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拓展了馬歇爾外部性理論,認為廠商在不同子市場貢獻和吸收的外部性種類和程度不同,廠商在特定市場獲得的同類型外部性是非均衡的,但它可以從其他市場獲得其他種類外部性的補償,從而使獲得的總外部性最大化。由于不同規模廠商可以在不同子市場交換不同種類外部性,因此使廠商可以達到外部性互補,從而使集聚變得有利可圖。
關鍵詞:集聚經濟;子市場;外部性互補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5-0037-02
集聚經濟是當今社會普遍的經濟現象,集聚經濟形態眾多,但廠商在地理空間的靠近是其關鍵的特征。在與之相關的研究中,集聚的形成機制的研究是其中一個有趣而重要的分支。對廠商集聚原因的解釋,早期起始于區位理論,主要是農業區位理論和工業區位理論。馬歇爾(1890)強調了行業內部的廠商或個體的相互靠近和依存,指出聚集經濟的本質是由經濟主體的集中而帶來的一種外部性經濟,外部性理論成為許多后續研究的基礎。依據該理論,中間產品外部性、勞動力市場外部性和技術外部性與集聚經濟的成因間存在密切聯系。但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集聚經濟的形成,已經不僅僅與中間產品市場、勞動力市場和技術溢出有關,還受到消費需求、市場結構、廠商行為、文化、歷史和社會背景等諸多因素的深刻影響。因此,處于不同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和處于不同國家、地區的集聚經濟的形成可能是不同的,集聚經濟的形成還存在其他成因。
此后大量的關于集聚經濟形成機制的研究主要建立在馬歇爾外部性理論上,以克魯格曼等為代表的新經濟地理學說對集聚形成理論進行了創造性的發展,其他一些學者還形成了知識溢出、邊際報酬遞增、規模經濟、技術創新、專業分工、競爭優勢、根植性文化、社會網絡等理論,用以結束廠商或產業的集聚機制。
一、不同特質廠商的外部性需求差異
為什么不同廠商會“擠”在一個相對狹小的空間?這與子市場及外部性互補機制有關。在一個存在一定數量經濟個體的空間,或多或少總是存在一定的外部性,只不過當廠商集中時,這種外部性更顯著的。雖然經濟中廣泛地存在著外部性,但從廠商貢獻和獲得外部性的兩方面講,外部性的存在并不代表每個融入其中的廠商都能貢獻和獲得同種類、同等程度的外部性。具體來說分四個方面:
1.不同特質廠商對同種類外部性的吸收能力不同,即對某種特定的外部性,有些廠商需求更高。
2.不同特質廠商吸收的外部性種類也存在差異,即對某些類別的外部性的吸收比較多,對另一些的需求較少,吸收也較少。
3.不同特質廠商對經濟整體貢獻的外部性的種類和程度也不同。比如,低技術廠商對技術市場的正外部性的需求會大于高技術企業。
4.不同特質廠商因其特質會對市場機制和其他廠商的行為做出不同反應,這些反應決定了廠商行為。具有相同特質的廠商在同一個市場中會做出相似的反應,從而顯示相似的行為。當市場中一定比例的廠商具有相似行為時,市場的結構就會受到影響。當廠商的數量眾多時,就可能發生集聚,并進而產生更復雜的影響,這反過來也影響了外部性的強度、層次和品質。
因此,為了滿足不同廠商對外部性的需求,首先就要對市場進行進一步細分,從而了解不同市場功能和外部性是否與個體廠商的匹配。對不同功能的市場進行區分,外部性會呈現不同的效應,從而可以更深入地解釋不同規?;虿煌夹g層次的廠商是如何共存且互惠的。
二、子市場與外部性互補
經濟中存在功能不同的較小區域,每個較小區域溢出的外部性是特定的。本文把這些不同功能的較小區域稱為子市場,一個經濟中同時存在多樣化的子市場,是廠商集聚得以形成的微觀市場結構。比如說,我們把市場機一部劃分為:流動資產市場、技術市場、① 固定資產市場、信息市場、資本市場、消費需求市場等。其中流動資產市場包括中間產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這兩個市場和技術市場形成了馬歇爾外部性的來源(見下圖):
由于不同子市場的功能不同,因此不同子市場溢出的外部性種類不同。這使得特定廠商有可能在不同子市場交換自己需要的外部性,達到總外部性最大化。與此同時,也不自覺地貢獻了某些外部性。反過來,不同種類的外部性又對廠商行為產生影響,因此外部性非均衡性地影響著不同特質廠商。比如,高技術廠商和低技術廠商在技術市場內的外部性收獲差別很大,高技術企業獲得的技術外部性要遠遠低于低技術企業,但高技術企業可以從多樣化的產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獲得更多正的流動資產外部性補償。
正是由于廠商獲得和的吸收外部性在同一個市場內是非均衡的,在不同子市場間也是非均衡的,才導致廠商在選擇是否集聚、集聚在哪里的過程中呈現動態移動,這是不同特質廠商能夠長期集聚的市場微觀基礎。不同廠商集聚的目的是利用子市場交換不同種類外部性,從而使獲得的總的外部性最大化,最終收益最大化,這使不同特質廠商的集聚變得有利可圖,因此對市場劃分越清晰,越能發現廠商集聚的動機。市場中的子市場越多,外部性種類業就越多,廠商就越可能集聚。外部性的多樣化是廠商集聚形成的重要基礎。具體來講,不同質地的廠商的互補體現在如下方面:
首先,對于中間產品市場、勞動力市場:大廠商通過獲得較多的成本降低的正外部性,同時貢獻了較多的消費需求產生的正外部性;而數量眾多的中小廠商在中間產品的市場、勞動力市場貢獻了較多的正外部性,同時獲得較多的從大廠商帶來的消費外部性;第二,對于技術市場:不同技術層次的廠商主要通過技術交換市場相聯系,高技術廠商可能獲得較低的技術外部性,而低技術廠商可能獲得較高的技術外部性。不是所有的廠商都能從這個市場中獲得同樣的效用;第三,對于固定資產市場:各種廠商在固定資產交換市場中,既貢獻正的外部性,也索取正的外部性。這個市場的外部性溢出對大廠商來說似乎沒那么重要,因為這個市場的技術和規模無法滿足其對固定資產投資和轉移的需求;但對小企業來說,情況正相反,該市場可以幫助小廠商較容易地將設備等固定資產轉移給新進入的廠商以獲得某種正的外部性,因此該市場的存在對小廠商尤為重要;第四,對于資本市場而言:各種廠商都獲得正外部性,但對中小企業來說更重要。中小企業主要依賴民間融資,它的存在使眾多小廠商享受到了資本外部性的擴散效應,彌補了因大金融機構的貸款限制所導致的資本市場外部性溢出的不足;第五,對于信息市場:所有的廠商享受了信息交換市場的正外部性,技術越發達,這個市場的外部性溢出就越多,這對有形和無形市場都是一樣的;最后,不同廠商通過消費需求市場分配消費者總需求,那些能溢出消費需求外部性的廠商也能吸引其他廠商的集聚。因此,需求也是集聚形成的重要源泉。通常,需求引致的外部性對集聚經濟的影響體現在消費需求、需求的溢出效應、非對稱消費信息的影響等方面。
由此看出,不同廠商對市場的利用程度是不同的。大家在同一個大的市場中通過不同的子市場交換不同種類的外部性,從而都達到總效用最大化,這是不同規模、不同技術水平和不同特質廠商能夠長期集聚的市場微觀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