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期以來國內上市公司監事會整體缺乏獨立性、有效性,廢除監事會制度聲音應運而生。闡述中國公司監事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并就如何完善上市公司監事會制度、提高監事會治理的有效性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監事會;獨立性;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中圖分類號:F83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5-0142-02
《公司法》實施距今二十年,但上市公司監事會職能發揮遠遠沒有達到《公司法》的要求。面對已披露的上市公司高管違法違規行為,我們聽不到監事會的聲音,作為上市公司監督機構的監事會正一步步被邊緣化。針對監事會制度的存廢,近年來學術界爭論不休。監事會制度是否已經“名存實亡”?公司內部的制衡監督機制是否需要另起爐灶?
一、監事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上市公司監事會整體缺乏獨立性、有效性,是不爭的事實。但不能因此推理須廢除該制度。監事會監督作用難以發揮的原因如果是公司治理法律學理和制度本身設計問題,廢除理由充分,若是監事會制度運作問題,該是如何完善的問題。
1.從公司治理法律學理來講:監事會的存在取決于公司和董事會之間法律關系的性質,英美法系的信托關系學說認為董事是公司財產的受托人,公司股東既是公司財產的委托人又是公司財產的受益人。董事作為受托人對公司財產享有法律上的所有權,且負有相應的受托人義務。大陸法系的委任關系學說認為委任人是公司,受任人是董事,委任標的是公司財產的管理與經營。委任關系僅依股東會的選任決議和董事答應任職而成立。董事可因其委任取得對公司事務的經營決策和業務執行權。
中國學術界通說主張公司與董事會之間是委任關系,前者一旦授權給后者就不能干預其中,且還要承受授權范圍內的風險。所以,為了防止道德風險并降低代理成本,法理上就設置了與受托方董事會平行且專司監督董事會行為的機構監事會,《公司法》正是基于此邏輯設計的監事會制度。
2.從中國公司監事會制度的歷史發展淵源來看,監事會制度在中國的最早闡述可追溯到1904年清政府《公司律》中的“查賬人”。此后見1914年中華民國《公司條例》、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公司法》、1946年修改后的《公司法》,1950年《私營企業暫行條例》保留了監察人制度;1992年《有限責任公司規范意見》和《股份有限責任公司規范意見》中首次使用了監事會的字樣;1993年,中國在公司制改革中借鑒了國際經驗,開始了監事會制度本土化的歷程,《公司法》的頒布使其正式上升到了立法層次;12年后新《公司法》對其進一步作了規定。監事會制度從生成到不斷的創新發展,在中國具有較強的歷史路徑依賴性。
3.從中國《公司法》監事會制度本身設計來看,中國監事會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地位及構成沿襲了大陸法模式,形式上效仿日本、意大利的對公司業務管理實施監督的監察人制度,內容上仿照德國的職工參與這一理念,充分反映了中國社會經濟特點,實質上在企業層面體現出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具體治理結構設計上又反映出了黨對國家的領導。可以說,監事會制度在中國法律地位的最終確定,是政治制度在國民經濟基層單位的具體反映,具有一定的環境適應性。
為維護公司和股東利益,防止董事會、經理層濫用權力,設置專門的監督機構以相互制衡是十分必要的,這也正是監事會制度設立的初衷。監事會在監督過程中,縱然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這并不是監事會制度本身的問題,當前監事會制度需要進一步完善,而非簡單廢除。
二、如何完善上市公司監事會制度、提高監事會治理的有效性
(一)增加監事會監督的獨立性
1.嚴格監事資格,增強專業性、科學性、權威性。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監事是否具備監督能力與其任職資格密切相關。積極資格方面,《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第64條規定:“監事應具有法律、會計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或工作經驗。監事會的人員和結構應確保監事會能夠獨立有效地行使對董事、經理和其他高級管理人員及公司財務的監督和檢查。”公司財務檢查權是監事重要的職權之一,不具備專業的財會知識,是難以履職的。