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過去的十幾年,小額信貸在全球迅速發展,小額信貸作為一項新的扶貧工具,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采納。如今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國際小額信貸機構可持續發展現狀,試圖研究小額信貸機構覆蓋面和財務可持續兩目標的權衡問題。國際小額信貸機構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主要分為微觀和宏觀兩大層面,研究小額信貸機構雙重目標間的關系,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如何使小額信貸機構均衡發展,以及監管對小額信貸機構的影響。
關鍵詞:小額信貸機構;可持續發展;雙重目標
中圖分類號:F830.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5-0127-03
一、小額信貸的相關概念
小額信貸最初是向低收入客戶提供小額貸款的信貸服務,后來小額信貸逐步發展成為微型金融,不僅向客戶提供小額貸款,還提供小額保險、儲蓄、健康咨詢等金融服務。小額信貸的目標是向被商業銀行排斥在外的人群提供小額貸款,為他們創造一個自我創業的有利環境,同時小額信貸也旨在幫助貧困婦女改善生活狀況。小額信貸機構面臨著比商業銀行更獨特的挑戰,因為小額信貸機構必須兼顧雙重目標——服務窮人(覆蓋面)和彌補成本(財務可持續性)。
關于小額信貸機構財務可持續性的概念,本文采用了A H Makame and V.Murinde(2006)的定義,小額信貸的財務可持續性是指小額信貸機構不需要外部提供特別資助的條件下提供小額信貸服務,實現自我生存和發展的能力。小額信貸機構向窮人提供貸款以降低貧困率,為窮人提供創業資金來源的目標稱作小額信貸機構的“覆蓋面”。
然而向窮人提供貸款成本很高,小額信貸機構常會遭受損失。因此,小額信貸機構通常需要通過政府補貼和機構捐贈彌補虧損。近幾年,人們逐漸意識到要將小額信貸機構從補貼型轉向自身財務可持續并且有效率的機構。由于小額信貸機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小額信貸機構必須改善原有的經營模式,擴大服務范圍,實現自身的財務可持續性。因此,研究小額信貸機構雙重目標之間的關系以及財務可持續性的影響因素對小額信貸機構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小額信貸機構的正外部性
小額信貸機構有著顯著的正外部性,這是許多扶貧措施無法企及的。小額信貸機構能幫助窮人充分利用創收機會,提高其抵御風險的能力。小額信貸機構為貧窮的個人和集體提供了一個新的借款渠道,與傳統扶貧機制相比,小額信貸機構合格準則更容易達到,如小額信用貸款無需提供抵押物,降低了借款成本。小額信貸機構產生的一個最顯著的正面影響是,婦女能通過小額信貸機構獲取小額貸款。小額信貸機構選取婦女為目標服務群體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婦女在勞動市場上受到歧視,機會成本低,因此她們更容易遵守還款規則。更重要的是,貸款給婦女能有助于提高家庭福利水平。Rahman(1999)假設婦女優先將收入花費在孩子身上,隨后把收入用于購買家庭的必需品。因此,借款給婦女團體或個人會帶來更大的乘數效應。小額信貸機構應當改善人們的教育、醫療服務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的狀況。除此之外,小額信貸機構還應拓展和深入挖掘潛在市場,走在金融行業的前沿,開拓出一個商業機構不敢涉獵的新市場。
三、國際小額信貸機構可持續發展研究
國外學者關于小額信貸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分為微觀層面和宏觀層面。微觀層面包括:小額信貸機構是否存在著兩目標權衡的問題;小額信貸機構覆蓋面和財務可持續性的影響因素分析;小額信貸機構是否真正幫助了最貧困的底層人群及如何使小額信貸機構均衡發展并服務更多窮困人群。宏觀層面主要集中于監管對小額信貸機構發展的影響分析。
(一)微觀層面
1.小額信貸機構兩目標的權衡問題
Befekadu B.Kereta(2007)利用計量分析和描述性分析從三個角度評估了埃塞俄比亞國家小額信貸機構的績效狀況。三個研究角度為:小額信貸機構的覆蓋面和財務可持續性;小額信貸機構面臨的挑戰;機構有效經營的政策建議。研究結果顯示,埃塞俄比亞國家的小額信貸機構的覆蓋面從2003—2007年一直以平均22.9%的速度增長,但是女性借貸仍然受到限制。隨后本文研究了小額信貸機構的覆蓋面和可持續性是如何互相影響的,研究結果表明兩者呈正相關的關系,埃塞俄比亞的小額信貸機構不存在兩目標權衡的問題。Niels Hermes,Robert Lensink and Aljar Meesters(2008)利用隨機前沿分析法對1997—2007年間435家小額信貸機構的效率和覆蓋面的權衡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小額信貸機構的效率和覆蓋面呈負相關關系,即小額信貸機構的覆蓋面越深,效率越低。