎明顯增強。據國家統計局、SFDA藥監統計年報顯示,目前廣東省醫藥工業總產值在全國所占的比重為7.34%,排在第三位,僅次于山東和江蘇。2009年全省醫藥工業總產值為737.72億元,比2008年增長19.39%。從各個子行業的產值構成來看,在醫療器械和生物藥品制造領域,廣東省的發展水平位于全國前列。
但是近年來,江蘇、浙江、山東等省醫藥產業發展強勁,在產品、技術、人才、資金和市場等各方面與廣東省展開競爭,廣東醫藥經濟在全國的地位呈下降趨勢,面臨慢進則退、不進快退的強大挑戰。現在廣東面臨創新藥物開發難度加大、投融資渠道不暢、創新體系有待加強與完善、地區吸引力下降、高端人才的引進與培養缺乏等問題。本文從醫藥產業技術創新的投入、產出等評價指標出發,將廣東省醫藥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與江蘇、浙江、山東等醫藥產業發達的省作以比較,從中找出廣東省醫藥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差距所在,進而針對提升廣東省醫藥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一、醫藥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一)產業技術創新相關理論綜述
技術創新的定義(內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狹義角度來看,技術創新是指人們在新產品開發或老產品改進中重新組織生產條件和要素,創造性地運用不同的方法、工藝、工具或裝備的過程,并取得了顯著經濟效益或具有潛在的長遠的經濟效益,通常包括產品創新和過程(工藝)創新等。從廣義的角度來看,技術創新是指人們在生產實踐活動中重新組織生產條件和要素,創造性地運用其在科學實驗和生產活動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知識、經驗和技能的過程,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或具有潛在的長遠的經濟效益,通常包括產品創新、過程(工藝)創新、市場創新、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等[1]。
關于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研究,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豐富。但是目前,國際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評價指標體系。斯切爾(Scherer,1992)認為,技術創新最終實現的包含很廣,而且創新活動方式極不相同,所以只能根據不同類型的技術創新而采用不同的評價指標;加拿大的Debresson教授用8個指標來比較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創新資本投入/職工人數、創新資本投入/銷售收入、非專門的創新資本投入/職工人數、專門的創新資本投入/職工人數、專門的創新資本投入/銷售人數、出口銷售收入/銷售收入、企業的創新傾向。
中國國家統計局近年來一直用技術開發經費投入、科研人員、科研成果、技術轉讓、新產品銷售、新產品出口六項指標為基礎建立技術開發能力綜合指數指標,以此來反映中國的技術開發能力;清華大學傅家驥等人從技術創新投入與產出不同側面以RD投入量、專利統計量、新產品有關指標量(新產品產值、新產品實現利潤、新產品開發周期、新產品技術水平)等作為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主要評價指標;中國人民大學趙彥云等人提出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為:(1)RD總支出,RD支出增長率,RD支出/銷售額。(2)直接RD總人員,直接RD總人員/員工總數,員工受教育程度構成。(3)專利數,產業申請專利數年均增長速度。(4)新產品銷售所占比重,國際領先水平產品數,勞動生產率。
(二)醫藥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是一個非常復雜而系統的問題,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關系,單一的指標遠遠不能滿足研究的需要。考慮到技術創新內涵以及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可比性和醫藥產業相關數據的可得性,結合當前一些學者對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研究的成果,本文將醫藥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分為技術創新投入能力、技術創新生產能力、技
二、實例分析
(一)醫藥科技人力資源比較缺乏
2008年廣東省醫藥產業科技活動人員數量為5 437人,而江蘇和浙江兩省醫藥產業科技活動人員分別為9 148人和9 459人,山東省則達到10 074人(約為廣東的1.8倍);2008年廣東省醫藥產業科技活動人員中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數量為3 700人,占科技活動人員總數的67.6%,江蘇和浙江兩省醫藥產業科技活動人員中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數量分別為5 752人和5 938人,山東省則擁有科學家和工程師6 048人,遠遠多于廣東省;2008年廣東省醫藥產業RD人員全時當量2 392人,同年浙江省醫藥產業RD人員全時當量達到6 002人(約為廣東的2.5倍),山東和江蘇兩省也分別達到5 202人和3 967人,RD活動人員明顯多于廣東。
通過以上比較可以看出,無論是從科技活動人員總數還是擁有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等高素質人才數量來看,廣東省醫藥產業科技人力資源遠遠低于山東以及江浙兩省。
(二)醫藥科技機構數量相對較少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廣東省醫藥科技機構數量增長較快,由2004年的51個增加到2008年的74個,但是相對于浙江、山東、江蘇省醫藥科技機構的數量來說還是相對較少。2005年江蘇有醫藥科技機構70個,比廣東省多20個,浙江和山東省各有醫藥科技機構64個,比廣東省多14個;2008年浙江省有醫藥科技機構85個,比廣東省多11個,山東省有醫藥科技機構80個,比廣東省多6個。
參考文獻:
[1] 莊偉民,龔仰軍.產業技術創新[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5.
[2] 姚維保.中國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專利保護:現狀、問題與可持續創新戰略[J].科技管理研究,2005,(9).
[3] 蔣偉民,陳金林,等.生物醫藥創新研制和專利戰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0,(3).
[4] 史清琪,尚勇.中國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研究[M].北京:中國輕工出版社,2000.
[5] 吳友軍.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商業研究,2004,(11).
[6] 龐詠剛,孫玉濤.基于企業創新能力的區域創新體系競爭力評價[J].科技管理研究,2007,(7).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