立法應加強對監事會計專業知識的要求,除必須具備必要的業務知識外,監事會中必須有財務專家,可以借鑒《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備案及培訓工作指引》中的規定“以會計專業人士身份被提名為獨立董事候選人的,應具備較豐富的會計專業知識和經驗,并至少曾具備注冊會計師(CPA)、高級會計師、會計學專業副教授或者會計學專業博士學位等四類資格之一”。除行使財務監督權外,監事主要從法律角度監督公司董事、經理等高管人員,因此監事中還須有具備經濟管理知識的法律專業人士,監事人員構成應是專業人才合理搭配、優勢互補,形成整體效應。消極資格方面,《公司法》第147條和《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中第135條規定了不得擔任監事的情形,為增強監事的獨立性,應參照《關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中的規定,增加利害關系人(如親屬等)不得擔任監事的規定。
2.建立健全監事會執行機構及人員。從外部看,上市公司的監事會形同虛設。絕大多數情況下,監事均為兼職,沒有配置執行人員,無專門的辦事機構和輔助人員,其活動一般由董秘安排。開會來,閉會走,無法開展日常的監督工作。優化監事會的人員構成,把監督作為企業管理的常態而不是可有可無,監事會監事權的發揮才有可能上一個臺階。應該把監事會打造成一個專業、專職的監事會團隊,人員明確分工,設立專門的辦事機構,下設多個專門委員會以促進決策科學。可以在監事中設執行監事,由執行監事組成并設置執行機構,大公司可以設監事會秘書,小公司可以由執行監事兼任監事會秘書,從而降低治理成本。
3.改善監事會成員的任免機制、增加獨立監事。監事的選任機制是監事會監督功能不能發揮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根據《公司法》,監事會應當包括股東代表和職工代表,職工代表的比例不低于1/3,多數上市公司監事和董事代表均由公司控股股東提名產生,共同代表了大股東的利益,監事會很多時候都和董事會保持一團和氣。職工代表監事都是公司員工,在公司領取報酬,在原來的本職崗位上同樣要接受公司執行機構的領導和管理,使他們行使職權自然大打折扣。可以考慮變革監事候選人提名制度,改變控股股東推薦與職工代表監事的二元結構,參照獨立董事的做法引進獨立監事制度,確保監事會中有一定比例的獨立監事,《指導意見》中規定是董事會成員中至少包括1/3獨立董事,鑒于監事所處的監督地位,建議監事會的大部分成員應由獨立監事構成且應當是專職,監事會主席應由獨立董事擔任。關于獨立監事的獨立標準和任職資格可以參照《指導意見》和證券交易所的《獨立董事備案及培訓工作指引》。
(二)完善和健全監事會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1.改革監事的薪酬機制。可以參考《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第52條、56條、71條的規定,監事的薪酬方案由獨立董事占多數并擔任召集人的薪酬委員會提出,并經股東大會決議通過。支付形式建議采取固定薪酬與股票期權相結合的方式,期權方案應與監事工作的勤勉、公正和高效程度關聯,而非與公司經營業績掛鉤。同時也可提供一定數量的近期不確定報酬(如年終獎金),監事只有積極認真履行職責方可得到該酬金。
2.完善責任追究機制。關于監事責任追究,《公司法》第150條作了規定但不夠全面,法律對監事列席董事會未作強制性的規定,建議立法作強制規定或在章程中對此作強制性要求。監事會往往每年走過場式地開一次會,監事會議事應經常化,要有明確的監督議題,議而有決,而不是念念人家事先擬好的提案和報告。另外,股東大會涉及監事會工作只有一個事項,僅是通過“監事會報告”,股東大會應明確監事會具體工作職責。
監事賠償責任的承擔主體和方式,可參照日本,如果監事未盡職責履行監督職責,發現但未制止或披露董事等高管人員的違法違規行為,則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可以被撤職或與違法違規的高管人員一起對公司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監事會制度要達到獨立和有效性,還須有權力制衡的經濟體制、行政體制甚至政治體制相配合。因此,中國的公司監事會制度建設任重而道遠,隨著法制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完善,中國公司監事會制度的治理工作一定會有成效的。
參考文獻:
[1] 嚴學鋒.監事會制度生死之辯[J].董事會,2012,(11):1-2.
[2] 王世權.獨董制度并非治理救贖靈丹妙藥[J].董事會,2012,(11):1-2.
[3] 李建偉.論中國上市公司監事會制度的完善——兼及獨立董事與監事會的關系[J].法學,2004,(2).
[4] 王敏.論公司監事會機制創新的三條路徑[J].蘇州大學學報,2012,(1):112.
[5] 陳曉峰.企業上市運作法律風險管理與防范策略[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65-70.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