而且小額信貸機構的借款者中女性比例越高,機構就越無效率。作者認為要提高小額信貸機構的效率只能減少覆蓋面,但這并不與減少貧困相矛盾。因為有效率的小額信貸機構能夠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最終達到減少貧困的目標。Jorge Gutiérrez-Goiria,Beatriz Goitisoio(2011)收集了全球不同地區、不同種類的791家機構的數據,研究了與小額信貸機構的社會目標和財務目標相聯系的變量之間的聯系。研究結果表明不同地區和種類的小額信貸機構的指標有很大差異,小額信貸機構的規模、盈利能力和社會績效之間是不相關的,社會目標和財務目標并不沖突。研究還發現提供儲蓄服務的小額信貸機構的盈利能力并沒有優于不提供儲蓄服務的機構。Kelley Bergsma(2011)利用35家國際機會組織(Opportunity International)的小額信貸機構的財務數據,分析了當小額信貸機構向客戶提供存款服務時,小額信貸機構是否能夠取得更好的財務可持續性以及它們的服務對象是否會偏離最貧困的人群。研究結果表明,提供小額存款服務的小額機構比不提供該項服務的機構更能做到財務可持續性。而且,沒有明顯證據表明提供小額存款的機構會拋棄最貧窮的客戶。國際機會組織的小額信貸機構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可以同時兼顧財務可持續性和服務窮困人群雙重目標的模式。
2.小額信貸機構覆蓋面和財務可持續性的影響因素
Francisco Olivares-Polanco(2005)利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對28家拉丁美洲小額信貸機構的數據進行分析,驗證商業小額信貸機構覆蓋面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不同種類機構間的覆蓋面幾乎沒有差異,機構經營的年限和貸款方式都對其覆蓋面沒有顯著影響。競爭程度影響小額信貸機構覆蓋面,市場競爭激烈,機構將傾向服務更多富裕客戶以降低管理成本。該研究還發現機構的財務可持續性與覆蓋面是相矛盾的,小額信貸機構的覆蓋面的深度越淺,其盈利能力越強,說明拉丁美洲的小額信貸機構的覆蓋面和可持續性之間存在著權衡問題。Anthony Kyereboath-Coleman and Kofi A.Osei(2008)利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對1995—2004年間加納52家小額信貸機構的數據進行了分析,文章旨在研究治理指標對小額信貸機構覆蓋面和盈利能力的影響。研究結果與Ben Soltane Bassem(2009)不同的是,董事會的規模與機構的盈利能力正相關,但與覆蓋面呈負相關的關系。CEO的任期與機構的覆蓋面正相關,與盈利能力負相關。董事的獨立性與機構的盈利能力和覆蓋面都正相關。在治理結構方面,兩層的董事會結構比單層更有效率。Ben Soltane Bassem(2009)利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對21個國家的小額信貸機構的數據進行了分析,得到了小額信貸機構績效的影響因素,其中績效是由覆蓋面和財務可持續性兩個變量共同反應的。研究發現董事會的規模越大,小額信貸機構的績效水平越高,董事會的多樣化也能提高機構的績效。外部管理機制也有助于小額信貸機構達到其財務目標。與財務目標相比,小額信貸機構的種類與社會目標的聯系更為緊密。Osotimehin,K.O.,Jegede,Charles.A and Akinlabi,Babatunde Hamed(2011)研究了尼日利亞西南地區小額信貸機構覆蓋面的影響因素。文章利用2005—2010年間拉各斯和翁多州80家小額信貸機構的二級面板數據,以一般最小二乘法為研究方法,分析了小額信貸機構覆蓋面的發展趨勢和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小額信貸覆蓋面與平均貸款額、負債權益比率、貸款償還率和工資顯著正相關。其中,平均貸款額是小額信貸覆蓋面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小額信貸機構應當通過提供小規模貸款提高其覆蓋面。
3.小額信貸機構是否真正幫助到了最貧困的底層人群及如何使小額信貸均衡發展
