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著眼于在當前高房價的現狀下,大學生就業地域的選擇。首先,利用大量數據說明今年中國高房價的現狀。其次,通過深入調查南寧、柳州、桂林三地高校畢業生群體對于房價與就業地選擇關系,得出房價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地域選擇有極其重要的影響。最后,針對現狀、考慮到可行性,提出調整住房供應主體結構、調整住房土地供應結構、調整住房供應產品結構、調整住房供應價格結構、調節投資消費比重結構等建議,以期使高校畢業生能夠更好地選擇符合自身發展需求的就業地。
關鍵詞:高房價;大學生;就業地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5-0080-03
一、房價的現狀與影響
1.高房價的現狀。當前,“蝸居”、“蟻族”、“房奴”等熱詞表明高房價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不可承受之重”。有研究表明,日本東京上百區中,2012年在售樓盤均價僅一個區在1億日元即660萬人民幣以上,60%區均價為3千萬~5千萬日元,即人民幣200萬~300萬之間,這與中國一線城市不相上下。但中國人均國民收入至少要40年再翻4番才可達日本今日水平。從2003—2013年,中國房價的非理性增長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2.高房價與大學生就業地域選擇的關系。在高房價的背景下,大學畢業生們正面臨走向社會進行擇業的問題,那么,高房價究竟對他們的擇業有沒有影響,有多大的影響?本文從房價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地選擇的角度進行分析和闡述。
高房價和大學生就業是當今社會亟待解決的兩個問題,他們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事實上卻是相互聯系的。在一定程度上,房價上漲過快抑制了就業,主要體現在其影響社會產業結構的平衡上。房價上漲過快將大量的資金引向房地產業,使實體經濟受到抑制。房地產屬于資金密集型而不是知識型、勞動密集型產業,不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尤其無法對更多的大學生創造就業機會。此外,通過調查表明,高房價從心態上會對大學生的就業地選擇產生重要影響。住房屬于必需的生活資產,房價上漲過快導致待就業大學生就業心態失衡,中低收入職業根本無法達到購房預期,但留在一線城市工作,雖然收入增加,但又會有除房價之外物價和生活的壓力,在調查中,有超過半數大學畢業生因為高房價的現實壓力而最終放棄在一線城市工作。
二、高房價下大學生對就業地域選擇調研
1.高房價下大學生對就業地域選擇調研數據分析。大多數學生希望留在一線城市工作,但房價的節節攀升和生活、就業的現實壓力缺使他們望而卻步。在對285位在校生的調查中,超過65%的人認為自己理想工作城市的房價水平高,甚至達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因此,他們中的大部分最終放棄了在自己理想城市工作的愿望。
從本次調查結果來看,有54.39%的同學會選擇一線城市作為就業地,40%的同學選擇二三線城市就業,3.5%的同學選擇出國就業,僅有1.75%的同學選擇前往偏遠地區或經濟落后的農村地區進行就業。由此可見,大多數大學生仍然是選擇畢業后在競爭力和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工作,發展水平低的城鎮和農村則只在少數同學的考慮范圍內。
畢業后愿意選擇在北上廣工作的學生數量為16.14%,但由于面臨更現實的選擇,只有11位表示會留在北上廣工作。關于愿意選擇在這些地區工作的原因,依據調查結果,有58.33%的學生認為其所想從事的工作在該地區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同時,對于大多數不愿意留在一線城市工作的應屆畢業生來說,房價太高成為首要原因,影響重要性達67.71%。同時,我們也看到,絕大多數應屆畢業生選擇國內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主要驅動因素是就業發展機會更高,但仍有部分畢業生因生活更為安逸而流向非一線城市,并有數量增多的趨勢。
2.針對高房價對大學生擇業地域的影響調研結果分析:高房價會對大學生的就業地區產生影響,進而對一個城市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產生影響。當今社會大學因為擴招,大學生人數激增,而對于一個城市和社會的長遠發展來看,大學生能在這個城市有一個穩定的能維持生存和發展的工作是至關重要的。
