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中國傳媒業通過逐步改革,由先前多種經營、集團經營階段過渡到資本經營階段。通過資本運作進行規模擴張、資源整合是中國傳媒業進一步發展的必由之路。由于中國傳媒業受特殊政策環境、市場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引進國外先進經驗,進行資本運營的創新研究便顯得尤為必要。
關鍵詞:傳媒業;資本運營;創新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2-0200-02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傳媒業實行的是“行政單位,事業管理”。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財政撥款,處于與市場基本絕緣的狀態。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對外開放程度的加大,中國傳媒業的生存狀態發生了深刻變化,媒體運營方式從事業模式逐步向市場化、產業化發展[1]。
一、傳媒業資本運營的內涵
資本運營是指對企業可以支配的資源和生產要素進行運籌、謀劃和優化配置,以實現最大限度資本增值目標。資本運營的目標在于資本增值的最大化,資本運營的全部活動都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2]。
資本運營是以利潤最大化和資本擴張為經營目的,是一種以價值管理為主要特征的經營方式,是對傳統的生產經營的突破,是現代企業一種以資本增值為目的的經營管理理念。資本運營的范圍非常廣泛,實現途徑多種多樣。首先,資本運營既包括企業內在的經營管理活動,又包括企業為了有效整合外部資源而采取的戰略舉措;其次,資本運營不僅是一種經營管理方式,還是一種更高層次上經營思想的創新,它是以資本管理為中心的經營活動。
傳媒業資本運營是資本運營的一般原理在傳媒領域的具體運用,基本原理與形式和其他行業的區別在于運營主體的特殊性。傳媒業以傳播媒介與經營實體的雙重身份存在,因此,對于其資本運營的研究,既要有初級的產品資本運營,又有高級的原型資本運營。
綜合相關理論而言,傳媒資本運營,就是將傳媒所擁有的可經營性資產,包括和新聞業有關的廣告、發行、印刷,信息、出版等產業,也包括傳媒所經營的其他產業部分,都可視為有經營價值的資本,通過價值資本的流動、兼井、重組、參股、控股、交易、轉讓、租賃等途徑進行運作,優化傳媒資源配置,擴張傳媒資本規模,進行有效經營,以實現最大限度增值目標的一種經營管理方式。
二、中國傳媒業資本運營的現狀
在中國市場經濟日益成熟、傳媒業政策也逐步松綁的背景下,傳媒資本運營不斷傳來利好的消息:自從首家報業集團廣州日報集團組建之后,全國幾十家報業集團先后組建,如青島報業集團等等。一些有傳媒背景的公司相繼上市,傳媒企業開始與證券市場結合籌資融資。1999 年《成都商報》收購四川電器,采用借殼上市的策略,實現了報業資本經營的邊緣突破;同年,湖南“電廣傳媒”的上市掀起了一輪傳媒投資的熱潮。河南省的《銷售與市場》雜志,引進戰略投資,進行市場化運營,于2005年12月通過美國證監會的批準,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隨著資本運作的逐漸到位,《銷售與市場》又確立了走集團化發展之路的發展目標,成為中國發行量最大的營銷類第一品牌期刊。
可以看出,在中國傳媒業發展的經濟環境越來越好,產業的雛形已經基本上成型,傳媒業正表現出強勁的產業化發展趨勢,帶動了許多相關行業的發展。但盈利模式單一、收入來源結構性失調等問題仍然制約著中國傳媒產業的發展。另外,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加快與深化,外國傳媒集團紛紛進入中國市場,涉及幾乎所有的傳媒領域,包括電影、電視、廣播、報刊、圖書、網絡等。在電視媒體方面,日前,已經有超過30個境外電視頻道獲準在中國有線落地。今后,傳媒市場的進一步開放以及市場壁壘的不斷降低,國外傳媒巨頭絕不會滿足于打擦邊球的方式,這一切都會為中國傳媒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通過分析研究,中國傳媒業在資本運營方面還存在以下問題:
1.體制束縛。傳媒同時具有商業及文化事業的雙重屬性,在中國,這種“雙重屬性”被表述為“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作為黨和國家的重要喉舌,媒體的政治屬性一直被放在第一位,其產業性質長期得不到認可,傳媒的核心領導由來自上層建筑的行政權力決定,資本運營對核心領導的影響相當有限,越是接近于傳媒運作的核心部分,其構造的市場化因素就越少,這就極大地阻礙了傳媒產業的發展。
2.產權主體不清。目前,中國傳媒內產權關系十分模糊,傳媒資產的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權利、責任不明確,國家對傳媒資產的監管制度尚未建立,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傳媒業規?;l展趨勢極需大量社會資本的流入,以突破阻礙自身發展的資本瓶頸。
3.開放程度有限。雖然,中國政府頒布了一些有關文化領域投資、融資的法律、法規文件,通過給予優惠政策,引導、鼓勵非公有制資本進入文化領域,促進中國文化產業的市場化;但是,政府對于文化產業的核心圈層,尤其是核心圈層中的傳媒產業上,基本還是嚴格控制非公有資本的進入,遲遲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解禁。
4.行業政策限制。由于受到行業政策限制,傳媒業上市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與其他傳統行業相比較為復雜,使得上市傳媒公司的業務遠離傳媒核心業務。例如,“中視傳媒”也是影視城的房地產和旅游資產,“歌華有線”是以網絡工程為主,“賽迪傳媒”主要是影視制作和信息咨詢,這種模式的弊端導致傳媒企業關聯交易多、業務透明度低、業績易受操縱阻礙了上市公司的發展[3]。
