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學校財務評價仍處于研究階段,財務評價的指標設置、重要性、指標數量、指標權重等在實際評價中差別較大。建立高校財務評價系統,可以對高校財務工作的績效進行全面系統的綜合評估。闡述高等學校財務評價的意義,并分析中國高校財務綜合評價發展現狀,最后展望高等學校財務評價的未來研究方向。
關鍵詞:高等學校;財務管理;財務評價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5-0170-02
隨著中國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高等學校辦學活力有所增強,學校財務也面臨著更加復雜的局面。事業單位新會計制度的頒布與實施使得會計核算日益復雜,會計數據也日益豐富。為了充分利用現有的財務和會計數據,全面系統地分析高等學校財力資源的配置狀況,掌握學校財務的總體實力,分析和比較學校的辦學效益,檢查和監測學校的財務風險,需要建立專門的指標體系和預警系統,以便對這些問題做出及時、有效的反映和預報。國家宏觀職能部門如何把有限的教育資源合理地分配到全國各高校。各高校又如何正確認識自身的財務狀況,進而提高資金利用率,這些都需要有一個科學的高校財務評價結果作為資金配置和使用的依據[1~2]。
一、高校財務綜合評價的現狀
高校財務綜合評價體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二是評價方法的確定。建國五十多年來,高等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帶來了高等教育財務工作不斷地改革與發展,財務評價指標體系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1]。
第一階段為單一的教育經費撥款支出分析階段。建國以來至1985 年,高等學校決算基本上是單一的教育經費撥款支出決算,其財務分析僅限于對教育經費撥款支出狀況的分析,分析指標比較簡單,包括教育經費撥款支出各級科目支出縱向、橫向的對比分析以及生均支出數的比較分析。這一階段的財務分析具有兩個基本特征: 一是分析主體一般是以高等學校自身為主;二是分析的目的主要在于改善學校內部的財務管理工作。
第二階段為綜合財務指標的比較分析階段。20 世紀80 年代中期至90 年代中期的十年間,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為高等學校發展創造了十分良好的機遇,高等學校建立了以國家撥款為主,其他多種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為輔的體制,經費來源多元化,資金總量增幅較大;為滿足事業發展,資金投入的力度和廣度均大幅增長,“資金使用效益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關注”。這期間財務決算的內涵日益豐富,財務分析指標日趨完善,逐漸形成了一套規范適用、相對穩定的分析指標體系。由高校自身為主體發展為以教育行政管理機構為主體,對同類高校進行分析。例如,當時的國家教委直屬36 所高校每年的財務決算都有匯總的簡要分析,便于各高校在與同類學校對比中發現自身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薄弱環節,以便加強財務管理,提高經費使用效益。
第三階段為建立統一規范的指標體系階段。20 世紀90 年代中期,國家教委為更好地利用會計信息反映學校財務狀況,國家教委財務司組織專家制定了“教育部直屬高校財務綜合評價分析”、“教育部直屬高校財務狀況分析”兩套財務評價指標體系,從財務綜合實力、財務運行績效、財務發展潛力、財務狀況諸方面,對高等學校財務工作作出評價分析,并進行排序,便于各高校發現問題、改進工作、防患未然。經歷了這三個階段的發展,指標體系已具備了統一性、規范性,并被廣泛地應用于高等學校財務分析評價工作中。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高校綜合評價體系發展的過程中,國家教育行政管理機構不斷地成為主導性力量。此外,除了國家主導研究的評價體系之外,在各個基層高校,不斷有關于此問題的研究并提出了多套高校財務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方案,如利用屬性綜合評價方法來解決高校財務綜合評價問題的方案等。這些方案的提出極大地豐富了該問題的理論研究,并為進一步發展高校財務評價體系提供了良好的氛圍。
二、高校財務評價指標體系結構
A —高校財務評價
(三)指標層
共包括10個具體指標,其中預算執行情況包括2個指標,收入能力包括2個指標,支出結構包括3個指標,資產使用情況包括2個指標,償債能力包括1個指標。
三、綜合評價模型的建立
綜合評價的依據是各種指標,各指標在評價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對指標的不同處理和綜合的方法就是評價方法。評價方法主要有[1,4]:
1.指標賦權方法。在多指標綜合評價中,每個指標對于準則層和目標層,其影響和作用是不完全一樣的。為了使評價結果客觀可信,統計綜合評價一般都采用加權的方法,所以,權重系數的確定對綜合評價的結果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實踐中,常用的賦權方法有以下兩種: 一是利用專家或個人的知識和經驗確定指標權重,這種方法被稱為主觀賦權法;二是從指標的統計性質來考慮,它是由數據本身提供的信息中獲得指標權重,不考慮專家們的意見,這種方法被稱為客觀賦權法。
2.綜合評價方法。包括傳統的指標簡單對比法、 沃爾綜合評分法、層次分析法、模糊評價法,還有較為復雜的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嫡值法和組合評價法等。其中,根據指標賦權的依據不同,沃爾綜合評分法、層次分析法、模糊評價法為主觀賦權評價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嫡值法為客觀賦權評價方法。
3.評價方法的選擇。由于沒有一個相對權威和完善的指標體系,現有的高校財務評價的指標體系各不相同。這使得指標的獲得難度加大,對每一種指標體系的應用就意味著對相應指標的重新計算;其次,指標體系的不相同極大地減弱了各種評價方法之間的可比性。評價方法多采用主觀賦權的評價方法,評價結果對專家的打分非常敏感,不能實現按照時代發展的具體變化對權重進行及時的改進。
四、高校財務綜合評價的展望
在高等學校財務綜合評價體系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發展出行之有效的高校財務綜合評價體系,能夠客觀反映高等學校的財務情況,能夠反映相似高校之間財務情況可比性的評價結果。
參考文獻:
[1] 楊文超.高等學校財務綜合評價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臨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3):61-65.
[2] 郭濤,祝愛民,于麗娟,陳煒.高等學校財務綜合評價研究[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2007,(4):464-469.
[3] 滕春賢,畢克新,宿偉玲,尹德利,屬性綜合評價系統在高等學校財務評價中的應用[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0,(4):115-119.
[4] 宿偉玲,滕春賢.高等學校財務評價方法研究[J].哈爾濱理工大學學報,1998,(6):74-78.
[責任編輯 吳 迪]