根據調查報告顯示,24.9%的大學畢業生由于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房價過高,而不得不降低標準選擇其他中小城市。但從長遠來說,買一套房子要比租一套房子更合算。假設他買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那么總價為108萬元。假設20內年還清,那么平均每月要付款4 500元。也就是說,一個大學畢業生在二十年內,他每月的平均純收入必須超過5 000元,他才可能在北京定居。
另外,目前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即由農業國家向工業國家轉型,因此,在未來的20年內將有大約8億多農業人口要轉變成工業人口,或有3~4億農民要到城里找工作。相當于國家每年要能提供3 000多萬個新增職位給他們。那么,如果每年的經濟增長率保持12%不變,則新增職位所能提供的平均工資最高只能達到1 500元。
所以說,如果房價維持在目前的高位十年到二十年,即使不再增長,那么在可見的將來,收入也不會明顯增加的前提下,大部分大學畢生無法在城市定居,只能去二三線城市或者農村。這樣在長遠來看,必將損害這個城市長遠發展前景。
再有,現今許多二三線城市的房價比收入都高,因此大學生就業更應該要考慮工作地,導致大學生就業流向不平衡,一些城市人才流失嚴重。金融危機之后,經濟發展受到限制,失業率也上升了,并且現在中國注重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而需要的是工人和更多的體力勞動者,但這并不能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房價過高使大學生就業壓力更大,這個問題已不容忽視。
3.針對調研結果提出建議:根據調查結果,超過90%的學生認為政府有必要對房價進行宏觀調控。此外,介于以上分析,高房價對大學生就業地選擇以及對城市和社會發展的會造成的不利影響,因此,政府在對房價進行宏觀調控的基礎上,還應采取積極的措施來幫助大學生解決住房問題。其中,提供經濟適用房是大學是大學畢業生最希望得到的幫助,達到76.14%;其次是政府提供廉租房,達到51.23%;提供低息住房貸款和發放住房補貼等。
三、結合現狀與調研結果提出建議
對于房價趨高的問題,政府應對房價采取積極的措施進行宏觀調控,包含兩個部分:首先,要調整和優化房地產市場的結構,保證和增加有效供給,對收入不高的人群提供足夠的房源和采取有效的措施。其次,要利用各種宏觀調控工具來調控房價,著力控制投機性的住房需求。同時從這兩個方面入手,房價就能夠趨于比較平穩。為解決高房價問題,尤其是幫助大學生群體解決住房問題,政府解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1.調整住房供應主體結構。近年來,保障性住房建設進度緩慢,大量中低收入家庭的剛性需求被推向市場,推動了商品房價格上漲。最根本的調控之道在于,政府要真正成為住房供應的重要主體之一,完善多層次、廣覆蓋的住房保障體系,使更多居民通過保障渠道解決住房問題,降低對商品房的依賴。
2.調整住房土地供應結構。房地產供應結構不合理,癥結之一在于土地供應。當前,中國不少城市以盈利為目的經營土地,形成了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導致商品房用地需求的比重過大,嚴重擠壓保障房和安居型商品房用地供應。因此,必須大力調節土地供應結構。其中,保障性住房用地占居住用地供應總量的比重要達到1/3,由于欠賬多、缺口大,近期保障房用地供給的比重應不低于40%。同時,加大對安居型商品房的土地供應力度,為落實“建設70%以上中小套型中低價位住房”的要求提供用地保障。
3.調整住房供應產品結構。當前住房產品結構不正常、不協調,除了保障性住房供應不足之外,大戶型高端住宅比例過高,適合普通居民購買的中低價住房數量卻日益萎縮。結構失衡,誘導了大量非理性消費和投機性需求涌入市場,抬高房價,催生泡沫。因此,要合理規劃、大力調整住房產品結構。對于保障性住房,2020年以前供應規模應占所有住房的25%以上,其中,小戶型、大批量、低配置、高密度的廉租房和廉價房應分別占保障性住房的60%、20%左右,大戶型、高配置的人才公寓占20%左右。對于安居型住房,由于中國大多數住房消費者收入水平較低,購房能力有限,當前要嚴格執行“70/90”政策,安居型住房供應規模達到40%以上。低密度、大套型住宅過度供應仍要嚴格限制,比重控制在30%左右。
4.調整住房供應價格結構。在調整供應結構的基礎上,住房供應分為完全市場化的商品房、半市場化的安居型商品房和非市場化的保障性住房三部分,在價格管理上就可以做到“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其中,保障性住房主要由政府負責投資建設,其租金和售價實行政府定價;安居型住房限套型、限房價,享受土地、稅收等政策優惠,適度降低發展商的利潤率,由政府進行剛性限價干預或實行指導價;市場化商品住房則由市場自主配置資源,價格由市場自主形成,政府不必過多干預。
5.調節投資消費比重結構。調結構重要內容之一,是嚴格區分住房的消費和投資兩種功能,運用差別化的信貸、稅收、土地等政策,強化對市場供應結構、收益分配的杠桿作用,合理調整住房作為投資品和商品的結構比例。對滿足剛性需求的商品房實行較低稅收、較低貸款利息,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購房需求;對房地產投資則要嚴格限制,通過提高首付、調高稅率、加重利息等手段,提高投機操作成本,深入精準抑制投資和投機性購房,讓房地產回歸民生本質。
