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精神生產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中國學術界圍繞精神生產的涵義、歷史形式以及精神產品的價值衡量等問題進行了探索研究,對指導中國精神生產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精神生產理論;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2-0236-02
馬克思精神生產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時代的局限,馬克思在提出這一理論之后并沒有像論述物質生產理論那樣詳細系統地加以展開,因此馬克思精神生產理論長期被人們所忽視。然而,當今世界科技革命浪潮不斷推進,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知識經濟逐漸展開,與馬克思所處的社會相比已發生了深刻變化。
一、關于精神生產的涵義
對精神生產概念的理解是研究精神生產需要回答的首要問題。目前學術界對于精神生產涵義的爭論,主要是圍繞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關于精神生產涵義的經典表述展開的,“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1]。
第一種理解是把精神生產等同于意識生產。認為精神生產和意識生產一樣包括“思想、觀念、意識”等社會心理的生產和“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社會意識形式的生產兩個方面。
第二種理解是意識生產包括精神生產,精神生產是意識生產的高級階段。這種觀點認為,意識生產包括初級的意識生產和高級的意識生產兩種形式。意識生產的初級形式是“日常意識”,“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意識生產的高級形式是政治、法律觀點和學說、道德、宗教、哲學、藝術、科學等。它與物質生產不是同一個過程,是社會生產的一個相對獨立的部門。但是持這個觀點的學者也強調,意識生產的初級形式潛在地包含著意識生產的高級形式,實際上也孕育了精神生產的萌芽,二者有著密切的聯系,不能割裂[2]。也有學者從文本翻譯有失偏差的角度證明了這個觀點[3]。
第三種理解綜合了以上兩種觀點,認為精神生產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一切精神現象的產生、創作及其過程,即馬克思所說的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狹義指一切高級意識形態的產生、創作及其過程,即人們創造各種社會意識和設想的生產活動及其過程。人們在日常生活大量產生的精神活動與心理現象不在狹義的精神生產范圍之內[4]。
第四種觀點認為以上幾種理解都具有片面性,把一切人類社會意識的生產都看成是精神生產固然正確,但停留在這一點上就失于籠統。而把整體意識的生產劃分為兩大類型的想法很有價值,但是把“精神生產”局限于高級形式的意識生產既違反事實,也不符合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是說不通的。給“精神生產”下定義應確定精神生產的本質、它的最普遍的適用于一切時代一切民族的屬性,而把特定民族在特定時期進行的精神生產所具有的這些或那些特殊的、具體的屬性舍棄掉或抽象掉。因此,這種觀點認為“精神生產”是社會人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要按一定意圖進行的一種旨在改造主觀世界以創造精神財富的活動[5]。
第五種觀點認為第四種觀點仍然不夠縝密。他們認為物質生產及其產品與精神生產及產品,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兩種生產、兩種產品在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與精神生活需要上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互相交叉、相互為用的。因此,這種觀念把精神生產的概念進行進一步修正,定義為:精神生產者(包括專門的精神生產者和業余的精神生產者在內)自覺地創造觀念形態產品的社會生產活動[6]。
二、關于精神生產的歷史形式
對于精神生產形式的研究,可分為理論和歷史兩個角度。目前中國理論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歷史形式,并達成一些共識: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精神生產具有不同的社會形式。它相繼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五種形式。
與各種社會形式相適應的精神生產具有不同的特征。與原始社會人類自我意識的產生相適應的是精神生產的萌芽;與奴隸社會階級的分化相適應的是精神生產的組織化;與封建社會政治的分散相適應的是精神生產的一統性;與資本主義社會勞動和資本的對立相適應的是精神生產的異化[7]。有的學者還研究探討了社會主義精神生產的特點。田薇認為社會主義精神生產的特點有:(1)以公有制經濟為基礎,以滿足廣大人民的精神文明需求為目的是根本特征。(2)知識分子作為精神生產的在主體不再是雇傭勞動者,而是國家和生產的主人,廣大社會成員是精神產品的真正消費者。(3)精神生產既講經濟效益,更注重社會效益[7]。李文成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精神生產的特征是:(1)精神生產的目的是滿足全體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2)從事精神生產的社會主義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3)消除了精神生產領域的異化。(4)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精神生產帶有某種程度上的商品生產特征[3]。