Syed Hashemi and Richard Rosenberg(2006)研究了小額信貸機構是否真正幫助到了最貧困的人群,如何使小額信貸機構更好地擴展其覆蓋面。研究表明小額信貸服務并不針對極度貧困的人群,除了自我排斥和集體成員排斥等因素外,小額信貸機構的一些政策也排除了最貧困的人群,而且很多最貧困的人群更需要非資金幫助。由于這些原因,即使一些小額信貸機構致力于幫助最貧困的人群,也不能達到其預定目標。小額信貸并不是唯一幫助窮人的方式,為了幫助最貧困的人們獲取金融服務,小額信貸機構可以和現存的社會保險體系相結合,達到共同的社會目標。Ganesh Thapa(2006)研究了全世界各個地區小額信貸機構可持續經營的經驗,并為東南亞國家的小額信貸機構的發展提供了寶貴意見。東南亞地區的小額信貸正在經歷一個嚴酷的階段。大多數機構仍面臨著實現可持續經營的同時服務貧困人群的挑戰。作者總結的經驗包括機構性創新、小額信貸機構向商業化轉型的政治支持、不斷學習好的經驗、為窮人設計合適的新產品、與銀行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過程簡易化、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將國有銀行轉向服務更多的貧困客戶等。Armendariz,Beatriz and Szafarz,Ariane(2010)研究了目前小額信貸機構的使命漂移問題。本文與其他文章的不同之處在于,本文所采用的模型其最大化的目標只有一個,即小額信貸機構要降低貧困率。本模型顯示,使命漂移問題是由在小額信貸機構最大化覆蓋面的過程中,機構面臨不同的成本,從而選擇更加富裕客戶造成的。那些服務了大量富人的機構并不一定是使命漂移的機構,它們致力于減少貧困的承諾與同時服務一定富裕人群并不矛盾。本文只是簡單地對小額信貸機構使命漂移問題進行了描述,沒有將利率、市場結構等因素考慮進來,因此還需要后續的深入分析。
(二)宏觀層面:監管對小額信貸發展的影響
小額信貸機構是否應受到監管和應受到怎樣的監管仍是學者爭議的問題,目前普遍達成的意見是,吸收存款的小額信貸機構應受到審慎監管,不吸收存款的機構可采用非審慎監管方式。但關于不同種類的小額信貸機構的監管力度、監管方式和監管單位仍沒有準確的定論,而且各個國家的情況不同,政策制定者應根據不同情況選擇合適的監管措施。
Thankom Arun(2005)研究了監管對小額信貸領域的影響,闡述了設計監管框架時需要考慮的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充足的監管會促使小額信貸機構吸引更多的儲蓄,有助于小額信貸機構可持續發展,與銀行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作者建議,由于小額信貸機構的種類多樣,因此應當為不同種類的小額信貸機構制定合適的監管架構。監管架構的設計還要滿足小額信貸機構服務貧困人群和提供廣泛服務的目標,最后設計者還需考慮國家的特殊因素,使小額信貸的監管框架符合國家的宏觀經濟環境和不同的發展階段。Valentina Hartarska and Denis Nadolnyak(2007)對62個國家的114家小額信貸機構的數據進行了回歸分析,研究了監管對小額信貸機構的覆蓋面和財務可持續性的影響。這篇文章的主要研究結果為,監管并不會影響小額信貸機構的覆蓋面和經營可持續性,但資金雄厚的小額信貸機構的盈利能力更強。然而,分析結果表明監管對小額信貸機構有著間接好處,因為監管會促使小額信貸機構吸收更多的儲蓄,間接促進小額信貸機構擴展其服務的覆蓋面,這與Thankom Arun(2005)的研究結果相一致。Robert Cull,Asli Demirguc-Kunt and Jonathan Morduch(2009)利用67個發展中國家的346家小額信貸機構的數據,選擇處置效應(Treatment-effects)模型分析了監管與小額信貸機構的覆蓋面和盈利能力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顯示,以利潤為導向的商業化小額信貸機構受到審慎監管時,將會減少覆蓋面來降低服務成本。與此相反的是,非利潤導向的小額信貸機構受到審慎監管時,不會轉向更富裕的客戶,也不會減少女性借款者的比例,但這些機構的盈利能力將會大大削減。本文還利用了最小二乘法回歸做為參照,它們之間的差異表明監管會造成小額信貸機構在覆蓋面和盈利能力兩目標間進行權衡。
綜上所述,國外學者關于小額信貸機構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主要采用了實證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國際小額信貸機構盈利能力及覆蓋面的影響因素和小額信貸機構雙重目標問題。研究結果表明,大部分國際小額信貸機構都存在財務目標和社會目標沖突問題。同時,小額信貸機構的財務可持續性和覆蓋面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小額信貸機構的經營年限、資產規模、信貸方式、董事會多樣化程度、監管環境等。國際小額信貸機構需要根據自身的經營環境和特征采取不同的措施,保證機構在擴大覆蓋面的同時維持較好的財務績效水平。
參考文獻:
[1] Francisco Olivares-Polanco.Commercializing microfinance and deepening outreach?Empirical evidence from Latin America[J].
Journal of Microfinance,2005,7(2):47-69.
[2] Thankom Arun.Regulating for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microfinance[J].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5,
45 (2-3):346-357.
