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受海外市場影響,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經濟增長逐漸放緩,企業遇到了種種困境。振興實體經濟,企業家的作用至關重要,開拓、創新的企業家精神又是企業經營成敗的關鍵。基于此種邏輯探討企業家精神的經濟倫理模式和文化特質模式,從理論上分析企業家精神產生的源泉。
關鍵詞:企業家精神;經濟倫理;制度模式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5-0094-02
企業家精神最早出現在法語中是由弗蘭克·奈特提出來的,當初的意思是指企業家的才華和能力,意為企業家所應該具有的內涵或性質。不過,企業家這一產業革命以來崛起的特殊群體或階層,實在太復雜太富于變化了,以至于企業家所應該具有的內涵——企業家精神,也成為一個比企業家概念更為復雜的問題。
縱觀西方關于企業家精神理論的有關材料,概括思想家們的研究成果,可以用這樣一些理論模式來加以認識:一是經濟倫理學模式,即從價值取向和倫理學角度論述企業家精神;二是文化特質模式,即從民族文化的相異性及其與經濟發展的互動角度探討企業家精神。
一、經濟倫理模式中的企業家精神
持這種思想的人認為企業家精神歸根到底是與市場經濟要求相適應的經濟活動的倫理取向。亞當·斯密關于“自由競爭”的思想和馬克斯·韋伯以“敬業”為特征的所謂“資本主義精神”,是對資本主義經濟倫理所作的最具代表性的總結和歸納,也是從經濟倫理角度詮釋企業家精神的典型。另外,熊彼特的“創新”由于今天企業實踐背景也從一般意義上的企業家功能能力,上升到了初步具有經濟倫理的意蘊。而新制度經濟學和上面分析的新自由主義代理模式,則從不同的倫理視角出發都隱然包含了與它的理論性質一致的哲學價值和經濟倫理思想——“合作”。
在中國,認為企業家精神就是企業家經濟倫理的觀點也很普遍,一般認為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文化道德觀念歸根到底就是所謂的企業家精神,這種精神是市場經濟在各個發展階段中一直留下來的特有的思想基礎和心理基礎。這里所謂的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文化道德觀念,主要就是指經濟倫理。
企業家精神的經濟倫理模式具有深厚的思想淵源。近代資產階級哲學家英國人霍布斯和約翰·洛克發展了古希臘斯多葛學派關于人的“自然權利”的理論,為近代資產階級經濟倫理思想提供了哲學依據。亞當·斯密把洛克的哲學思想運用到經濟學理論中,提出來“自由競爭”思想。約翰·洛克的哲學和亞當·斯密的經濟學思想得到了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在政治學和法學方面的有力支持,并成為整個西方社會制度的基礎。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和“自由競爭”思想推動了西方現代文明的發展,同時也使這種思想成為西方社會最重要的價值哲學和經濟倫理。
作為一種觀念意識,“自由競爭”在西方市場經濟發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還不足以說明一種新的文明產生的動因。人為什么會去競爭?是什么力量觸動人們放棄安逸生活和已有成就去冒險經營?一般人都認為,是馬克斯·韋伯所提出的是一種文化精神使然。韋伯認為,在缺乏一種精神力量的情況下,即使是最有希望的制度和技術條件也不能達到理性的經濟目的。現代類型的資本主義只有在物質和精神——結構性支持和規范性支持都已出現時,才能暢通無阻。韋伯指出:“近代資本主義擴張的動力首先并不是用于資本主義活動資本額的來源問題,更重要的是資本主義精神的發展問題,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有資本主義精神出現并表現出來,它就會創造出自己的資本和貨幣供給以達到自身的目的,相反地情況則是違背事實的。”新教倫理——新教徒的勤勉、堅韌、節儉、誠實、守法、對財富孜孜不倦的追求,把工作當作生活本身和目的等等,韋伯稱之為“敬業精神”。這種“敬業精神”,正是韋伯從宗教文化的廣闊視野所揭示的資本主義最重要的經濟倫理。無疑,這種“敬業精神”是構建近代企業家精神最早最重要的支柱。
除“競爭精神”和“敬業精神”外,作為企業家精神的經濟倫理的第三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創新精神”。奧地利學派和熊彼特的“創新”理論,與“人力資本”理論和“決策”理論等,同屬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派,它最早是從企業家成長模式角度來闡述“創新”問題的。但是,由于二戰以來不斷興起的新科技革命,以及美國在新科技革命中的巨大成就,刺激發展中國家普遍大力引進新科技,力圖縮短現代化建設中的傳統道路。這使得“創新”精神彌漫于整個世界,并為從一般意義上的創新能力逐漸提升成為新時代的經濟倫理提供了實踐和理論基礎。
二、文化特質模式中的企業家精神
近年來,國內外不少理論家熱衷于研究民族文化特質,從各民族獨特的文化底蘊,以及其內涵中不同的哲學世界觀、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文化特質與現代經濟社會的互動,來考察和詮釋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的企業家精神。
從文化特質模式研究企業家精神,始于西方經濟學界20世紀70年代對日本企業管理的研究,續于20世紀80年代對東亞其他國家經濟起飛的研究,以及20世紀90年代以后對美國新經濟的研究。一種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日本特殊的地理自然環境與中國儒家文化的傳承和改造,形成了以“和”為核心的具有東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并在此基礎上成功融合了西方工業文明,建設起日本企業獨一無二的團隊管理模式,創造了經濟奇跡。繼日本以來,東亞一些國家也成功實現了經濟起飛,在港臺地區以及東亞諸國,翩然出現了一批“華商”、“儒商”,他們聲稱把西方管理思想和儒家文化進行了成功的嫁接。由于他們的驕人業績和儒家文化背景,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關注。不少理論者特別是港臺地區“當代新儒家”對這一現象作了悉心研究,認為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中存在著積極因素,不但與工業文明無根本沖突,有些方面甚至超越了西方文化。當然,對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批評的聲音同樣強烈。
美國是個多民族融合的移民國家,在開發北美的艱難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實用主義哲學為指導的美利堅民族文化。開拓、創造和冒險,成為了美國的民族精神,也成了美國企業家最突出的文化品格。20世紀90年代以來,建立在新科技革命基礎上的新經濟在美國獲得了巨大成功,使美國在全球的經濟龍頭和實際霸主的地位更加鞏固。開拓、創造和冒險,以及占領世界市場的霸氣,被視為美國式的企業家精神而為人們津津樂道。另外,德意志企業家、以色列企業家、印度和阿拉伯世界的企業家所表現出的企業家精神,無論人們對此見仁見智,但都有著濃郁的民族文化特點,并深刻影響了他們的現代化建設。文化特質研究模式確實為我們了解世界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企業家精神及其現代化提供了一條參考途徑。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