也有學者以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1857—1858)中根據人的發展與生產力發展的狀態把人類歷史劃分為人的依賴性社會—物的依賴性社會—個人全面發展的社會三種社會形態的劃分為依據,把精神生產的歷史形式劃分為:(1)自然經濟社會的精神生產。其早期并未產生真正意義上的精神生產,只存在精神生產的萌芽。在其后期,出現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分工,精神生產逐步成為社會生產的獨立部門。(2)商品經濟社會的精神生產。精神生產以公有制為基礎;精神生產者主要由社會培養和教育;實行按勞分配;精神生產手段主要為全民或集體所有。(3)產品經濟社會的精神生產。精神生產沖破舊的社會經濟關系的桎梏,沖破階級偏見,沖破民族性和地域性的限制,具有廣泛的世界性。精神生產獲得自由發展,精神生產者的地位越來越突出[8]。
三、關于精神產品價值衡量
第一種觀點是從經濟學角度來衡量精神產品的價值。有的學者以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為依據,認為精神產品的生產離不開精神生產者的活勞動消耗和物化勞動消耗,是有價值的。認為生產精神產品的全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雖然難以精確計算,卻可以采用一種相對的、大致的、模糊的計算方法。不能不拘泥于“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計算”的哥德巴赫猜想,否認精神產品的價值,而應更多采取質的價值判斷方式[9]。有的學者則借助西方經濟學模型分析了三種精神產品(分別為既符合社會需求又構成市場需求的商品性精神產品、符合社會需求但難以形成規模市場需求的公益性精神產品和有市場需求但不符合社會需求的公害性精神產品)的經濟運行機制進行了分析 [10]。
第二種觀點認為精神產品的價值應當運用哲學價值論來分析。這種觀念認為精神生產具有獨創性,衡量精神產品價值論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構成精神產品價值的大小不僅取決于勞動量的大小還取決于內容的創造性、科學性、藝術性、健康性以及社會效益;精神產品的價值的真實性、持久性及其實現程度的大小是在歷史發展和人類實踐中體現與檢驗的。所以衡量精神產品的價值主要不是運用經濟學意義上的價值尺度,即實踐尺度和歷史尺度 [11]。
第三種觀點是大多數學者的觀點。認為精神產品具有商品屬性和非商品屬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重效益,所以要從經濟學和哲學兩個視域分析其價值。從經濟學視域看,精神勞動是生產性勞動,精神勞動時間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有機組成部分,精神生產受“普遍規律”支配,精神勞動創造的精神產品具有價值;從哲學視域看,精神產品具有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的屬性,反映了主體對客體的需求以及客體滿足主體需求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精神價值。這個觀點同時強調,精神產品的經濟價值與精神價值只是由于分析的角度不同而得出的不同認識結果,并不是一個價值的兩個部分,應當把兩者結合起來看,實現精神產品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12]。
對于如何在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下,在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精神生產理論,發揮這一理論的指導作用,仍需要進一步探索研究。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4.
[2] 夏贊忠.精神生產概論[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11-26.
[3] 李文成.略論精神生產的概念和歷史形成[J].哲學研究,1985,(5):36-42.
[4] 朱義祿.精神生產略論[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23-31.
[5] 王蔭庭.精神生產三題[J].馬克思主義研究,1988,(4):201-216.
[6] 陳仲華.評關于精神生產涵義的幾種觀點[J].北京師大學學報,1988,(4):24-29.
[7] 田薇.論精神生產的歷史形式及其特點[J].鄭州大學學報,1994,(4):82-86.
[8] 張華榮.精神勞動與精神生產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86-90.
[9] 鄧樸安.“精神產品無價值論”質疑[J].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1994,(6):87-90.
[10] 趙子忱.精神產品的經濟分析[J].經濟研究,1997,(6):63-67.
[11] 馬捷莎.關于精神產品價值及類型的思考[J].河北學刊,2003,(2):34-38.
[12] 劉云章.馬克思主義精神生產研究[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240-259.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