[3] Ganesh Thapa.Sustainability and governance of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Recent experiences and some lessons for Southeast Asia[J].
As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Development,2006,4 (1):17-37.
[4] Syed Hashemi,Richard Rosenberg.Graduating the poorest into microfinance: Linking safety nets and financial services[J].Focus note
34,Washington DC: CGAP,2006:1-8.
[5] Befekadu B.Kereta.Outreach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in Ethiopia[R].African Economic
Conference,UNCC,Addis Ababa,15-17 November 2007.1-31.
[6] Valentina Hartarska,Denis Nadolnyak.Do regulated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achieve better sustainability and outreach? Cross-country
evidence[J].Applied Economics,2007(39):1207-1222.
[7] Anthony Kyereboath-Coleman,Kofi A.Osei.Outreach and profitability of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the role of governance[J].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2008,35 (3): 236-248.
[8] Ben Soltane Bassem.Governance and performance of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in Mediterranean countries[J].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9,10(1): 31-43.
[9] Jorge Gutiérrez-Goiria,Beatriz Goitisoio.Profitability and social performance of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Empirical evidence of
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variables[J].Revista de Economía Mundial,April 2011,27:189-214.
[10] Kelley Bergsma.Does offering microsavings make sense for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J].American Economist,September 2011,
56 (2):15-27.
[11] Niels Hermes,Robert Lensink,Aljar Meesters.Outreach and efficiency of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J].World Development,June
2011,39 (6):938-948.
[12] Osotimehin,K.O.,Jegede,Charles.A,Akinlabi,Babatunde Hamed.Determinants of microfinance outreach in South-Western
Nigeria: An empirical analysis[J].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Research In Business,December 2011,3 (8):780-797.
[13] Robert Cull,Asli Demirguc-Kunt,Jonathan Morduch.Does regulatory supervision curtail microfinance profitability and outreach?[J].
World Development,2011,39 (6):949-965.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