6.其他。除此之外,大學畢業生這個群體具有特殊性,他們中的大部分是屬于既買不起商品住房,又不符合各類保障性住房條件的“夾心層”人群。對于這部分人群,本文提供了一個新的建議:政府可采用公共租賃住房的方式為他們解決住房問題,即政府在以市場化價格提供公寓出租的同時,向符合條件的人群發放租房券用于抵交租房費用。這種措施能使租房者擁有了充分的權利從而使租房成為一種可行的選擇,這是其能解決住房問題的關鍵。在政府提供公寓出租的情況下,租房者擁有以下兩個層次的權利,一是租房者只要按時交納房租,就能居住在這座房子里,不存在房東趕走租房者的可能;二是租房者可以在不破壞房子結構的情況下按自己的意愿進行裝修。
具體的解決方案是:政府首先選擇地段用于建設出租公寓,以小戶型為主,專用于出租。房屋驗收后,通過公開招標,選擇物業公司對政府公寓進行分包。采用兩輪投標方式,第一輪由政府評判,僅以出價來選擇,去掉低出價的公司,剩下的競標者以相同的價格(即交給政府的租金部分)參與第二輪競,標第二輪則由居民委員會評判,從中選擇服務最佳的物業公司。簽訂一定期限的合同,中標的物業公司負責出租給住戶,自行決定每套房屋的具體出租價格,與住戶簽訂一定期限的合同,按時向住戶收取租金(包括物業管理費),同時物業公司也負責房屋的維護及物業管理,大的房屋修繕需要居民委員會和物業公司一起向政府申請,由政府出資,以避免物業公司在該小區有固定資產投資,避免演化為類似出租車公司這種壟斷公共資源的組織,分包合同到期后,再次以相同方式公開招標,選擇新的分包商,每次的招標均是對價格的重新定義。不對物業分包公司及租房者設置準入條件或者較少的條件限制,為租房者辦理居民證,擁有本社區的所有居民權利。如果該居民在本地納稅和繳納社保,則可進一步獲得本市的所有公民權利和公共服務。低收入人群可申請政府補貼,通過審核后發放實名制的租房券,可用于抵償部分或全部房租。通過政府出租公寓同時帶動和規范民間出租屋,民間出租者也可以收取租房券并到政府換取現金,并登記該租賃關,系繳納房租,稅租房者以完稅憑證在入住期間獲得該社區的公共服務。
四、結語
通過調查和分析可知,與個人職業發展密切相關的發展機遇是影響大學畢業生選擇就業地的主要因素,而房價的現實壓力也會極大的影響他們的選擇。在畢業生逃離北上廣的背后,我們發現,房子是個大問題,也正是因此,他們要在歸屬感和就業前景間做出選擇。面對高房價的巨大壓力,除了學校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和大學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外,政府應采取積極的措施對房價進行宏觀調控,幫助大學畢業生們更好的解決住房問題。
房價問題是房地產多方面結構失衡長期累積的結果,控房價是治標,調結構是治本。只有切實解決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促進形成合理住房供給結構,才能有效控制房價,促進經濟社會整體良性發展。2013年的兩會中,政府也強調當前是房地產市場調控的關鍵時期,房價上漲預期增強,不同地區房地產市場出現分化,今后要繼續做好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工作,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據此,國務院也發布了新“國五條”,包括完善穩定房價工作責任制、堅決抑制投機投資性購房和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及用地供應等。而現在新政的具體細則還沒出臺,新政產生的影響,還需要一段時間之后才能顯現。
本次調查僅局限于廣西三地(南寧、柳州和桂林)地區的部分高校,收集的數據雖不能全部體現當今大學生的就業狀況,但這些數據和分析也反應了高房價對大學畢業生的壓力。而對房價的調控和對在高房價情況下大學生對就業地的選擇,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涉及政府、學校、學生等各個方面。對于政府來說,要重視學生就業工作,對房價采取適當的調控措施;對學校來說,應承擔相應的權利和義務;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說,還是應該調整自己的就業觀,加快適應中國國情。只要各個方面共同努力,從實際出發,問題就能得到改善。
參考文獻:
[1] 喬金燕,谷永祥.調查報告:高房價——消費者不能承受之重[J].市場研究,2006,(1):12-15.
[2] 薛秀泓.對房地產宏觀調控的幾點建議[N].中國改革報,2006-01-12(5).
[3] 韓丹.當前中國城鎮廉租房制度創新模式探索[J].改革與戰略,2008,(11):18-22.
[4] 王政武.優化制度安排下大學生住房問題的思考[J].改革與戰略,2010,(8).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