縱觀國內外傳媒業發展的現狀,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傳媒業資本運營的步伐仍然比較慢、規模比較小。如果具體到單個傳媒單位,難以看到跨媒體、跨行業、跨區域的強勢傳媒集團,中國的傳媒產業并不強大。現代傳媒產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型產業,傳媒產業要想生存和發展,最佳途徑在于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的資源,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建立中國的巨型立體化傳媒集團,以迎接國際媒體行業集團日益臨近的競爭與挑戰,實現跨媒體、跨地域的飛躍發展。
三、傳媒業資本運營的創新性思考
中國傳媒企業具有社會與經濟的雙重屬性,追求社會與經濟的雙重效益。與一般企業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不同,傳媒通過資本運營實現經濟收益的最大化不是其最終目的,還要實現傳媒的社會效益。因此,對于中國傳媒來說,不僅擔負著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經濟責任,還擔負著黨和人民喉舌的社會責任。
中國傳媒業多年來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體制,如何根據傳媒的屬性和特點,結合國內傳媒市場的經營實際,借鑒國外優秀傳媒集團的運作經驗,進行創新性的資本運營管理,成為中國傳媒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課題。
1.創新體制,加快跨行業、跨區域、跨媒體發展的步伐。資本市場對傳媒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到體制束縛、政策限制等因素的嚴重制約,傳媒業在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實現市場化運作的過程中,屢屢受挫,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因此,傳媒業要加快跨行業、跨區域、跨媒體發展的步伐,就要進行體制創新,體制問題不理順,既有悖于傳媒產業存在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特點,又有悖于市場和資本流動性的規律。在這方面,國家相關部門不僅要有思路,還要有明確的激勵政策和具體措施。從管理體制上,減少多頭管理、明晰行業所屬、杜絕條塊分割,為跨區域、跨媒體發展清除障礙。
2.創新機制,建立健全有利于資本運營的人才體系。傳媒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技術和人才的競爭。同一般企業相比,傳媒行業身兼事業和企業的雙重屬性,既熟悉傳媒業務又精通資本運營管理的人才,對于構建傳媒集團的核心競爭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市場環境的新變化,要求傳媒業改變以往“重采編輕經營”的觀念,在具體的聘用機制上有所創新,調整傳媒行業的人才資本需求結構,引進和重視精通傳媒資本運營和傳媒經營管理人才。南方報業提出在人才發現和使用過程中引入市場機制,建立人力資本庫,以保證后續媒體資本運營的順利進行[4]。
3.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引進戰略投資,創新治理機制。上市是資本運營的主要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手段,最關鍵的是企業要真正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資本運營的途徑有很多,除了上市之外,還有資本及產權的流動與重組、兼并、聯合等方面的運作。在這些方面,國外傳媒企業進行過有效地嘗試和探索,已經有成功經驗可循。傳媒業完全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實現內部治理結構的完善,企業引進戰略投資者,能夠從根本上改變傳媒業產權結構的單一性,實現股權結構多元化,解決制約中國傳媒業發展的體制問題和機制問題,在多方權益主體的情況下,實現國有資本權益分散和風險平攤。同時,資金的引進會伴隨著智力資本和資本運營管理理念的注入,能夠提供傳媒公司的經營管理水平,提升傳媒業的核心競爭力。
4.建立傳媒業資本運營服務機構。針對中國傳媒業在資本運營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困惑,可以嘗試建立一個傳媒行業專業的資本運營咨詢服務機構,為有意投資傳媒的出資人和需要融資的媒體提供幫助,從而降低資本運營風險,實現雙贏[5]。
中國傳媒業具有特殊性,在資本運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具有中國特色,因此,咨詢服務機構的組建,需要精通國內傳媒行業生存環境和國內外資本運營理念的專家隊伍,通過深入全面地把脈診斷,實現理論創新與實際運作的有效嫁接。咨詢服務機構與金融機構的合作,可以開發專業化的資本經營方式,如信貸創新融資模式、階段性股權融資模式、無形資本運營模式等等,充分發揮傳媒業資本運營的潛力,實現資本的優化高效配置。
參考文獻:
[1] 趙淵.傳媒資本運營的路徑抉擇:基于制度創新的視角[J].北方經濟,2011,(11):87-88.
[2] 陳東升.資本運營:理論·方法·案例[M].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1998:3.
[3] 陳立新.中國傳媒產業資本運營存在問題及對策[J].記者搖籃,2011,(4):70-71.
[4] 范以錦,蔡立.創新思路,打造有特色的傳媒資本運營模式[J].新聞傳播,2009,(4):7-8.
[5] 鄭靜.中國傳媒產業資本運營間題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6):50-51.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